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临床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采取用有齿镊撕离胬肉头部后用上方带蒂结膜瓣转位方式治疗翼状胬肉7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随访期间76例治愈。结论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上方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有利于结膜二重栅拦型屏障作用,阻止结膜上皮细胞向角膜面的侵犯,保证了正常角膜上皮表型,术后尽快结膜囊重建,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临床效果.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采取用有齿镊撕离胬肉头部后用上方带蒂结膜瓣转位方式治疗翼状胬肉7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76例治愈.结论 翼状胬肉头部撕离联合上方带蒂球结膜瓣转位术有利于结膜二重栅拦型屏障作用,阻止结膜上皮细胞向角膜面的侵犯,保证了正常角膜上皮表型,术后尽快结膜囊重建,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翼状胬肉逆行钝性剥离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移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探讨翼状胬肉逆行钝性剥离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转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操作要点:在表麻和浸润麻醉下,钝性剥离胬肉颈、头部,彻底切除胬肉和累及的球筋膜组织,上方作一条与角膜缘平行的带蒂球结膜瓣,并转位覆盖在巩膜裸区,丝线缝合固定平整。用此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42例(250眼)随访1~12个月。结果术后复发3眼,复发率为1.2%。结论胬肉逆行钝性剥离联合球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取材方便,手术创伤相对小,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原发性翼状胬内95例(95眼)的临床资料,行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45例(45眼)为治疗组,行单纯切除术50例(50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随访6~18月,治疗组中有2眼复发,复发率为4.4%;对照组中有15眼复发,复发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带蒂球结膜瓣移植疗效优于单纯切除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单人单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50例50眼,治疗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50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角膜散光水平、并发症及视力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 091,P 0. 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46/50)高于对照组(78%,39/50)。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度[(0. 71±0. 03)°]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视力水平[(0. 52±0. 16)°、(0. 53±0. 1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0. 61±0. 03)°]、4个月[(0. 66±0. 16)°]、6个月[(0. 68±0. 18)°]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能提高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角膜散光,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7.
根据患者的需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组60例,70只患眼,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治疗组40例42只患眼,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完全一样,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有11例复发(复发率31.4%),进行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手术组的患者中只有4例复发(复发率6.9%),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的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率达3.85%~16.54%[1-3].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很多,但术后复发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最低的手术方式之一[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角膜缘干细胞转位术,是我科近年来设计并采用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并与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翼状胬肉患者44例47眼分为两组.翼状胬肉逆向撕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术组44例47眼,翼状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于球结膜与增生组织间,增生组织与巩膜问分离至泪阜,于根部剪除增生组织,把增生组织从角膜完整撕下,巩膜暴露区烧灼,取面积稍大的低温保存羊膜植于巩膜暴露区,边缘伸入球结膜缘下,8-0缝线间断缝合.结果随访半年至1年,复发3只眼,复发率分别为6.38%.羊膜移植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 逆向撕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应用自体双结膜瓣对2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进行治疗,术中保留角膜缘的栅栏状结构,术后结膜连续性良好,巩膜暴露,肉眼观察无1例复发,裂隙灯下可见1眼有新生血管伸入角膜缘。描述了手术方法并讨论了栅栏状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陈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15(5):93-94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40眼)初发翼状胬肉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随访6~18个月。结果治愈39眼,治愈率97.5%;复发1眼,复发率2.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术后反应轻,恢复快,为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廖黎霞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8):2642-2642
翼状胬肉是一种原因不很清楚的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故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但传统的非显微手术治疗方法,虽然操作不十分复杂。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为30%~50%,甚至达到69%。近来,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之中。下面就我科采用自体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手术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宏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68):74-74
翼状胬肉是眼科多发疾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传统手术方法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其手术方法不断进行了探索,总结了多种好的手术方法,取得了好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复发率。笔者结合多种手术方法,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并凡膜面烧灼联合角膜缘带蒂结膜瓣转移缝合治疗58例97只眼,术后观察8个月至二年,仅有2只眼复 相似文献
18.
<正>翼状胬肉表现为呈三角形增厚的球结膜变性组织,其头部侵袭生长至角膜,体部位于睑裂区的一侧,大多数生长在鼻侧。增生的组织肥厚,血管扩张,尤其是复发型翼状胬肉给患者造成美容缺陷,视力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翼状胬肉为不典型、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病,药物治疗往往效 相似文献
19.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刺激结膜翼状增生所致,静止期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需处理。如果累及角膜引起角膜散光。视力损害的,则需进行积极的治疗。翼状胬肉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临床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往往因残留胬肉组织而引起复发。传统手术方法的术后复发率可高达20%~70%。因此术后复发率仍是眼科医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自2002年4月-2005年4月采用“改良式”带有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100例,110只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丝裂霉素C联合结膜瓣转位术可以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方法 将翼状胬内患者87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择传统翼状胬肉切除,B组选择丝裂霉素C联合结膜瓣转位术.翼状胬肉切除后,将0.2 mg/ml丝裂霉素C覆盖巩膜创面3~5 min,将结膜瓣转位缝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复发率.结果 A组44例,复发9例,复发率20.45%.B组43例,复发2例,复发率4.88%.B组复发率远低于A组.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