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安阳地区某医院21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了解相应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受血者在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不适症状的表现、发生时间、人员类型及处置方法。结果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第一不适症状主要为荨麻疹,血浆所致输血不良反应占比最高;3种血液成分输注后第一不适症状出现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不适症状主要由受血者或家属发现;主要处理方法为立即停止输血。结论输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制剂时,应准确掌握常见不适症状的首发表现形式,加强输血巡诊工作,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置方法,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各临床科室出现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特点以及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共接收输血720次,其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共有16例,发生概率为2.22%,过敏反应占总不良反应的81.25%。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8.75%,高于其他的血液成分;儿童输血患者以及年龄小于18岁的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于年龄大于18岁以及血液科患者;有输血史和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高。结论输血风险较高,应该严格控制输血的标准,采用滤器输注的方法进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有过敏史、未成年、有输血史等的患者要严格处理,避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徐敏  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23-2524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两大类。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教育宣传,同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加安全,确保受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输血不良反应,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血液有效输注。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进行统计。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其中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概率最高达0.70%,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同时对临床医生加强输血不良反应标准认知程度可最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92-95
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导致临床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到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输血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87例为研究组,分析临床输血反应结构及其特点,随机选择同期到该院输血但未发生输血反应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就两组对应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例输血不良反应结构为:过敏反应占比50.57%;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比48.27%,输血后紫癜占比1.15%;输注成分以血浆/红细胞搭配输注、血浆、血小板、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列前四位。研究组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IgE含量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结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患者血液存在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IgE的过表达是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搭配血浆/红细胞、单纯血浆输注及血小板输注是临床输血反应的主要构成;提高对免疫球蛋白IgE的高表达、反复多次输血、免疫性疾病史的患者输血过程的密切监控,或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及职业结构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各类血液制品共计401 201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29份,按血液袋数计算,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3%。其中,重组全血和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0.32%和0.22%。129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有83例,占64.3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37例,占28.68%。结论对待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输注成分血;血浆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常规用来补充白蛋白,提高免疫力;输注红细胞时,尽量使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的滤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86次输血治疗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886次输血治疗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次,发生率为0.5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4次、占65.7%,过敏反应21次、占31.3%,循环超负荷2次、占0.30%;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0%,0.47%,0.41%,0%;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由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呈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的患者可使用去除或灭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保障输血安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异体输血,推广自体输血,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2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临床科室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9188例次输血患者中,出现了49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其中32例出现了过敏反应,占65.31%,17例出现了非溶血发热反应,占34.69%,没有出现溶血反应和其他输血反应。(2)悬浮少白红细胞悬液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6%,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3%,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有无输血史、过敏史有关。(4)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时发热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存在风险,要正视输血指征,高度重视过敏史、输血史等因素,避免不必要输血,提高输血警惕性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滤除白细胞输血与不良反应出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滤除白细胞输血与输血不良反应出现的关系 ,以及了解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后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对省人民医院 2 0 0 2年 12 176人次的输血中所发生的 16例输血不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 ,使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和没有使用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结果 输注未滤除白细胞的血液 (或血液成分 )共 33 10人次 ,输血不良反应 9例 ,不良反应率 0 2 7% ;输注已滤除白细胞的血液 (或血液成分 )共 3 942人次 ,不良反应 1例 ,不良反应率 0 0 2 5 %。输注血浆 (未滤除白细胞 )共 492 4人次 ,不良反应 6例 ,反应率 0 12 %。 结论 滤除白细胞后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下降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437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发热反应2例,发生率为0.46%;过敏反应1例,发生率为0.23%。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取从化地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869例输血患者的输血报告,对其中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研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查阅选取的15869例输血病患病历中的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以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查阅的15869例输血病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O.52%。这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其中过敏反应45例(占54.21%),以因输入血浆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发热反应33例(占39.76%)。以因输入红细胞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其他不良输血发应5例(占6.02%)。结论:血站需加强血液的质管工作,为临床输注提供纯度单一、品种多样、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同时,医院需提高血液输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输注血液,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等措施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在实施成分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引致原因和具体表现类型。方法择取2013年10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创伤后成分输血患者421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性别、既往输血史、妊娠史以及血液类型等因素实施具体的分类统计。结果本次研究中涉及的4216例创伤后成分输血患者中,共有84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发应,总发生率为1.99%,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9例,有36例患者具有妊娠史,有42例患者具备既往输血史。从导致患者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类型角度分析,涉及了红细胞悬浊液59例,血浆17例,冷沉淀4例以及血小板4例。从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分析,涉及发热反应57例,过敏反应14例,溶血反应2例以及其他反应11例。结论输血治疗史和妊娠史与创伤后成分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具有直接相关性,做好创伤患者的临床病史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处置,对于确保创伤后患者实现安全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干预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创伤患者通常会发生创伤热、手术热、吸收热等非输血发热反应,要求临床医师要注意上述状况与输血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输血模式。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59 202人次,共收到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133例,年龄集中在21~60岁,其中男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8%,女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有输血史(63.9%),48例无输血史(36.1%),输血史明显影响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骨科最多,其次为心脏外科,然后是急诊科、烧伤科、血液科、耳鼻喉科、产科等。总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2%,其中过敏反应125例(93.98%),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6.02%)。在133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中,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94例(70.68%),输注红细胞25例(18.80%),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13例(9.77%),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例(0.7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ABO血型分布为A=B>O>A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是过敏反应,患者大多有输血史,年龄主要集中在21~60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骨科最多,其次为心脏外科等。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做到精准个体化输血,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输血安全与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回顾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7 818例次,对输血种类、不良反应类型、输血史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7 818例次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43例,发生率为0.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14例次(32.6%),过敏反应为29例次(67.4%),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大力提倡自身输血和新的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临床中,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反应,称之为输血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会给原有的疾病增加十分不利因素。输血治疗不但可能会引起受血者相关感染性疾病,而且经常可能发生一些输血反应,轻者经临床治疗可治愈,重者致患者死亡。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时间分为即发反应(24 h内)和迟发反应(24 h后)。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1常见输血反应的诊断1.1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输注不合格的血液,受血者体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用药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输血量,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其特征。结果共有54 000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8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8%。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43%),其次为血浆(0.09%)和红细胞(0.07%),其他血液制剂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0.73%),反复输血、耐受性差及免疫功能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比例高达45.09%。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血液制剂的滥用。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不宜常规使用,对于有过敏史,反复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适量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于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间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类型、血型、输血的次数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采用Yates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血浆血制品、过敏反应、O型血血制品、≥2次输血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分别占输血不良反应占70.83%(51例)、68.06%(49例)、44.44%(32例)、55.56%(40例)和45.83%(33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去白悬浮红细胞中最为常见(57.14%),而过敏反应在血浆中最为常见(74.51%)。结论血浆血制品、O型血制品、≥2次输血的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常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去白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受血者分别应关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6 040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6 040例输血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6%。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9例输注冰冻血浆,有4例输注血小板,有2例输注红细胞,有1例输注冷沉淀。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10例为过敏反应,占62.5%;有3例为发热反应,占18.8%;有2例为肺损伤,占12.5%;有1例为溶血反应,占6.3%。结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肺损伤及溶血反应等为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输血过程中应加强输血防治工作开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邱芳  朱颖  李海亮   《中国医学工程》2011,(9):123-123
目的针对近年来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找出原因,尽量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切实保障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3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为过敏反应占64.5%,其次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1.8%,溶血反应占1.5%,血小板输注无效占22.2%。结论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科学合理用血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挽救生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由于血液的复杂性,输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的同时又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要充分权衡输血的利与弊,决不滥用、误用血液,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