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急诊剖宫产术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5例.A组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20μg;B组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加入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液2.5ml.用体表针刺法测感觉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观察两种不同配方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时Apgar评分.结果 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慢(P<0.01),平面固定时间较B组快(P<0.05),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最高平面A组和B组分别为T6和T4~T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肢运动阻滞起时间A组较B组慢(P<0.01),但运动恢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1).B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A组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B组(P<0.01)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Apgar评分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能减少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确切,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能延长镇痛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短,并且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RF组)每组20例。R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ml,RF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芬太尼10ug共2ml。观察两组药物配方对产妇血压、心率、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影响,并观察各组新生儿出生状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血压比给药前均有下降(P〈0.05),但低血压发生率在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RF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和新生儿出生状况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方法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剖官产术的产妇。随机均分为3组。采用蛛网膜下隙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R组蛛网膜下隙给予罗哌卡在10mg,RF组予罗哌卡因10 mg 芬太尼20μg,RT组予罗哌卡因10 mg 曲马多20 mg。观察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情况。术后随访完全镇痛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术后产妇感觉晟疼痛时的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头痛、恶心等并发症。结果3组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大阻滞平面、达最大阻滞平面时间以及达布(Bromage)Ⅲ级的例数和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RF组和RT组完全镇痛时间、有效镇痛时间、术后产妇感觉最疼痛时的VAS评分、术后镇痛药使用比例与R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而RF组与RT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与复合芬太尼一样,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剖宫产术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延长术后镇痛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探讨芬太尼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术的9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腰部硬膜外麻醉方式。按照罗帕卡因(1.5 ml,浓度0.75%)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复合芬太尼2.5μg,B组复合芬太尼5μg,C组复合芬太尼7.5μg。对三组产妇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C组镇痛时间、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0.05)。C组产妇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1.5 ml,浓度0.75%)复合5μg芬太尼具有麻醉效果佳、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可作为剖宫产术首选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及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9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均分为三组(n=30):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组(L1组),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组(L2组)和1.0%丁卡因组(D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麻醉质量评价、术中BP、HR、SPO2变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新生儿1m in和5 m in Apgar评分。结果:L1组比L2组和D组起效慢,阻滞平面低,平面固定时间长。L2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L1组和D组长。L2组和D组肌松评分优于L1组。D组术中低血压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L1组和L2组。结论:1.192%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其麻醉效能等同于1.0%丁卡因,而副作用较1.0%丁卡因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剖宫产患者应用0.62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CSEA)的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探讨其麻醉风险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同期行剖宫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0.75%罗哌卡因组(Ⅰ组n=40)、0.625%罗哌卡因组(Ⅱ组n=40)、0.5%罗哌卡因组(Ⅲ组n=40),三组均使用2 ml。观察记录三组SA后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痛觉阻滞、运动阻滞到达不同平面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后SBP、DBP、MAP、HR与术前比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呼吸循环参数变化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维持时间Ⅰ组>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效果Ⅰ组、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625%罗哌卡因2 ml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麻醉效果佳,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较轻微,是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理想用药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等浓度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分为二组:0.5%罗哌卡因组(L组)和0.5%布比卡因组(B组),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与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价、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HR、BP、SpO2和新生儿lmin、5minApgar评分。结果与B组相比,L组起效略慢,阻滞平面略低,平面固定时间短;B组肌松评分优于L组;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L组〈B组;术中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L组〈B组。结论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时,其麻醉效能略强于0.5%罗哌卡因,其副作用略多于0.5%罗哌卡因,但二者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行剖宫产术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R1组30例,采用0.5%罗哌卡因3 mL;R2组30例,采用0.5% 罗哌卡因2 mL;R3组60例,采用0.66%罗哌卡因2 mL;对照组60例,采用0.5%布比卡因1.6 mL,均由10%GS配制成重比重液,注药速度为0.1 mL·s-1.对4组患者麻醉前后MAP的降低幅度、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腹肌松驰程度及强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麻醉前后血压降幅:R1组明显高于R2、R3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高于R2、R3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R1组中位数为T2,阻滞面最高,对心血管影响最大,对照组虽阻滞平面低于R2、R3组,但对循环的影响明显(χ2=89.045,P<0.01);4组患者腹壁肌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强化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R2组(P<0.05).结论 0.66%重比重罗哌卡因2 mL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阻滞平面适当,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强化药使用率低,是产妇较满意的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合理注药速度。方法 选择行剖宫产术产妇90 例,按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罗哌卡因注药时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0s 组、60s 组、90s 组,每组各3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min(T1)、5min(T2)、10min(T3)、20min(T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术中恶心、呕吐、胸闷、麻黄碱、阿托品使用例数,麻醉最高平面情况。结果 与60s 组、90s 组相比,30s 组SBP、DBP、HR 下降更为显著,发生恶心、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及使用麻黄碱例数显著增多(P<0.05)。30s 组、60s 组、90s 组产妇麻醉平面达T6以上分别为29 例、29 例、28例,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最高阻滞平面达T4、T2的例数30s 组显著多于60s 组、90s 组(P<0.05)。结论 常规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其注药时间宜控制在60~90s,同样能满足手术需要,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不是传统方法的15~30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3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0.5%、0.75%浓度罗派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和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感觉与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长于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7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可以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0.75%罗哌卡因可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和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能.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成年病人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及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16),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组(RC=16).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扩散至T10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平面消退至T1 2时间;术中镇静程度;术后疼痛开始时间;结果:RC组感觉阻滞平面起效时间短,平面高,阻滞时间延长.RC组下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术后疼痛开始时间延长,术中病人镇静程度高.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用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可乐定均可以产生良好的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后者更具有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扩大阻滞平面,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同时还具有临床意义的术中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云龙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7):963-964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时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蛛网膜下腔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1年1月我院产科手术的860例分成二组,观察组(R组):罗哌卡因7.5~10mg(0.75%罗哌卡因1~1.3ml)用自身脑脊液稀释至0.5%注入蛛网膜下腔;对照组(B组):布比卡因7.5~10mg(0.75%布比卡因1~1.3ml)用自身脑脊液稀释至0.5%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比较二组术中的生命体征、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等来评估。结果二组术中用药后5min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入室时相应的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注药后5~30min的MAP、HR均下降,但R组下降较平稳,B组下降明显,B组MAP、HR与R组的同一时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麻醉效果均好,从镇痛、肌松效果、牵拉反应三方面评价麻醉效果分级达Ⅳ级的均达90%以上;二组最高麻醉平面均达到T6;二组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未发现母婴有任何神经并发症。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蛛网膜下腔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在新式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①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适宜剂量。②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术孕妇 1 5 0例 ,ASAⅠ~Ⅱ级 ,采用L2~ 3 或L3~ 4腰椎 硬膜外联合麻醉。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5 0例 ,Ⅰ组注入轻比密度 5 g/L布比卡因 2mL ,Ⅱ组注入轻比密度 7.5 g/L罗哌卡因 2mL ,Ⅲ组注入轻比密度 5 g/L罗哌卡因 2mL。对腹壁肌肉松弛不理想者 ,硬膜外腔追加 1 6 g/L利多卡因碱性液 5~ 8mL。观察各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腹壁肌肉松弛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 ③结果 Ⅲ组达到最大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F =6 .2 8、1 6 .5 1 ,q =4 .1 2~ 7.88,P <0 .0 1 )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 5min新生儿Apgar评分 3组间无明显差异 ;运动恢复时间和阻滞持续时间Ⅰ组 >Ⅱ组 >Ⅲ组 (F =4 5 .73、1 88.90 ,q =4 .1 2~ 1 3.2 1 ,P <0 .0 1 ) ;腹壁肌松质量Ⅰ组和Ⅱ组优于Ⅲ组 ;胎儿娩出时间Ⅲ组长于Ⅰ、Ⅱ组 (F =1 0 4 .1 0 ,q =1 7.38、1 7.39,P <0 .0 1 ) ;循环系统干扰Ⅰ组较其他两组为重 (u =2 .2 4 5 ,P <0 .0 5 )。④结论 7.5 g/L轻比密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产妇术中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0.75%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0.75%布比卡因。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两组产妇均无术后并头痛的发生,其他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产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对产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手术孕足月单胎产妇90例,ASA分级Ⅰ~Ⅱ级,每组3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2.5ml;Ⅱ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375%罗哌卡因2.5ml;Ⅲ组,经蛛网膜下腔注入0.25%罗哌卡因2.5ml;观察注药后患者血压、心率变化、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最高感觉平面的时间、最大运动阻滞评分、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麻醉效果评价、术中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寒战)、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结果 ①3组患者BP在麻醉后5、10min时间点较麻醉前有所降低,其中组内比较Ⅰ(5、10min)、Ⅱ(5min)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5、10minⅠ、Ⅲ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Ⅰ、Ⅱ组高于Ⅲ组(P<0.05),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3组麻醉效果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Ⅱ组优于Ⅲ组(P<0.05);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术中不良反应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无新生儿窒息.结论 综合循环稳定性与麻醉效果,Ⅱ组优于其他两组,完全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42例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1例,分别用0.75%罗哌卡因2ml和0.75%布比卡因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二组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上的异同,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罗哌卡因明显慢于布比卡因(P<0.05),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明显长于布比卡因(P<0.05),运动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布比卡因(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能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与0.75%布比卡因相似,运动阻滞起效慢,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7.
张帆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9):567-568
笔者选用0.5%罗哌卡因加芬太尼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与单纯0.75%罗哌卡因及0.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对照比较,以观察其各自的效果及对循环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否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择期剖宫产术。【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选择60例单胎足月准备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ASAI—Ⅱ级,随机分成两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RF组,/1:30,罗哌卡因12mg+芬太尼25μg)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30,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由L2~3间隙穿刺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连续记录两组产妇循环(血压、心率)、呼吸情况;分别记录两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6的时间、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情况、感觉平面消退至T10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第1次要求使用止痛药的时间);产妇对于麻醉的满意度;麻醉后不良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的例数和发生率;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时Apgar-s评分及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结果】RF组产妇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组;产妇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R组;而感觉平面消退至T10的时间明显短于R组;麻醉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RF组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产妇感觉阻滞达到T6的时间和运动阻滞达到Bromage3级时间;两组新生儿娩出后的Apgar’s评分(胎儿娩出后1、5rain)、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pH值、PCO2、PO2、乳酸浓度、SaO2、B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产妇未发现任何神经并发症。【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择期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麻醉效果更加确切、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产妇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对新生儿影响小、利于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恢复更快及对麻醉满意度更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观察针内套管针法蛛网膜下腔阻滞与硬膜外腔阻滞两种麻醉方式应用于Misgav -Ladach式剖宫产手术[1] 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足月妊娠拟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 2 9例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蛛网膜下腔组 ,SB组 ) 1 5例 ,对照组 (硬膜外组 ,EB组 ) 1 4例。1 2 方法 产妇术前禁食禁水 ,不用术前药 ,入室后静脉输注不含糖林格氏液 ,注射麻醉药之前输入约50 0ml液体。SB组取L2 - 3 间隙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 2 5号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腔 ,证实无误后注入 0 1 2 5%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择ASAⅠ~Ⅱ级脐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80例,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随机均分为等比重(A组)和重比重(B组),观察患者的HR、MAP,麻醉平面固定高度及麻醉维持时间长短情况。结果:A组平面高于B组,HR、MAP下降比B组严重,而维持时间短于B组。结论:不同部位的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采用不同比重的罗哌卡因,能达到有效的阻滞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