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腔内微创修复技术是目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两类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逐渐成为胸主动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其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虽然多种重建技术的运用使得分支的保留成为现实,但围术期卒中的发生仍不容忽视。如何在TEVAR过程中进行更好的脑保护进而降低卒中发生率,目前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术者和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项,未来...  相似文献   

4.
<正>自1994年Dake等[1]应用腔内支架成功治疗胸降主动脉瘤以来,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彻底改变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式,现TEVAR主要用于治疗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损伤、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等[2,3]。与开放修复相比,TEVAR不仅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而且远期疗效相似[4],因此成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腔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  相似文献   

6.
Dake等 [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 [...  相似文献   

7.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8.
1994年,Dake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TEVAR已逐渐取代传统开胸手术,成为胸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2]。然而,TEVAR术后的患者仍有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主动脉夹层和截瘫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TEVAR术后并发症的种类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缺血的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该病的时机及策略。方法肠缺B型血胸主动脉脉夹层接收TEVAR治疗的患者26例,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和手术时机、预后等。肠系膜上动脉主要或完全开口于主动脉真腔但被假腔压迫致使肠缺血18例,均急诊行TEVAR;肠系膜上动脉主要或完全开口于主动脉假腔致使肠缺血8例,利用特殊的病变解剖结构及手术技巧急诊行TEVAR。结果所有患者TEVAR均获成功,术后22例患者1周内肠缺血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好转,无需进一步手术。结论能保证肠系膜上动脉血供时,TEVAR是治疗肠缺血的胸主动脉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且应在急诊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Dake首次成功地运用腔内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以来,随着血管腔内技术以及器械的发展,其微创的特色得到越来越多血管外科医生的认可及推崇,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Xiong等[1]对国内2001至2007年收治的1304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超过99%,围手术期病死率仅2.5%.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AD的年发病率3~4/100000,20%患者在来院就诊前就已死亡.以往,传统的开放手术是治疗AD的唯一手段,但其较高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确让人望而生畏.1999年,Dake和Nienaber同年报道了可通过腔内置入覆膜支架修复主动脉破口,从而开创了腔内治疗AD的先河.10余年来,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及介入器材的日益进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同,已逐步取代传统手术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自1991年第一次被报道[1]以来,已逐渐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大部分腔内耗材都要求TEVAR近端锚定区长度至少在15 mm,临床上常常通过覆盖主动脉弓的分支动脉来达到延长锚定区的目的[2],其中左锁骨下动脉是最常被累及的分支。有研究显示,大于40%的TEVAR累及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  相似文献   

14.
正胸主动脉病变(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为极其凶险疾病,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1-2]。传统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方法具有较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目前腔内修复胸主动脉(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主要术式,但用于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升主动脉及锚定区不足病变时仍面临挑战。本研究观察TEVAR术中应用血管腔内穿刺系统辅助原位开窗技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常用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 [1-4].目前,关于TEVAR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研究尚少.去分支手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治疗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该病的临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5月因多破口(≥2个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收TEVAR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除近心端第一破口外,使用外科方式处理远端夹层破口为处理组,否则为非处理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情况、假腔变化情况、远端破口获益情况.结果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67例,所有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6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处理组7例,非处理组60例.TEVAR后两组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夹层假腔较非处理组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处理组19例患者通过夹层远端破口的血流供应腹腔内脏动脉.结论 TEVAR是治疗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远端破口应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或尽量不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限制性裸支架(RBS)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11例行单纯TEVAR术(TEVAR组)与9例行TEVAR联合RBS(TEVAR+RBS组)。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行主动脉全长CTA数据,比较两组术后主动脉重塑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无截瘫、脑卒中、主动脉破裂等并发症发生。TEVAR+RBS组中RBS与覆膜支架平均重叠了36.5 mm。与TEVAR组比较,TEVAR+RBS组术后整体真腔体积扩大率明显降低(34.9%vs.64.9%,P=0.011);支架远端面积扩大率(43.5%vs.107.3%,P=0.006)、支架远端最长径扩大率(-12.2%vs.18.5%,P=0.002)均明显降低;TEVAR组与TEVAR+RBS组术后整体假腔体积缩小率(74.8%vs.65.3%,P=0.328)、假腔内血栓化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7.3%vs.56.8%,P=0.271)。结论:与单纯TEVAR术比较,TEVAR+RBS对胸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重塑整体改善的程度并没有优势,但可有效降低TEVAR术后支架远端真腔面积(或最长径)过度扩大,因而可能降低支架远端再发破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99年Dake首次实施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腔内修复具有"微创"的优点,并具有相对理想的早期和中期疗效.但是随着腔内治疗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远期仍存在夹层假腔增大甚至破裂的风险.本文将结合笔者经验对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夹层假腔增大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作一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84例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 TEVAR.从起病至实施TEVAR为1~120个月,平均(13.9±22.0)个月.随访6~86个月,平均(33.2±19.2)个月.结果 腔内修复术中,破口被完全封闭77例,内漏发生率为8.3%.1个月的病死率为1.2%.1例在术后1个月发生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术.4例实施了第2次TEVAR,其中3例为封堵内漏,另1例是覆膜支架远端出现新的内膜撕裂.7例在随访期内死亡(8.4%),其中3例死于内漏引起的胸主动脉破裂,1例腹主动脉持续性扩张导致降主动脉破裂死亡,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夹层无关,还有1例死因不详.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7年生存率为84.4%.结论 早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显示,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内漏是随访期的主要死因.随着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覆膜支架的改进,TEVAR会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