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p53与e IF4E在口腔鳞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结合癌周组织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为口腔鳞癌临床手术安全切缘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口腔鳞癌癌灶中心、癌周00.5 cm、0.50.5 cm、0.51.0 cm、1.01.0 cm、1.01.5 cm、1.51.5 cm、1.52.0 cm组织标本分别设为T、P1、P2、P3、P4组。正常口腔黏膜标本设为N组。将各组标本进行HE染色常规组织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中e IF4E与p5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常规HE病理检查显示:口腔鳞癌癌周黏膜上皮从异常增生逐步过渡到正常黏膜形态。P1组中浸润率为42%(21/50),P2组中浸润率为16%(6/50),P3、P4组未见黏膜下癌细胞浸润。(2)p53的阳性表达率在P1、P2、P3、P4组中呈递减趋势。P1、P2组与T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4组中p53阳性表达率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e IF4E在P1、P2、P3、P4组中呈递减趋势,而在P4组中阳性表达率仍然有30%,与N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腔鳞癌癌周组织1.5 cm以外无癌细胞浸润,组织形态上可视为正常黏膜。p53、e IF4E在口腔鳞癌及癌周组织中有趋势性的差异表达,p53的分子边界为肉眼边界外1.5 cm,e IF4E边界则在2.0 cm以外,e IF4E过表达在口腔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是比p53异常更为早期的分子事件,临床手术中有条件时要尽量将口腔鳞癌的手术边界扩大到癌周2.0 cm以外,如无法达到则要保证1.5 cm的边界,通过术后综合治疗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CO2点阵激光早期控制唇裂术后二期整复术术区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为43例接受唇裂术后鼻唇畸形二期整复术的患者,早期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为70例曾接受一期唇裂手术的患者,对两组6个月后的瘢痕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术后距离激光开始治疗时间的长短,性别两因素对激光治疗瘢痕疗效的差异。结果 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0 1),治疗组中显效和有效所组成的总有效率达90.7%;2)男女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手术后1年内的患者,手术后距离开始瘢痕治疗的时间<3个月与≥3个月之间,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结论 CO2点阵激光在唇裂二期整复术术后瘢痕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且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手术后1年内的患者,术后距离开始瘢痕治疗的时间<3个月和≥3个月疗效无差异,因此在唇裂二期手术后的1年内早期对瘢痕进行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烟草、残冠残根等因素长期刺激,念珠菌感染和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病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OPMD),平均恶性转化率为3.5%。目前预测OLK恶变的因素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包括高龄、女性、白斑病损面积>200 mm2、非均质型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2]。近期,Wu[3]等报道中国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率为1.7%,从OLK检出到恶变的平均间隔期为26.7个月,因此,精确有效地治疗口腔白斑病并防治其恶变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医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术应用胃肠减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术患者230例。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住院手术患者115例为非胃肠减压组,术后未行胃肠减压,于术后第1天予留置胃管并进行鼻饲流质。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住院手术患者115例为持续胃肠减压组,于术中进行留置胃管,术后即予持续胃肠减压,术后第1天予鼻饲流质。统计持续胃肠减压组与非胃肠减压组术后恶心呃逆、呕吐、返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即刻持续胃肠减压在口腔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中的作用。 结果非胃肠减压组术后出现恶心呃逆17例(14.78%)、呕吐26例(22.61%)、吸入性肺炎2例(1.74%)。持续胃肠减压组术后出现恶心呃逆5例(4.35%)、呕吐2例(1.74%),未出现吸入性肺炎。持续胃肠减压组采用即刻持续胃肠减压方法后,其术后呕吐(χ2 = 23.410,P = 0.003),恶心呃逆(χ2 = 7.238,P = 0.008)与胃肠反应发生率(χ2 = 33.120,P = 0.005)均低于非胃肠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口腔癌根治和修复重建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可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呃逆、呕吐的发生,预防术后创口感染,利于皮瓣成活,并可通过引流液性质和引流量动态观察患者术后口内创口渗血情况,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有利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牙冠延长术是一种用于调节牙、龈、骨关系的牙周外科手术[1]。前牙是口腔中体现美学的主要区域,应用双波长激光辅助牙冠延长术,可以更精准地切割软硬组织,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术后稳定性,且其生物刺激作用可以使龈缘更快达到稳定,从而提高患者术中舒适度和术后满意度[2]。本病例报告报道1例双波长激光微创美学冠延长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口腔鳞癌癌周组织中细胞的DNA倍性、S期比率(SPF)、增殖指数(PI),以及eIF4E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探讨合理的口腔鳞癌手术安全切缘。方法将口腔鳞癌癌灶中心、癌周0~0.5 cm、0.5~1.0 cm、1.0~1.5 cm、1.5~2.0 cm组织标本分别设为T、P1、P2、P3、P4组。正常口腔黏膜标本设为N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标本中DNA倍性、S期比率、增殖指数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中eIF4E的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P1、P2、P3、P4组中,异倍体率、SPF 、PI呈逐渐下降趋势。N组均为二倍体,其异倍体率、SPF和PI与T、P1、P2、P3、P4组均有显著差异。eIF4E在P1、P2、P3、P4组中呈递减趋势,而在P4组中阳性表达率仍达30%,与N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口腔鳞癌癌周组织的异倍体率、SPF 、PI各参数以及eIF4E的表达随着离癌灶距离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到癌周2.0 cm时,仍然与正常口腔黏膜有显著差异。有条件时,手术要尽量将口腔鳞癌的手术切缘扩大到癌周2.0 cm以外;如无法达到,则需通过术后综合治疗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患者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钙、磷、维生素D3(vitamin D3,VitD3)及其受体(VDR)的浓度变化,分析影响其浓度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116例,于入院第2天及术后第1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各2 mL,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VitD3及VDR浓度,Ca2+、P3-、PTH浓度通过统计临床资料获得。采用SAS9.2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患者PTH值显著增高,PTH指标的变化差异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病种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Ca2+、VitD3、VDR值显著降低(P<0.05)。手术时间越长,术后PTH值升高越明显,Ca2+值降低越明显;出血量越大,术后PTH值升高越明显,Ca2+值降低越明显,VDR降低越明显。不同性别间,只有PTH指标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68),其余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血清P3-指标变化与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相关性。结论:口腔颌面外科围术期患者体内PTH、VitD3、Ca2+浓度变化与性别、病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1—2011-01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19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29岁至65岁,平均年龄50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15例,中分化鳞癌4例。按UICC标准TNM分期:T2N0M0 5例,T3N0M0 8例,T3N1M0 4例,T4N1M0 2例;皮瓣大小为(8 cm×5 cm)(15 cm×7 cm)。结果:19例股前外侧肌皮瓣全部成活,全部病例面颈部创面及大腿皮瓣供区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舌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患者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对比,未见明显颌面部畸形。术后随访1(15 cm×7 cm)。结果:19例股前外侧肌皮瓣全部成活,全部病例面颈部创面及大腿皮瓣供区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舌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患者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对比,未见明显颌面部畸形。术后随访13年,1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对侧颈部淋巴结及全身骨转移并死亡,余患者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组织量丰富,适用于口腔颌面部癌肿术后组织缺损修复及器官功能恢复;因其供区隐蔽,对供区影响小,尤其适合年轻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409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的回顾性综合分析,探讨口腔黏膜白斑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首先进行单因素检验,观察性别、年龄、病程、系统疾病、吸烟、饮酒、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变数量、病变范围、症状与口腔黏膜白斑组织病理的关系,筛选与口腔黏膜白斑组织病理相关的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这些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 409例口腔黏膜白斑中52例(包括9例重度异常增生)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12.7%.其中,性别、年龄、临床分型、病变部位和症状被选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增生相比,发生轻中度异常增生的危险性,女性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是男性的2.40倍,颗粒型口腔黏膜白斑是均质型的2.81倍,危险区是非危险区的1.98倍,伴有症状的口腔黏膜白斑是无症状的1.84倍.发生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的危险性,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3.11倍,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口腔黏膜白斑分别是均质型的4.50、5.63、4.09倍,危险区是非危险区的2.79倍,伴有症状的口腔黏膜白斑是无症状的4.38倍.结论 口腔黏膜白斑癌变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部位及症状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小儿腭裂手术中用冰冷敷对术后肿胀和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全身麻醉下行腭裂修复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第1组术中用冰,拔除气管导管前,用冰冷敷口腔创口;第2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术后观察2组患者疼痛以及肿胀程度、进食情况。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2组资料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第6、12、24、48、72 h,术中用冰组患者术后疼痛、肿胀程度及饮食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腭裂手术中用冰冷敷口腔,对减轻术后口腔肿胀、疼痛和改善饮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Nd:YAG激光和CO2激光治疗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临床上确诊为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Nd:YAG激光治疗组和CO2激光治疗组各34例。治疗周期3~5 d。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DP分级法评估并比较两组短期疗效。结果 :在激光照射后的第1天、第2天和第3天分别记录两组疼痛指数减少值,其中Nd:YAG激光减少值为:(3.27±0.24)、(4.23±0.26)和(5.60±0.27);CO2激光组为(2.56±0.27)、(3.40±0.30)和(4.20±0.28),Nd:YAG激光组疼痛指数减少更明显(P<0.05);激光照射治疗后Nd:YAG激光组及CO2激光组的平均溃疡期分别为(4.07±0.82) d和(5.12±0.26)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d:YAG激光组及CO2激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过程中Nd:YAG激光组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而CO2激光组有6例对疼痛感到紧张,有7例对气味较敏感。结论:Nd:YAG激光治疗MiRAU的疗效优于CO2激光,且舒适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态营养支持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术后根据应激期给予动态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并添加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及谷氨酰胺;对照组常规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 d及7 d检测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及应激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前白蛋白术后第2天及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第7天能量代谢指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术后第2天及第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IgA、IgG、IgM、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第2天IL-6以及术后第7天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动态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能量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或斑片的癌前病变,其治疗一般以防止癌变作为主要目标。目前口腔黏膜白斑的治疗方法包括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局部或全身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外科传统手术刀治疗、电凝及激光治疗等)、光动力治疗、冷冻治疗等。激光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视野好、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旨在分析比较各种不同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的方法特点,为临床医生选择不同激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汝悦  刘国良  王玲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2):1108-1114
目的:探讨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设计的数字化定位导板在完全骨埋伏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例2020年1~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完全骨埋伏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共36颗完全骨埋伏牙,分别记录定位埋伏牙时间、手术时间、开窗面积、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平均定位埋伏牙时间为(1.85±0.64)min,平均手术时间为(24.15±2.88)min,术中平均开窗面积为(63.81±8.69)mm2,平均出血量为(8.87±1.89)mL.均未出现定位偏差、邻牙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及张口受限及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其中1例患者拔除术后出现与上颌窦交通(鼓腮漏气)的情况,1例患者术后3d出现拔牙创口感染的情况.结论:利用数字化定位导板在微创拔除完全骨埋伏牙中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快速精准定位埋伏牙,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且有效减少额外骨组织、邻牙牙根及邻近神经血管的损伤,减轻患者术后反应,且符合"微创、精确"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或斑片的癌前病变,其治疗一般以防止癌变作为主要的目标。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局部或全身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外科传统手术刀切除、电凝及激光治疗等)、光动力疗法、冷冻疗法等。激光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视野好、患者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旨在比较分析各种不同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的方法特点,给临床医生提供选择不同激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口腔作为上消化道的组成部分,为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口腔微生物与宿主(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口腔微生态的组成与稳定。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口腔微生态失衡时则可引起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且可能进一步影响全身健康[1]。目前抗生素的滥用所导致的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也成为了一大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替代疗法成为一大研究热点[2]。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重要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3]、抗肿瘤[4]、抗菌、抗病毒[5]、抗炎[6]、抗动脉粥样硬化[7]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口腔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01—2010-09,采用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共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6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7例,中分化鳞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1例。TNM分期:T1N0M0 4例,T2N0M0 6例,T3N0M0 3例。皮瓣大小为(6 cm×4 cm)75岁,平均年龄56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7例,中分化鳞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1例。TNM分期:T1N0M0 4例,T2N0M0 6例,T3N0M0 3例。皮瓣大小为(6 cm×4 cm)(12 cm×5 cm)。其中8例为腭部洞穿性缺损,5例缺损鼻腔侧黏膜尚完整。结果:13例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腭部、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腭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头部后仰受限及面瘫等继发功能障碍,颌面部无明显畸形。3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患者术后初期出现鼻塞症状,3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随访2(12 cm×5 cm)。其中8例为腭部洞穿性缺损,5例缺损鼻腔侧黏膜尚完整。结果:13例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腭部、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腭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头部后仰受限及面瘫等继发功能障碍,颌面部无明显畸形。3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患者术后初期出现鼻塞症状,3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颏下岛状肌皮瓣血供明确可靠、制备方便,适宜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岛地区口腔医生对乳牙牙外伤处理的认知水平。 方法利用2018年8月青岛市儿童口腔疾病预防公益项目培训会议期间,向参会医生发放经过验证的调查问卷,进行乳牙牙外伤处理认知调查,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相关口腔医生170名,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68份(98.8%)。结果分析:青岛地区口腔医生对乳牙折断性损伤处理方案选择的正确率为53.57%,对乳牙牙脱位性损伤处理方案选择的正确率为72.62%,对乳牙全脱位处理方案选择正确率为58.33%。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称的口腔医生在大多数问题的选择正确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7、9、11、13题中,儿童口腔医生对乳牙外伤处理方案选择正确率分别为88.9%、55.6%、97.2%和91.7%,非儿童口腔医生选择正确率分别为67.2%、13.7%、76.2%和8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 = 6.844,P7 = 0.009;χ29 = 17.3,P9<0.001;χ211 = 9.056,P11 = 0.003;χ213 = 2.291,P13 = 0.130)。 结论青岛市口腔医生对乳牙牙外伤处理方案的选择整体正确率较低,不同的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称的口腔医生在处理方案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儿童口腔医生对乳牙外伤处理方案选择的正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颏下岛状皮瓣与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术后缺损的结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8月,69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采用颏下岛状皮瓣或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比较2种修复方法的皮瓣大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口腔功能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69例患者中,采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32例,游离前臂皮瓣修复37例。颏下岛状皮瓣组与游离前臂皮瓣组在平均皮瓣大小(32.78cm2 VS 48.27cm2)、平均手术时间(351min VS 508min)、平均住院日(13.06dVS 17.48d)等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相似,但颏下岛状皮瓣组发生颌下区积液的比例较高(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口腔功能恢复及肿瘤复发方面无差异。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可作为口腔鳞癌术后中小型缺损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蛋白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讨sPD-1/sPD-L1在RAU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RAU患者(轻型18例,重型5例,疱疹型7例)及18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U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19+、CD16++56+),散射比浊法检测RAU患者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C3、C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RAU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sPD-1、sPD-L1蛋白表达,并对sPD-1、sPD-L1表达水平与RAU患者免疫功能状况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值相比,RAU患者CD4+水平降低,IgM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患者的sPD-1及sPD-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轻型、重型RAU患者的sPD-1及sPD-L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疱疹型RAU患者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AU患者sPD-1表达量与CD19+、C4存在正相关关系(r1=0.389,P1=0.034;r2=0.382,P2=0.037)。结论 RAU患者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主,同时伴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RAU患者sPD-1、sPD-L1蛋白高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PD-1/PD-L1信号通路参与RAU免疫机制的调节,可能在RAU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