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服用中药制剂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有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全身性损害等。其原因主要与药物使用不当、药物滥用以及患者自身身体因素等有关。结论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在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时,应加强对中药制剂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深度了解中药制剂的用法和用量以及不良反应,以提高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原因,规避中药制剂输液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方法观察15例中药制剂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输注药物的种类、患者的处理及转归,寻找对策。结果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药物配伍和患者的基础疾病是引起中药制剂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特性、配伍禁忌和患者的一般情况,采取有效对策,可以有效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谦  陈小晶  孙静 《黑龙江医学》2021,45(10):1047-1049
目的:主要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的3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30例患者中,中药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呼吸系统损伤和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占全部不良反应例次总数50%以上.不良反应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集的12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中药制剂中,以儿童患者占37.5%,以静脉注射给药最多,占70%,临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占总数的60.57%.结论 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相似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5.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出现的1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1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有11例(61.11%),发生率是最高的.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ADR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2.22%.在本组18例ADR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红花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论 对于中药制剂出现ADR现象,只要我们注重中药制剂的临床管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以最大限度来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探讨95例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临床表现、相关的药品及剂型、发生时间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诱发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较多,主要为注射剂;年龄分布以老年人居多。结论: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02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对近年来上报的中药制剂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有102例,其中最多是双黄连粉针剂(30例),其次是茵栀黄针剂(14例)、葛根素针剂(13例)。ADR表现主要是皮肤损害,其次是全身性的损害如畏寒、发热等;较严重的ADR有溶血性贫血3例,过敏性休克3例,呼吸困难2例,呼吸骤停1例,高热12例。结论: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有的病情较严重,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其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原因。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某三甲医院的不良反应2016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4日10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对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段、注射剂种类、不良反应时间及临床表现,并探讨其发生原因。结果在年龄分布方面,以6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47.22%,其次是50-59岁、40-49岁;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10-15分钟所占比例最大,为33.33%,其次是30分钟至1天;在注射剂种类方面,以理血剂所占比例最高,为52.78%,其次是清热剂、祛痰剂;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损害所占比例最大,为33.33%,其次是循环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药物种类等有一定关系,常见于用药后10-15分钟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中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上报的215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所有病例年龄分布、中药制剂种类、给药途径等,同时分析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年龄分布中,60岁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种类分布中,心脑血管类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率更高(P0.05);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有显著的特征,临床应用中药制剂时,应根据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给予其针对性的干预对策,以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针对性的对策.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上报的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报告95例作为实验对象,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老年人、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系统与器官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结论:临床使用中药制剂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该掌握不同药物的注意事项,保证用药的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规律,为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提供帮助.方法 对29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剂型、静脉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后果严重,应引起重视.结论 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刺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学的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熊周芳  涂凤莲  余丹 《当代医学》2016,(35):184-186
目的 通过对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中药及其制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中药及其制剂的临床使用,调配等方面的提供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5例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分类及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ADR发生率为33.85%.女性ADR发生率为66.15%.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未成年者以及大于40岁中老年患者居多,比率各占21.54%和46.15%;用药方式引起ADR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其次为口服;以药品分类调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清热解毒类的喜炎平注射液和益气固脱类的参麦注射液占15.38%:从累及器官来看: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53.85%),其次为循环系统(13.84%).结论 中药及其制剂安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本分析帮助中药的临床使用,规避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并为涉及具体产品的不良反应提供补充性数据,为产品以后的发展及使用提供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针对本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上报的53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关系密切,以注射剂、静脉滴注居多;ADR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损害,其次为发热、头痛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对中药ADR的监测应视为重点,对静脉给药应慎重,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媒体报道的增多,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中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历代中医药学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中药的毒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独到的中药药性理论。在目前常用中药中,毒性较大的品种只占少数,中药在应用时出现不良反应大多还是由于应用不当,临床上遵循中医药理论实施诊疗常常能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现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阐述如下。1有毒中药成分有毒中药如马钱子中含有毒成分番木鳖碱,具有士的宁样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洋金花中的莨菪碱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毒性,其中毒剂量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突出,其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丽水市中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的典型表现,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7月收集的中药不良反应35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数据结果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结果 350例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155例占44.29%,女性195例占55.71%;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例数最多为130例,占37.14%;中药不良反应剂型主要为静脉注射剂且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均为188例,占53.71%;排名前3位的中药品种依次为黄芪注射液28例(8.00%)、参麦注射液23例(6.57%)和鱼腥草注射液21例(6.0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共106例,占30.29%,其次为消化系统,共76例,占21.71%。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今后应当加强对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监测,对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沈晗 《中外医疗》2014,(29):159-160
长期以来,中药制剂一直以其不良反应小、疗效稳定持久的优良特性被国人所喜爱与青睐,但是近年来,"刺五加"事件、"双黄连"事件等中药制剂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中药制剂的安全性遭到人们强烈质疑。该文主要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与讨论,然后针对性的提出几点防治对策,旨在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36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13种中药注射剂;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全身性损害及循环系统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气紧、胸闷、白细胞减少等。结论引发中药制剂ADR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药品本身及药物使用方法不当等,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及药房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措施基础上加强药房管理制度.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药制剂临床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对药房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老年以及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居多,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更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现象,而其中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以丹红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为主,对患者的皮肤、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很大的伤害。结论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以及药品的使用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药房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