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广东省成人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确定可以进行健康干预的重点环节。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大、中小城市及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2个街道(乡)的6个居(村)委,共540户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了解18岁以上成年居民个人基本情况,检测体重、身高等数据。结果 调查15130人,超重与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8%和1.8%。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超重的因素有家庭人均年收入,年龄,性别,吸烟,体力运动和城乡户籍,OR值分别为1.29,1.11,0.78,0.77.0.72,0.53;影响肥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人均年收入、年龄、体力活动和城乡户籍,OR值分别为1.47,1.14,0.76,0.41。结论 体力活动是超重与肥胖可干预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是预防控制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居民超重、肥胖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全省9个地区12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6个委(村),共调查6572户,有效问卷13564人。经询问调查获得居民个人基本情况,通过体检获得身高、体重、腰围数据。结果2002年吉林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MI,kg/m^2)均值为22.9±3.3,其中男性22.9±3.2,女性22.9±3.4;城市23.3±3.5,农村22.7±3.2。体重超重率25.2%,其中城市29.2%,农村22.9%;男性24.4%,女性25.9%。肥胖率6.6%,其中城市8.7%,农村5.4%;男性5.9%,女性7.3%。腰围均值(79.3±10.0)cm,其中男性(81.5±9.6)cm,女性(77.2±9.7)cm;城市(81.0±10.3)cm,农村(78.4±9.8)cm。向心性肥胖患病率36.4%,其中城市44.2%,农村32.1%;男性34.6%,女性38.3%。结论吉林省成年人有25%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2002年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 ,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全省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 3个区 (县 ) ,1类农村 4个县 ,每个县 (区 )抽取 2个街道(乡 )、6个居委 ,共 5 4 0户 ,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 18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 ,体检获取腰围数据。结果 共调查 18岁及以上成年人 15 130人 ,腰围 (WC)为 (75 2 6± 9 6 7)cm ,其中男性 (77 2 4± 9 6 0 )cm ,高于女性 (73 80±9 4 5 )cm ;城市 (77 4 3± 10 11)cm ,高于农村 (73 2 5± 8 78)cm。向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 2 3 9% ,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 1 6 %。男、女性标化患病率分别为 19 6 %和 2 3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 =4 92 95 ,P <0 0 5 ) ;不论男女 ,城市患病率 (2 8 5 % ,2 6 4 % )高于农村 (12 2 % ,19 6 % )。男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和吸烟情况 ;女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和民族。结论 根据抽样结果推算 ,广东省 1/ 5以上的成年人患向心性肥胖 ,体力活动是最重要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必须尽快加强向心性肥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福建省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 1年从福建省9设区市按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抽取10个县(市、区)的6061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福建省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为分别为22.6%、8.0%,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高血压患病率农村显著高于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存在城乡差异.超重率为27.3%,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5%和26.2%,肥胖率为7.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6%和6.7%,超重和肥胖男性均高于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6.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4.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0.8%,血脂异常率达51.3%.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60岁及以上组女性最高.调查人群吸烟率为28.4%,被动吸烟率为38.3%,饮酒者达36.1%,缺乏体力活动占80.3%.结论 福建省成年人的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患病水平仍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应加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探讨超重和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对成都市主城区及近郊区县12个社区7 179名18岁以上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的体质指数均值为(22.67±3.71)kg/m2,男性(22.88±3.52)kg/m2,女性(22.50±3.84)kg/m2.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4.15%和5.39%,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1.47%和4.69%.超重粗患病率男性(26.15%)高于女性(22.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粗患病率女性(5.83%)高于男性(4.7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成都市超过1/4的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肥胖人群相关慢性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i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生化检查。结果超重患病率40.94%(男44.60%,女38.52%),超重标化率为40.51%(男44.37%,女38.05%),肥胖患病率19.36%(男17.48%,女20.62%),肥胖标化率为18.99%(男17.11%,女20.86%)。男性超重患病率高于女性(P〈0.01);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60.3i%(男性为62.08%,女性为59.13%),标化后总患病率59.50%(男性为6i.48%,女性为58.91%),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不同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高,超重和肥胖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数较体重正常组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上海淞南社区居民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丹东市≥1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丹东市10 713名≥15岁居民。采用卫生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判断超重和肥胖,运用统计学描述方法、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描述分析数据。结果 丹东市≥15岁居民的超重率、肥胖率分别是30.076%、11.677%,标化率为27.355%、11.241%。城市地区超重粗率(32.781%)高于农村地区(28.052%);农村地区的肥胖粗率(12.875%)高于城市地区(10.076%),女性(12.691%)高于男性(10.639%)。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是较高年龄段、无配偶、低文化程度、活动量小的职业类型。结论 丹东市≥15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较高,中年居民超重现象严重,青年男性、中老年女性肥胖现象严重,城市地区肥胖人群老龄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15岁居民血脂异常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15岁居民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3个街道(乡)、6个居委,共540户进行体格检查和血脂测定。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5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体重、身高数据;血脂采用酶法进行检测,使用Saturno 300生化分析仪和日立7060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共调查5 260人,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值分别为1.13 mmol/L、4.27 mmol/L和1.31 mmol/L,年龄校正的均数分别为0.81 mmol/L、3.15 mmol/L和1.00 mmol/L。TG均值城市高于农村(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P<0.05)。TC、HDL-C均值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P<0.05)。血脂异常率为23.3%,其中高TG、高TC和低HDL-C的患病率分别为12.0%、8.1%和8.0%,年龄标化率分别为9.4%、5.9%和7.9%。高TG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05)。高TC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05)。低HDL-C患病率女性低于男性(P<0.05)。年龄是高TG、TC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是高TG、高TC和低HDL-C的危险因素;饮酒是高TG、高TC的危险因素,但是低HDL-C的保护因素;中等收入是高TG、高TC血症的危险因素,高收入对低HDL-C血症是保护因素。结论广东省居民血脂异常率较高,年龄、超重肥胖、饮酒和家庭经济收入是血脂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海区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户籍总户数5%的比例确定抽样样本,对区内2个街道和6个镇抽取21个居委和62个村委,共17124户,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18岁的户籍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和体重、身高数据。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8岁户籍居民37073人,其中城区10467人(占28.2%),农村26606.&(占71.8%),男性17770人(占47.9%),女性19303人(占52.1%)。体质指数均值为22.40±3.86,男性(22.65-I-3.61)与女性(22.14±4.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粗患病率分别为21.5%(7971/37073)、5.7%(2113/37073)(标化率分别为20.6%、5.6%),超重标化发生率城区(16.6%)低于农村(22.2%)(P〈0.01),男性(24.5%)高于女性(17.O%)(P〈0.01);肥胖标化患病率城区(5.0%)低于农村(5.8%)(P〈0.01),男性(5.9%)高于女性(5.3%)(P〈0.05)。年龄(OR=1.490—2.323)、性别(OR=0.563)、文化程度(OR=0.827~0.828)、吸烟(OR=0.772)和锻炼(OR=0.782)、城乡(OR=1.304)是超重肥胖患病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南海区居民超重或肥胖患病情况较为严峻,农村、高年龄组等因素是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山东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分布现状。方法按照"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统一要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选择7个县市/区调查。利用山东省18岁以上成年居民体格测量资料,用SPSS统计软件对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成年居民总体超重率为35.9%,肥胖率为17.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超重、肥胖城市高于农村(P<0.01);女性超重城市低于农村(P<0.01),肥胖城乡无差别。该省超重和肥胖患病低龄化,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文化程度较高、体力活动少的职业超重肥胖率增高。结论山东省超重肥胖防治工作应从青年人开始,广泛开展控制体重的宣传教育及制定干预计划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为制定超重及肥胖防治的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7年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对17 144名(男性8 057人,女性9 087人)15~69岁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进行描述性分析。超重及肥胖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结果上海市15~69岁人群超重、肥胖粗率分别为31.0%和8.9%,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5.8%和6.9%。男性超重粗率(33.9%)高于女性(28.4%),非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城区肥胖粗率(9.4%)高于非中心城区(8.4%),女性(10.1%)高于男性(7.6%)。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吸烟、饮酒与身体锻炼(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调查辽宁省城乡20周岁以上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个城市及农村和两个大型国有企业部分职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WHO诊断标准,以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比例计算超重和肥胖调整现患率.结果共调查37 070人,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为24.77%和2.8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性为17.24%和1.9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超重现患率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商业与交通运输业人员肥胖现患率最高,待业人员及农民最低;女性中家庭妇女和农民超重现患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女性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明显降低,而男性则呈现相反趋势.本次调查所发现的年轻及知识女性超重与肥胖现患率较低是否与调查方式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辽宁省超重及肥胖调整现患率男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间差别.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及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8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身高、体重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超重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4 183人,重庆市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7.0%,8.2%,超重、肥胖率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城乡、性别、年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体力活动是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居民超重、肥胖率较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6年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区、3个郊县19 271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现况调查.经培训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基本资料和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描述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并进行超重、肥胖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天津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2.8%(95%CI:32.1%~33.5%)、11.7%(95%CI:11.2%~12.2%),标化率分别为33.1%、1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率在50~59岁达高峰,肥胖率在60~69岁达高峰.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农村肥胖率高于城市;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每周中等程度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天津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省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开展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2个市(县、区)作为监测点,每个点抽取4个乡镇(街道)、12个村(居委会)、420户,每户抽取1名18-69岁常住居民,共5 038人。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相关数据。结果我省成人超重和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29.95%和8.52%,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32%和7.37%。女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超重和肥胖率均呈现出北方地区高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流行特点。影响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吸烟、工作强度、婚姻、精神状况和地域分布。结论安徽省成人超重与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疾患,防治工作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龙里县布依族、汉族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镇2社区服务中心4个居委会、4乡镇4个行政村20~80岁身体健康的布依族、汉族2889名常住村民为调查对象,测量调查对象身高和体重等,计算BMI,以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计算超重和肥胖率。结果 汉族成人超重率为32.86%,布依族成人超重率为20.30%,汉族男女性超重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汉族成人肥胖率为10.48%,布依族成人肥胖率为4.88%,汉族肥胖率高于布依族(χ2=32.13,P<0.001),且汉族男女性各年龄段肥胖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超重和肥胖总率呈现城镇(40.15%)高于农村(28.10%)(P<0.001)。结论 龙里县汉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与2010年全国水平接近,布依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低于全国水平,且存在民族、年龄、城乡差异;超重和肥胖总率城镇高于农村;总体肥胖率显著高于2002年,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北省农村成年人超重、肥胖现状及膳食和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不同经济地区农村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315人,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30.7%和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能量摄入过多、脂肪供给量过多和静态生活时间过长。结论合理的膳食结构(低能量和脂肪摄入)和体力活动是干预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