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青海省贵德地区汉族冠心病(CHD)患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89例和健康汉族7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II、ID、DD基因型频率。结果:通过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I/D多态性的比较发现,冠心病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7%、46.1%、20.2%,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7%、43.3%;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0%、44.0%、36.0%和42.0%、58.0%。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CE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中显著增加(P<0.05)。结论:贵德地区冠心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相关性,ACE、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 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及 9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CE基因多态性测定,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A型行为类型问卷(TypeABehaviorPatternScale,TABP)测定。结果 冠心病组的DD基因型频率 (34% )及D等位基因频率 (66%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 4%, 44. 4% ),且RRDD=3. 05,RRD=2. 43,P<0. 05,表明冠心病与ACE基因的DD基因型、D等位基因呈显著正关联;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A型患者(P<0. 05);携带DD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问卷的TH因子 (15. 88±3. 16)、CH因子分(14. 88±2. 89)极显著地高于携带ID及Ⅱ基因型患者的因子分 ( 12. 89±4. 53, 12. 52±3. 88, 13. 00±1. 41, 10. 50±0. 71) (P<0. 01)。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DD型和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分析.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对10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及9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CE基因多态性测定,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A型行为类型问卷(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TABP)测定. 结果冠心病组的DD基因型频率(34%)及D等位基因频率(66%)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4%,44.4%),且RRDD=3.05,RRD=2.43,P <0.05,表明冠心病与ACE基因的DD基因型、D等位基因呈显著正关联;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患者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非A型患者(P <0.05);携带DD基因型的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问卷的TH因子(15.88±3.16)、CH因子分(14.88±2.89)极显著地高于携带ID及Ⅱ基因型患者的因子分(12.89±4.53,12.52±3.88,13.00±1.41,10.50±0.71)(P <0.01).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DD型和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患者的A型行为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方法 :分别用PCR -RFLP及PCR技术检测了 12 9例冠心病患者及 90例健康人ApoE ,ACE基因型。结果 :冠心病组ε3 / 4基因型及ε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ε3 / 3 基因型及ε3 等位基因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ACE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在ε4携带情况下 ,不同ACE基因型冠心病危险度不同 ,DD型 >ID型 ,而Ⅱ型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ε4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 ;ACE基因与冠心病发病无显著关联 ,但对ε4等位基因有一定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CR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入组120例CRC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外周血中ACE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研究ACE基因缺失型(DD型)、II型和插入型(ID型)等3种基因型及I/D等位基因在CRC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频率,并与120例正常人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RC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存在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DD型、ID型和II型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15.00%,50.00%,35.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60.00%及40.00%;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67%,53.33%,30.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6.67%及43.33%,两组间3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表明,D等位基因变异与CRC低分化和远处转移相关(P<0.01及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CRC存在一定关系,其中D等位基因异常与CRC低分化和易转移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59例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正常人群样本的ACEI/D基因型,分类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正常人的ACE基因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DD型79.66%,ID型3.39%,Ⅱ型16.95%。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36%和18.64%。结论: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与性别无关,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ACE基因频率分布与日本人相反,但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欧美人群,Ⅱ型及I等位基因频率与欧美人群相近。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上的287bp插入/缺失片段,确定ACE基因型。在各组间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ACE的DD基因型及其他易患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用冠状动脉造影标准确诊冠心病。结果:(1)冠心病组ACE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x^2分别为16.04,16.08;P均<0.01)。D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关联性较高(隐性作用时OR=2.15,P<0.01,显性作用时OR=2.84,P<0.01)。(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一致(x^2分别为1.50,1.06,P均>0.05)。(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ACE的DD基因型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有相关性;(2)ACE基因型分布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3)ACE的DD基因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分析149例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的ACE基因型.结果①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并发冠心病组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并发冠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评估ACE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CR检测ACE基因,观察缺失纯合子型(DD型)、缺失与插入纯合子型(ID型)和插入纯合子型(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频率,及计算I/D等位基因比率,50例同年龄段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50例食管癌患者ACE基因呈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DD型、ID型和Ⅱ型基因占比分别为44.0%,22.0%,34.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4.0%和66.0%,对照组DD型、I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占比分别为18.0%、52.0%、30.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0%和70.0%,两组间DD型、ID型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D型显著降低,提示DD基因型高表达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型及其血清活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120例EH组和93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按性别分组计算各组基因型和等住基因频率,另外用比色法测量各研究对象的ACE血清活性.结果男性EH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女性EH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H组中ACE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血清活性在ACE基因DD,ID和Ⅱ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H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显著相关性,特别是男性,ACE基因DD基因型可能在EH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ACE血清活性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冠心病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集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150例和黎族冠心病组150例的血样检测血脂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黎族冠心病组血液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血脂关系。结果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黎族冠心病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南黎族冠心病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冠心病有显著关联,与黎族冠心病人群血脂水平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D/I)多态性在海南汉、黎族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汉族150例冠心病人及150例汉族正常人、150例黎族冠心病人及150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D/I多态性进行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同时检测其血脂、裁脂蛋白、血压、血糖等,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解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汉、黎族冠心病组的DD基因型频率较各自对照组高(P〈0.05),而汉、黎族冠心病组间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黎族冠心病组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增高,HDL-C降低,汉族冠心病组TG水平升高。结论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增高与冠心病有关,海南汉、黎族冠心病ACE基因多态性的易感性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南汉族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海南汉族150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汉族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冠心痛DD,DI,II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住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性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甘油三酯(TG)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汉族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多态性与汉族冠心痛有显著关联,是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南黎汉族冠心病(CH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海南黎族CHD患者150例及正常对照组150例以及汉族CHD患者150例及汉族正常对照组150例的ACE基因D/I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海南黎族冠心病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4.7%、32.7%、42.6%,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0%、59.0%。黎族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0O%、44.0%、42.0%,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0%、64.0%,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Ⅰ等住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南汉族冠心病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海南黎汉族冠心病TG水平升高,HDL—C降低。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多态性与黎汉族冠心病有显著关联,是海南黎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是海南黎汉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及其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两次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81例健康维吾尔族ACE基因。结果 所有被调查的 81例健康维吾尔族人ACE基因中 ,DD型占2 5 9%,DI型占 48 1%,II型占 2 5 9%,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均为 0 5 0。 3种基因型中 ,DD型个体ACE水平最高 ,DI型者次之 ,II型者最低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吾尔族ACE基因DD型为 2 5 9%。ACE基因DD型与血清ACE水平显著相关 (P <0 0 5 ) ,维吾尔族ACE基因的DD型同其他民族一样可能通过影响ACE水平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  相似文献   

16.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0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ACE基因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6%、25.9%、44.5%,对照组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39.0%、19.0%,两组D等位基因各为57.4%、38.5%.两组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ACE 基因第16 内含子I/D 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分布的多态性。方法:DNA 提取自96 名健康蒙古族,应用ACE 基因内含子16 多态部位侧翼的前体进行PCR 反应。等位基因在琼脂胶上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的频率是0-51、0-26 和0-23 。等位基因D 和I频率是0-64 和0-36 。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和汉族人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蒙古族人群中ACE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D 等位基因比I等位基因频率高,DD 基因型是最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国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及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中国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与及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3例健康中国人ACE基因型,同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中国人中ACE基因DD型占20.6%,DI型占46.1%,Ⅱ型占33.3%,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0.44和0.56。ACE基因多态性怀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解释55%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