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80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治疗结果分成存活组与死亡组(n=40),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APACHEⅡ评分、年龄、SIRS、血液感染、动脉压方面,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2组无明显差异。在对单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MODS、APACHEⅡ评分、SIRS以及白蛋白是造成患者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治疗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期间,积极地调控患者炎症反应,以根治病因为前提进行综合治疗,能使病死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AKI)的病因,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提高疗效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0-2013年在我院住院的感染性休克致AKI患者4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感染性休克致AKI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入院后24 h及休克时的肾小球滤过率(GRF)、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压(CVP)、尿素氮(BUN)、输血史、血小板水平、造影剂的使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F、APACHEⅡ评分和输血史为感染性休克合并AKI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生感染性休克时GRF下降、APACHEⅡ评分升高以及有输血史为感染性休克致AK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选取ICU就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分析讨论早期低热对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价值。研究发现早期低热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为14.55%,病死率更高;早期低热组的舒张压水平低于体温正常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差别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早期低热组评分高于体温正常组;借助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早期低热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低热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于正常体温患者,早期低热是增加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60例感染性休克病人,其中38例发生MSOF。通过临床资料对感染性休克并发MSOF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本组资料表明某些基础因素:如伴有器质性疾病,营养不良,败血症,胆道,肠道感染,高分解代谢,严重酸碱平衡紊乱,持续的高动力循环及脏器功能受损的病人,MSOF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具有以上因素者均应列为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是降低MSOF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ICU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入住本院ICU超过48小时的患者及入住ICU48小时内死亡的住院患者。结果:共监测368例病例,病死率为42.5%。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HR 1.36,95%CI 0.87~1.26)、APACHE-II评分(HR 2.41,95%CI 1.62~2.87)、住院时间(HR 0.39;95%CI 0.34~0.58)、呼吸机机械通气(HR 1.69,95%CI 1.43~2.87)、气管切开(HR 0.28,95%CI 0.03~0.64)、医院感染(HR 0.36,95%CI0.34~0.71)。结论:ICU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APACHE II评分、心肺复苏、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气管切开、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9例ICU感染性休克病死患者进行观察。调查感染性休克病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总结治疗措施。结果 APACHEⅡ、MODS、SIRS是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积极调控炎症反应,加强病因的基础治疗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6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4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OR=2.581,95%CI 1.563~3.59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OR=2.509,95%CI 1.580~3.4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数目(OR=3.636,95%CI 2.345~4.928)为预后死亡危险因素,而白蛋白(OR=0.715,95%CI 0.474~956)、平均动脉压(OR=0.636,95%CI0.407~0.866)、早期目标液体复苏达标(OR=0.478,95%CI 0.076~0.879)为预后死亡保护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血清白蛋白、平均动脉压可作为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ICU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12 0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ICU深部真菌感染患病率为 6.9% ,菌种以热带念珠菌占第一位。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 41.7% ,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和既往健康评分 (APACHEⅡ ) >2 0分、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是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独立病死危险因素。结论 预防休克和MOF、减少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是降低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探讨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该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感染性休克不伴急性肾损伤患者6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分为死亡组14 例和存活组46 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造影剂、输血史、升血压药≥2 种、肾小球滤过率、中心静脉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血小板、血尿素氮、血pH值、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OR=5.431(95%CI:1.892,13.265)]、肾小球滤过率[OR=0.965(95%CI:0.784,0.985)]、APACHE Ⅱ评分[OR=3.896(95%CI:1.576,9.784)]为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高血压、糖尿病、机械通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药物、升压药≥2 种、白蛋白、血 pH 值、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OR=3.224(95%CI:1.187,7.856)]、升压药≥2 种[OR=5.365(95%CI:1.535,16.758)]、白蛋白水平[OR=2.904(95%CI:1.102,6.869)]为影响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输血史、肾小球滤过率、APACHE Ⅱ评分为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ACEI 药物、升压药≥2 种、白蛋白水平为影响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1月至2002年1月期间入住本院ICU的232例发伤患的死亡及其危险因素,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多伤病死率为40.95%,单因素分析表明:头颅损伤,心肺脑复苏(CPCR)、第一个24h总输液量>5L、入院后24h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20分、低体温、高钠血症、机械通气,多器官功能障碍I(MODS)累及器官数≥3个、glasgow coma scale(GCS)<7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低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ARF)、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降低、肺部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感染性休克与多发伤死亡关系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7分和MODS累及器官数≥3个与死亡有关系。结论:充分认识发伤的死亡危险因素,及时处理头颅损伤,积极控制机体炎症反应,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可能是降低多发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病监护室(E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2009年1月间入住笔者医院急诊科EICU的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男性96例(60.4%),女性63例(39.6%),平均年龄57.9±16.3岁,器官功能衰竭数目3.38±1.57个,腹部是最常见感染部位(45.3%),心血管系统疾病(38.4%)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总病死率53.5%(85/159),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60.4%vs 42.9%,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数目、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血液净化及住院时间是保护因素。结论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极高,早期积极抢救,运用血液净化等多种抢救措施,防治器官功能衰竭是降低脓毒性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及感染性休克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11年-2012年共收治5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患者入院治疗后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患者病死率,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组织氧代谢的改善情况。结果:54例患者死亡7例,病死率为12.9%(7/54),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血清乳酸及组织氧代谢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的急救措施除对症治疗外,还应预防脏器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出现,这对于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伍媛 《中外医疗》2014,(8):9-10
目的调查ICU院内感染的现状,分析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于制定出降低ICU院内感染风险的针对性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ICU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院内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研究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32例患者中,院内感染发生85例,患病率为15.98%。按照感染部位分类,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多。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45岁、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20d、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6d可显著提高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P〈O.05)。结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仍需进一步提高,需根据侵入性治疗、ICU住院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时间等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降低ICU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作为治疗目标,评价感染性休克早期以PiCCO监测结果为优化目标的导向性治疗的意义。方法收集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以中心静脉压(CVP)为复苏目标的初始经验性容量复苏循环仍不稳定,则实施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共纳入80例患者。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心排指数(C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指导容量复苏,记录PiCCO目标导向治疗前(初始)、8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并采用多重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法,确定影响患者28 d预后的指标。结果 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经PiCCO目标导向治疗8 h和24 h后平均动脉压(MAP)[(73.6±13.4)和(75.1±10.2)mm Hg]、ITBVI[(843.5±168.9)和(891.5±232.9)mL/m2]和CI[(3.2±1.1)和(3.9±0.4)L.min-1.m-2]均较治疗前[(69.1±21.4)mm Hg,(781.2±146.7)mL/m2和(2.7±1.5)L.min-1.m-2]显著升高,动脉血乳酸[(2.0±1.4)和(1.1±1.0)mmol/L]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1624.2±301.7)和(1543.6±435.4)d.s.m2.cm-5]则较治疗前[(119.7±11.6)次/min,(3.1±2.4)mmol/L和(1796.2±399.1)d.s.m2.cm-5)显著下降(P<0.05),容量复苏达标率(64.7%和66.9%)明显高于初始达标率(55.7%)(P<0.05)。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6例)。存活组初始及24 h容量复苏达标率(57.1%和71.3%)均明显高于死亡组(28.6%和39.3%)。以28 d预后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55.03,P<0.05)。通过逐层筛选,拟合方程,确定初始CI(R=0.431)和ITBVI(R=0.627)以及24 h的EVLWI(R=0.305)对28 d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感染性休克早期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优化目标导向性治疗可以提高容量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而且CI、ITBVI和EVLWI是较好的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为临床更好地诊治脓毒症休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49例,根据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35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291例),比较两组间血液学指标、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并发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将脓毒症休克存活患者进一步分成阳性存活组与阴性存活组,比较两组间容量管理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APACHEⅡ评分及感染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长,ARDS及心脏等脏器损害的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阳性组存活患者6、12、24、48h任一时间点的液体正平衡量均较阴性组存活患者少(P<0.05),但7天总液体平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容量管理上,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平衡量较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注射血必净。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价病情的危重程度,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评价炎症程度;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和PCT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用血必净和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脓毒性休克患者4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1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10日。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记数(PLT)及病死率。结果: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的HR、PT、PL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取需要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0例,所有患者依据病情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接受机械通气前及应用丙泊酚镇静后监测患者舌下微循环参数。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脓毒性休克患者镇静目标达到Ramsay评分3~4分时平均丙泊酚应用剂量为1.2mg/(kg·h)。镇静后微循环指标出现不同程度改变, 总血管密度TVD(P>0.05)无明显改变;灌注血管密度 PVD(P<0.05)、灌注血管比例PPV(P<0.05)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P<0.05)较镇静前下降明显。镇静后去甲肾上腺素泵入剂量较镇静前轻度增加,血流动力学参数CI及MAP较镇静前亦有轻度下降,但二者相比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织灌注指标血乳酸(LAC)及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在镇静后升高(P<0.05)。 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丙泊酚镇静可以使微循环及氧利用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20.
唐广  韦丹 《医学综述》2008,14(17):2652-2654
脓毒症性休克是机体对病原体的炎性反应失控,引起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良,以致引起脑及全身重要器官缺氧。国外文献报道,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死率为18%~60%,存在先天性或慢性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病死率>70%。小儿脓毒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重要死亡原因,近年来由于对脓毒症及休克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出现,关于脓毒性休克的定义、诊断及治疗都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