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为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揭示了顺应四时的养生观,是"治未病"的重要基础。针对夏季以凉茶"清热解署"、冬季以羊肉、参芪虫草"冬令进补"等备受争议的民间盛行的养生方法,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本义,并着重从饮食方面,阐释其在四季养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生长之势,养护人体阳气;秋冬则顺自然阴气收藏之性,调护人体阴气.但笔者认为秋冬调养人体阴气的真正目的 是固藏人体阳气,"藏阳"就是"秋冬养阴"的进一步明确,重视调护阳气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实含义,也是《内经》重阳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邹晓明  谷松 《中医杂志》2008,49(5):474-47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所论的四时调摄阴阳之法则,对平素养生与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历代医家立足点不同而论述不一,将我们的学习体会略陈于下.  相似文献   

4.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一理论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长期以来,它对于人们养生防病、抗老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此也略述己见,请同道指正。1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告诉人们要按照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志等,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转暑,腠理开泄,人体活动量相对增多,阳…  相似文献   

5.
沈亚琴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09,30(4):464-466
目的: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在针灸中的应用。方法:研读《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相关论述,总结各家不同的观点对命题进行研讨。结论:季节养生应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结合其生发、消耗两个方面。并总结"春夏养阳"应该是指消亢烈之阳热,养生发之少火。"秋冬养阴"应该是除峻烈之阴翳,护濡养之阴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针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治疗养生的一种基本法则。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不管是王冰还是张景岳乃至现代医家均是"望文生义",从医理出发提出阴阳的互制、互根、互生、互用,大多认同春夏季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以培补人体阴液为主的观点。我们通过对"互文"辞格的学习,进一步反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经典理论则发现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医家曾从不同角度立论探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内涵。以"养"字着手,从养可以是补,也可是抑;阳虚者春夏宜补阳,阳亢者春夏当平阳;阴虚者秋冬宜补阴,阴盛者秋冬宜抑阴;阴阳平和者,顺天时以养生。  相似文献   

8.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学者对此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物质功能、饮食寒热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同时简单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中的核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从情志、饮食、起居阐述笔者的观点,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以顺应阳气的生长收藏为本,注重修养心性,要有恬淡之性,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  相似文献   

12.
肖小惠 《光明中医》2012,27(4):806-80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夏季养阳之重要性,根据夏季“养阳”、“养心”、“养神”的原则,主要养生方法包括精神和饮食调养,起居、运动、药物、防病保健等.  相似文献   

13.
<正>三伏贴是指夏季三伏天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试述如下。1历史沿革《素问.四气调神论》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其所蕴含"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最早的理论源流。三伏贴开始应用见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其中提到"天灸",即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自宋  相似文献   

14.
李雪青  石志敏 《光明中医》2013,28(8):1550-155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虽然对其阐述不同,但基本上以春夏季养生应护持人体阳气、秋冬季养生宜培补人体阴分的观点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明确提出了四时所宜的起居作息模式:春夏值阳长阴消之时,以阳气生长为主导,春夏养生宜调节作息起居以顺应阳气主动、主散之势。与此相反,秋冬为阴长阳消之时,以阴气收  相似文献   

15.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5,(2):265-267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历代医家不同解释1.1.1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  相似文献   

16.
《内经》提出了通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目的的论断,后世医家面对这个论题,提出了如何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科学问题?即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养阳养阴"的问题?面对各种学说,其中不乏有相反甚至相矛盾的观点,使后学者不能领略其全貌,只有通过如何"养"这种途径才能统领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显然如何"养"是整个理论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7.
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此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此养生原则指的平人四季当固阴护阳,偏重有时,而非病已成时如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气机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不可再片面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实践,应当辨证论治,合理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毛智荣 《江西中医药》2011,42(12):26-2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防病、治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养生或治病中应遵循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人体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然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须严格遵照辩证论治、整体观念的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理解为补阴、补阳.应灵活运用,才能...  相似文献   

20.
人与天地相参,治病养生需遵从四时规律方能事半功倍。春夏时节阳气充裕,阳盛于外,同气相求以养阳,秋冬时节万物闭藏,阴盛于外,顺应自然以养阴。三伏贴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具体化,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而三九贴使用辛温之品耗动人体阳气,扰动冬季本该封藏之阳,与"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养生原则有所冲突,故三九天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疾病的合理性有待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