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CT与核磁共振(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行CT检查、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观察下病灶的数量、部位、形态、大小、密度、信号以及图像特点等情况。结果:①CT诊断结果:共检出病灶数量49个,部位分别分布在基底节区13个,丘脑11个,脑干9个,额叶4个,小脑4个,顶叶3个,枕叶3个,颞叶2个。病灶大小介于5-15mm,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斑点状,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影。②MRI诊断结果:共检出病灶数量110个,部位分别分布在基底节区23个,脑干20个,丘脑19个,额叶15个,顶叶11个,小脑10个,颞叶8个,枕叶4个。病灶大小介于2-15mm,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小片状或斑点状,图像上呈略长T1、长T2信号,且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而T2FLAIR呈高信号。结论:MRI较CT而言,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病变特点显示更加清晰,病灶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和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检查诊断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及优越性。结果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23个,检出率100%;CT检出病灶88个,检出率为20.8%,P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够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和提供诊断依据,但是在部分特殊情况下,核磁共振检出率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以及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0例,患者均于2012年3月-2016年3月入院诊治。40例患者均依次进行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核磁共振检查显示40例患者中检出病灶共61个,包括基底节区病灶14个、脑干病灶12个、丘脑病灶11个、额叶病灶8个、顶叶病灶5个、小脑病灶4个、颞叶病灶4个、枕叶病灶3个;CT检查显示40例患者中检出病灶33个,包括基底节区病灶8个、脑干病灶7个、丘脑病灶5个、额叶病灶3个、顶叶病灶3个、小脑病灶3个、颞叶病灶1个、枕叶病灶3个。核磁共振检出病灶数量比CT检出病灶数量多,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诊断,检查结果优于CT,诊断价值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罗辉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2-4113
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CT与核磁共振对患者进行诊断。观察CT与核磁共振诊断后患者的病灶数量、检查时间、检查费用等。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出的总病灶数量明显优于CT检查,其检查时间、短于CT,但检查费用较高。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无论从检查时间、检查准确率方面均明显优于CT扫描,然而核磁共振费用较高,但从多方面权衡,核磁共振的价值远高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本院自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能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实验组展开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应用CT检查。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大于对照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费用;实验组患者检出梗死直径小于对照组患者检出梗死直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基底、小脑、脑干等病灶检出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检出数量,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丘脑、顶叶等病灶检出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路径,核磁共振检查路径可以明显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但其所花时间以及费用较高,患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哪种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7.
闵小三 《大家健康》2017,(10):37-38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7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均给予CT与核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74例患者,MRI诊断69例阳性,检出率为93.2% (69/74),CT诊断61例阳性,检出率为82.4% (61/74),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比CT检查与MRI检查所用时间与费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有效措施,相比而言,MRI检出率更高,而CT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91例研究目标均为我院诊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均运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对2种影像结果予以评价。结果核磁共振的病灶检出数量(173个)显著多于CT(106个),且P0.05;CT的小病灶检出率(25.47%)显著低于核磁共振(60.69%),且P0.05;核磁共振的检查费用显著多于CT,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且P 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效果比CT更为优异,但是检查时间长,检查费用多,临床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用核磁共振方式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诊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数据为分析对象,在该群体中随机抽取520例,对纳入研究对象同时进行核磁共振平扫、CT平扫,并对其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核磁共振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数据显著高于CT平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扫描影像提示病灶一般存在于患者丘脑、基底节、脑干等区域位置。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选择诊断手段时核磁共振具备明显优越性,同时能够指导医生准确地掌握病灶整体特征,对医生了解病情、制定干预手段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CT和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诊的8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MRI检查出的病灶数量远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出的病灶尺寸远低于CT检查(P0.05),CT检查时间及费用均显著低于MRI检查(P0.05)。结论MRI相比于CT检查,对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但MRI检查需要更长时间,并且费用更高,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72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核磁共振检查,36例)和对照组(CT检查,36例),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对丘脑和顶叶梗死灶检出率相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脑干、基底和小脑梗死灶检出率分别为25.0%、27.8%、2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两组患者检查所耗时间、检查费用和梗死大小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费用和时间均高于CT检查方法的,因此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选取相应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到本院就诊的8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先行CT检查,再行核磁共振(MRI)检查。比较2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的阳性检出率(93.18%)显著高于CT(82.95%)(P0.05)。CT、MRI检出5 mm、≤5 mm的病灶个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读片满意度显著低于MRI;其检查时间显著低于MRI(P0.05)。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CT、MRI检查,2种方法用于早期诊断均存在明显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可获取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余丹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262-2263
本文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临床表现、症状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病因诊断、治疗要点以及预后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蔡望洲 《海南医学》2007,18(12):164-164
目的 探讨CT在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基本特征.方法 对8例外伤后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进行横断位扫描.结果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呈小腔隙性低密度灶.结论 CT扫描检查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CT与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收治的5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CT与磁共振的图像特点和病灶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发现病灶数量41个,其中基底节区12个,丘脑8个,脑干6个,小脑4个,额叶5个,枕叶3个,顶叶2个,颞叶1个。磁共振检查发现病灶数量91个,其中基底节区21个,丘脑17个,脑干13个,小脑12个,额叶10个,枕叶9个,顶叶5个,颞叶4个。 CT与磁共振检查发现的病灶数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单发40例,多发19例,病灶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部位,病灶直径2.2mm~14.5mm。在CT图像上,病灶为低密度、略低密度。在磁共振图像上,病灶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T2 FLALR高信号,DWL明显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对病灶进行准确的显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腔隙性脑梗死,CT、MRI的检查及对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有部分患者肢体定位症状与病变部位不符,还有部分患者临床无症状。25例患者MRI扫描发现病灶80个,CT扫描发现病灶22个。结论:MRI对早期病变、微小病变及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显示较CT优越,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 CT 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 CT 扫描与 MRI 扫描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MRI 共检出76个病灶,检出率为100%,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 MRI 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较高,且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的病灶区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与MRI扫描检查,观察检查结果。结果:MRI共检出76个病灶,检出率为1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MRI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较高,且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的病灶区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12-114+118+16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2017年3~9月收治的19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CT及MRI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不同发病时间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情况、两种检查方法对小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96.37%(186/193)明显高于CT检查的86.01%(166/193)(χ~2=15.042,P=0.000)。发病时间24 h组患者,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明显高于CT检查的82.35%(84/102)(χ~2=4.083,P=0.039)。发病时间≥24 h组患者,CT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5.60%(87/91),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96.70%(88/91),二种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在≤5 mm的小病灶检测中,MRI检查的小病灶检出率为57.06%(202/354)明显高于CT检查的23.97%(58/242)(χ~2=64.015,P=0.000)。结论 MRI诊断LI临床诊断效果好,检出率高,可及时发现早期病变,反映患者病灶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