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与此同时,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也更显重要,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施了一系列临床护理并在患者出院前针对起搏器的特性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向患者传授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心脏起搏系统更换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5)岁。其中64例更换1次,4例更换2次。在所有68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中,起搏器电池耗竭6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55例次,提前耗竭5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2例;起搏器电重设因未发现而重新植入新的脉冲发生器2例;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在98条电极中,保留电极86条,占87.7%,更换电极12条,更换原因,起搏器阈值升高5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2条;电极脱位,更换电极3条;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分离不开,改到对侧重新植入新电极1条;囊袋破溃而重新在对侧植入1条。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升高。术前程控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国添  陶新智  阮祥 《广西医学》2013,35(3):332-333
目的 分析高龄患者(≥80岁)永久起搏器更换术临床特点及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行永久起搏器更换术的37例高龄患者及同期43例老年患者(60~79岁)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第1次更换为主.高龄组因电池自然耗竭更换起搏器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更换电极比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患者大部分为第1次更换起搏器,且大部分可以保留原电极,术中对原电极的处理是关键;熟练的手术团队进行手术,缜密的围术期处理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囊袋破溃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常见原因及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的12例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基本资料,比较不同处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①12例患者平均年龄75.3岁,男性7例,女性5例,其中11例合并高血压、心衰及糖尿病。3例为早发型、9例为迟发型囊袋破溃。②随访(31.6±6.8)个月。8例在对侧安置新的起搏系统,2例取出原起搏器,2例原电极与原起搏器被深埋在患侧胸大肌深面。所有患者新的起搏系统工作良好。③所有患者原电极未拔除。6例残余电极前浅埋皮下者,半数残余电极刺破皮肤。4例残余电极和2例原电极深埋者,均达到完全痊愈。结论起搏器囊袋破溃原因复杂,加强局部清创、深埋残余电极等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提出健康教育措施.方法:共82例96例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38例,女44例;年龄15~95(58.26±16.85)岁.其中,69例更换1次,12例更换2次,1例更换3次.我院植入76例,外院植入6例.结果:起搏器电池耗竭8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64例次,提前耗竭16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3例.电极脱位和微脱位7例.由于起搏器的技术进步提前更换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并外露3例,起搏器位置移动1例.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让病人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更换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924-1925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提出健康教育措施。方法:共82例96例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38例,女44例;年龄15~95(58.26±16.85)岁。其中,69例更换1次,12例更换2次,1例更换3次。我院植入76例,外院植入6例。结果:起搏器电池耗竭8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64例次,提前耗竭16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3例。电极脱位和微脱位7例。由于起搏器的技术进步提前更换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并外露3例,起搏器位置移动1例。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让病人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为有效的方法.随着医学检查手段的增多,起搏器适应证的增加,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起搏器手术治疗,但在起搏器治疗的围手术期及术后仍可能发生一些急慢性并发症,起搏器的植入技术及术后随访越来越重要.回顾分析8年来安置永久起搏器病例,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历史了,目前部分市、县级基层医院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患者术前准备、起搏模式选择及术中操作存在不足,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为吸收经验教训,提高起搏器植入技能,现对我院3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随访资料进行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电子装置发射一定频率的脉冲,通过导线的传输刺激心脏,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而术后的并发症也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2003年1例因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脑栓塞患者经我科精心治疗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装起搏器的84例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例(6%);气胸1例(1.2%);发生长间歇4例(4.8%),其中晕厥2例.术后并发囊袋血肿4例(4.8%);电极导线脱位2例(2.4%);感染1例(1.2%);起搏器综合征2例(2.4%);导线断裂1例(1.2%);嚢袋脂肪液化1例(1.2%);起搏器电重设2例(2.4%);起搏器阈值升高1例(1.2%).结论 加深对起搏器置入术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报道1例高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障碍,患者为71岁的老年女性,主因意识障碍来诊,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起搏器植入病史.该患者表现为显著低血压、严重高钾血症,心电图显示室性逸搏心律及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障碍,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及碳酸氢钠静脉输液等降钾治疗后,心电图显示起搏器功能异常及室内传导阻滞逐步改善,提示对慢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严密监测血钾浓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Zhong YM  Guo JH  Zhang P  Li JW  Liu YW  Zhou CY  Zhang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0):2831-2835
目的探讨利用人类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在大鼠心脏中构建生物起搏点的可能性、安全性和时效性。方法6周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分别经心外膜注射50μl的腺病毒和人类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重组腺病毒(滴度为1010~1012)至左心室心尖部。术后3d内每天记录一次心电图,每次10min。术后第7天分离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进行双侧或单侧电刺激,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随后在心尖部进行起搏标测。最后取出心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术后3d内心电图没有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在术后第7天进行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时,实验组大鼠室性异搏节律的频率明显快于对照组(分别为69bpm±6bpm和41bpm±10bpm,P<0.001)。心电图和起搏标测均证实实验组大鼠室性异搏节律起源于注射部位附近。免疫荧光检测证实注射局部人类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蛋白过度表达。1个月后,注射部位心脏组织未检测到该蛋白的表达。结论人类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导入心室可以使通道蛋白在局部过度表达,提高室性异位起搏点的频率。利用人类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基因亚型4在体内构建生物起搏器的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性标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价值。方法将12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分为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组(骨性标志法组,=63)和造影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组(造影法组,=62),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骨性标志法组的穿刺次数及所用时间均较造影定位法组多(均<0.01),但计入造影用时后骨性标志法耗时较造影法少(<0.01)。骨性标志法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造影定位法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无需预先穿刺静脉造影,可节省手术时间及费用,且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4.
Liu P  Wang SJ  Pan XR  Wang KF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214-2217
目的探讨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PM)寿命的有关因素,为双腔PM的合理应用和设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1991年始,对使用双腔PM的71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从患者安装PM起,即对每例PM的感知电流、起搏电压和阻抗等有关起搏参数进行定期观察记录。到2005年观察终点,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诊断以及PM每种起搏参数的不同数值分别进行分组,对可能影响双腔PM寿命的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腔PM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11个月±19个月。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起搏电压、起搏频率、阻抗、阈值、脉宽和感知电流对PM的寿命均有影响(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感知电流[P=0.000,相对危险度(RR)=3.072,95%可信区间(CI)=2.130~4.429],起搏电压(P=0.040;RR=2.121,95%CI=1.126~3.998),阻抗(P=0.049,RR=1.786,95%CI=1.007~3.169)为重要的PM寿命预测指标。结论感知电流、起搏电压和阻抗是影响双腔PM寿命的重要因素,患者基础心率、电池容量、阈值、起搏频率和脉宽对双腔PM的使用寿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HTK〗对心脏起搏患者长期随访,观察术后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影响。〖HTW〗方法〓〖HTK〗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随访组28例,于术后3个月、1年、3年、6年随访,病情需要时测试并程控起搏器参数;随访干预组30例,于术后3个月及每半年随访1次,每次均测试起搏器参数,必要时进行调整。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3年、6年分别填写完成心脏症状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HTW〗结果〓〖HTK〗术后同一阶段,随访干预组与常规随访组患者心脏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干预组患者SCL-90得分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前者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P2〗随访干预组患者强迫、焦虑、抑郁、恐惧心理症状得分低于常规随访组(P<0.05)。心脏起搏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术后呈动态改变。〖HTW〗结论〓〖HTK〗术后增加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次数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时,体内起搏器间断接触法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22例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在起搏器与电极的接口松解前,应用体内起搏器间断接触法,使自身逸搏心律得以恢复,然后再松解接口并进行必要的起搏参数测试.结果起搏器体外次数3~8(5.3±2.2)次,最长逸搏间期为3.10~6.80(4.70±1.22)s,自身逸搏心率为30~45(38.4±5.3)次/min,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换.结论体内起搏器间断接触法切实可行,能明显提高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方法与疗效。 方法 :对 8例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 ,在起搏器与电极的接口松解前 ,应用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 ,使自身逸搏心律得已恢复 ,然后再行松解接口以及必要的起搏参数测试。 结果 :起搏器离体次数为 3~ 7(5± 2 )次 ,最长逸搏间期为 3.38~ 6 .2 0 (4.5 1± 1.11)s,自身逸搏心率为 30~ 4 3(38± 5 )次 /min ,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换。 结论 :在体起搏器间断接触法切实可行 ,能够明显提高起搏器高度依赖性患者起搏器置换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心内科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行起搏器安置及资料完整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囊袋并发症。结果 (1)本组810例,平均年龄(68.2±8.6)岁,其中男494例,女316例。148例(18.3%)为VVI/或AAI单腔起搏器安置术患者,662例(81.7%)为双腔起搏器(DDD)、心脏同步化起搏(CRT)及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安置术患者;(2)囊袋血肿31例(3.8%),其中年龄75岁以上、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合并血管疾病与囊袋血肿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3)囊袋皮肤破溃14例(1.7%),10例发生在术后3~12个月内,其中年龄75岁以上、起搏器更换、体质量指数22以下、手术时间与囊袋皮肤破溃密切相关(P<0.05)。结论囊袋并发症并不少见,合理使用抗栓药、尽量深埋起搏器是防治囊袋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