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的检查,识别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斑块的病变特征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96例。其中,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0%~70%)者68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直径狭窄率>70%)者2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期间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对病变血管分别进行测量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EEMCSA-MLA)、斑块负荷(斑块面积/EEMCSA)、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大小、脂核比例、重塑指数(RI)、夹层和血栓的比例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在CAG检查中轻度狭窄的病变,在IVUS检查中可见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轻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薄纤维帽多见,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斑块破裂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斑块多表现为硬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结论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进行IVUS检查是必要的。IVUS诊断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是否需介入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125名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血管内超声显示,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多见,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IVUS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的诊断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CAG)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经选择性CAG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150例15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150处病变中,软斑块98例(65.3%),硬斑块33例(22.0%);偏心斑块85例(56.7%),向心斑块46例(30.7%);4例检测结果正常.斑块面积平均狭窄率为(59.4±10.7)%.对IVUS示斑块面积狭窄大于70%的62例、小于70%的16例但有典型临床症状者,以及15例有斑块破裂或夹层者行进一步介入治疗.4例患者在IVUS检查过程中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现象,经处理后不良反应立即消失.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出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 IVUS能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并能指导临床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疗效,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ACS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根据IVUS测定的罪犯病变最小血管腔面积小于4mm2作为介入干预的标准,31例行介入干预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测量该组患者支架扩张前、扩张后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观察扩张后支架是否贴壁。同期未行IVUS检查而行介入干预的临界病变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选后的第1、3、6和12月给予临床随访,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情况。于第10~12月行CAG和IVUS检查,观察支架内膜增生情况及有否支架内血栓征象。以CAG或IVUS显示支架置入成功并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脉成形术以及心衰或死亡)发生为手术成功。结果病例组31例患者的32处靶病变支架植入成功后行IVUS检查提示28处(87.5%)支架存在贴壁不完全。再次以更高的压力(18~20atm)或换用另一高压球囊扩张,最终均达到了IVUS支架植入理想标准。术中未见与冠脉介入和IVUS相关的并发症。术后10~12个月病例组22例患者行CAG和IVUS复查,CAG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VUS结果未发现局部支架内血栓征象,支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增生内膜负荷量无统计学差异。最小支架内管腔面积与第一次植入支架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0.12&#177;1.15)mm2vs(8.98&#177;2.12)mm2,P〉0.05]。对照组31例支架植入后CAG提示贴壁良好。术后3~6月3例患者临床出现心绞痛,CAG结果提示3例患者出现再狭窄,IVUS检测结果这3例患者均存在支架贴壁不良。结论IVUS比CAG能更有效地指导ACS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和实时评价手术效果;在IVUS指导下的高压力(18~20atm)球囊后扩张可使87.5%贴壁不良的病变进一步得到改善。IVUS指导的ACS临界病变支架植入获得较高的即时成功率和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冠脉造影轻度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对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存在轻度狭窄的 17例患者 6 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 ,通过IVUS检查了解病变斑块性质与特征及计算病变血管最大狭窄程度 ,并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检测发现偏心性狭窄 2 4处 ,向心性狭窄 34处 ;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 4 8处 ,向心性斑块 13处。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 ,而IVUS能清楚显示。病变最窄处血管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显著高于CAG ,分别为 (4 6± 2 1) %与 (14± 2 2 ) %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对于CAG显示的轻度狭窄病变 ,IVUS能更准确地判定管腔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经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分为介入组(A组)58例和非介入组(B组)52例,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检测两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指标;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C组)50例。用ELSLA法测定三组血清PAPP-A水平,比较血清PAPP-A水平与IVUS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有统计学差异。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5;最小管腔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血清PAPP-A水平与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构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最小管腔面积成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PAPP-A与IVUS测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研究,了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性质及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中度狭窄的36例患者47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CAG发现偏心性狭窄13处,向心性狭窄34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45.24±12.1)%;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38处,向心性斑块9处,不稳定斑块29处.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直径狭窄率为(56.37±11.2)%(CAG,P<0.05),血管面积狭窄率为(79.51±15.5)%,行冠脉内支架植入31处.结论 中度狭窄病变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超声显像(IVUS)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IVUS检测到62处病变血管的总截面积(TVA)、最小管腔截面积(MLA)、面积狭窄百分比(%AS)、参照血管直径(RLD)、血管直径(VD)、最小管腔直径(MLD)及直径狭窄百分比(%DS),并测量相应CAG所显示的RLD、MLD、%DS和%AS。根据IVUS检查结果按是否行介入治疗进行分组,介入组26例30处病变和非介入组28例32处病变。介入组检测支架置入前后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CAG显示的MLD、%DS和%AS均低于IVUS的检测值(P<0.05);CAG仅显示管腔外在形态学变化,IVUS则能明确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病变的严重程度。介入组平均面积狭窄率为71.4%,符合介入治疗指征,与非介入组的3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应用IVUS观察了介入组置入支架前后测值变化,除TVA、VD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的MLA、%AS、MLD及%DS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AG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了解血管壁内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病变程度,实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过程,其效果优于CAG。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在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IVUS组和FFR组,分别接受IVUS或FFR检查,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IVUS组中,如MLA<4 mm2或冠状动脉狭窄虽不足,但IVUS显示为不稳定斑块,则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FFR组中,以FFR<0.75作为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征.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病史等一般信息及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IVUS组行介入治疗的比例高于FFR组(P<0.01).(3)两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和FFR检查均可用于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受准确性的限制IVUS不能取代FFR检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冠心病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差异.方法 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58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 对58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58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型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标的关系.方法 纳入15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为痰浊证组40例、血瘀证组56例、痰瘀互结证组63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IVUS检查.比较3组IVUS指标.结果 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毕雪峰 《中外医疗》2016,(11):181-182
目的 探讨冠脉血管超声评价冠脉造影判断临界病变和斑块性质的准确性.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的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后均提示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对所有患者采取冠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经冠脉血管超声检查,其斑块性质及比例分别为硬斑块(56.58%)、钙化斑块(31.58%)、软斑块(11.82%).患者经冠脉血管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其MLD、DS、AS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造影检查中,低估了患者病变处的狭窄情况以及患者病情的危险性,采用冠脉血管超声能够准确对患者临界病变情况以及斑块性质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的应用。方法:选择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先行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介于5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脉内OCT检查,测量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评价靶病变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等。根据OCT检查结果对考虑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脉内支架置入(PCI)治疗,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果:8例患者共14处病变,OCT检查显示14处病变的病变狭窄率均超过50%,7处斑块脂核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70μm,2处有斑块破溃,包括1处有局部血栓形成,以上判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其余4处病变脂核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70μm,为厚纤维帽稳定斑块,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结论:OCT能发现ACS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靶血管内的易损斑块,为高危ACS患者冠脉临界病变制定冠脉介入治疗策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介入诊疗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采用先冠脉造影(CAG)然后行IVUS检查,PCI术后再次行IVUS,比较两者及PCI前后IVUS结果的差异。结果:与IVUS相比较,CAG不能很好判断临界病变、软斑块及纤维斑块,但在钙化斑块、自发性夹层及血栓方面有较高特异性;IVUS可及时发现PCI术后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膨胀不全等。结论:IVUS可精确判断CAG难以发现的冠脉病变并可指导PCI治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对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应用IVUS观察冠脉罪犯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偏心指数(EI),并观察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34 /49) , 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内膜破裂和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11.26±3.92) mm2 vs (9.43±3.98)mm2],斑块负荷[(65.67±11.74)% vs(57.34±11.18)%],偏心指数(0.33±0.22 vs 0.59±0.24)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结论 在ACS组不稳定斑块及内膜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明明  马根山 《现代医学》2012,40(5):613-616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在评价管壁及斑块特征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其对冠脉临界病变的定义以及治疗指征一直存在争议.血管内超声(IVUS)能准确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和性质以及精确测量狭窄的程度.作者主要介绍IVUS在冠脉临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病变检出的临床意义.方法6例冠心病AMI病人静脉溶栓后提示血管再通,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血管狭窄50%~80%.6例病人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血管内超声图像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结果6例病人中,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2例病人狭窄>50%,4例病人狭窄<50%;血管内超声检查提示血管病变为不稳定斑块.5例病人接受支架置入术,1例病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论AMI病人静脉溶栓后血管虽再通,但原有病变仍存在.冠状动脉造影往往低估此类病变,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检出此类病变.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超声用于外周动脉狭窄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外周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西南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外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94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77(58.4±18.3)岁。将患者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行DSA检查,43例)及DSA+IVUS组(行DSA及IVUS检查,51例),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DSA及IVUS指导下置入支架,并观察支架置入效果。术后采用普通超声、CTA随访,必要时再次行DSA及IVUS检查。结果 DSA+IVUS组中DSA检测发现狭窄血管77处,其中偏心性狭窄42处,向心性狭窄35处;IVUS检测发现狭窄血管82处,其中偏心性斑块63处,向心性斑块19处。直径狭窄率IVUS所测值[(67.1±12.2)%]显著高于DSA[(54.5±11.4)%](P<0.05)。面积狭窄率IVUS所测值[(89.3±12.3)%]显著高于DSA[(77.1±13.1)%](P<0.05)。DSA+IVUS组支架置入治疗82处血管病变,DSA组支架置入治疗53处血管病变,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经3~48个月随访,DSA组再狭窄率[15.1%(8/53)]显著高于DSA+IVUS组[3.7%(3/82)(P<0.05)]。结论 IVUS比DSA能更准确地判定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和评估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