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探讨脾胃虚寒证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测试了41例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锌,铜,硅和钼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锌,铜和硅含量均见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提示脾胃虚寒证的发生与微量元素含量异常有关。应用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作用的益气祛寒养胃汤,对上述41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总有效率达97.56%,痊愈率达78.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医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4月在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调查表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本研究13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各证型间差异明显(P<0.05),男性患者以脾虚气滞证与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虚气滞证较常见。130例患者平均年龄与证型关系,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抑郁量表(HAMD)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焦虑量表(HAMA)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年龄、HAMD评分、HAMA评分不同中医证型间均差异明显(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3.
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脾胃虚寒(弱)证和肝胃不和证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的胃容受性及胃排空功能的差异。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的PDS患者共60例,其中脾胃虚寒(弱)证组32例,肝胃不和证组28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5例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然后通过超声检查分别记录3组受试者阈值饮入量和最大饮入量,并通过超声测量比较3组受试者近端胃和远端胃饮后30、60、90、120 min时排空率情况及胃半排空时间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寒(弱)证组最大饮入量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组阈值饮入量和最大饮入量均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肝胃不和证组比较,脾胃虚寒(弱)组阈值饮入量和最大饮入量均多于肝胃不和证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寒(弱)证组近端胃饮后60、120 min排空率及远端胃饮后120 min排空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胃不和证组近端胃饮后120 min排空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肝胃不和证组比...  相似文献   

4.
彭永剑  杨健君 《新中医》2022,54(6):27-30
目的:观察温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证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寒证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胃汤加减内服。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脾胃虚寒证证候评分、Hp根除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脾胃虚寒证各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清除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胃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证Hp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Hp清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1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高于健康人,而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等水平低于健康人。脾胃湿热证组患者缬氨酸、乳果糖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组,而异丁酸、甲酸、肌肽含量低于脾胃虚寒证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紊乱,且两种证型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汤在治疗黑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35例病人进行辨证,为脾胃虚寒证候的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2周,观察其舌苔颜色变化情况,治疗2周如无变化,则判定为无效,采取其他方法治疗。结果:经2周治疗后,35例患者黑苔消失的为27例,明显减轻的6例,2例无变化。结论:附子理中汤对脾胃虚寒证型的黑苔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效,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相关中医证型诊断标准,选择临床常见6种基本证型,对16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归类及分类统计,并观察不同证型患者贫血及肝功能异常情况。结果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80例)、气血双亏(35例)、痰瘀互结(19例)、胃阴亏虚(14例)、肝胃不和(8例)、湿热内蕴(6例)。出现较多的症状的例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为:腹痛消瘦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寐差咳嗽咳痰黑便呃逆嗳气烧心。中重度及极重度贫血患者以气血双亏证多见,脾胃虚寒证发生较少。气血双亏、脾胃虚寒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少,肝胃不和证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较多。结论进展期胃癌证型以脾胃虚寒最为多见,气血双亏证患者多有贫血,肝胃不和证患者多有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胃酸分泌相关蛋白Ezrin-ACAP4-ARF6的关系,揭示证候内在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79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虚寒证组33例,脾胃湿热证组46例.观察Hp感染和胃镜下伴糜烂情况,胃黏膜病理活检结果,胃黏膜Ezrin,ACAP4及ARF6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胃虚寒证胃脘痛的中医护理疗效。方法通过对43例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以益气健脾,温中止痛为辨证施护原则,实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以及中药熨烫、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护理,并观察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临床缓解及显效31例,有效9例,无效3例。结论中医辨证护理对脾胃虚寒证胃脘痛患者临床护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中医》2021,39(7):58-61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42例,根据胃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气犯胃证、胃热伤阴证、气滞血瘀证、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气血亏虚证共6个证型,所有患者胃癌切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PCNA、CerB-2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证型患者病灶组织中P53、PCNA、CerB-2表达差异。结果:142例患者中医证型包括肝气犯胃证27例、胃热伤阴证25例、气滞血瘀证21例、痰湿凝结证19例、脾胃虚寒证34例、气血亏虚证16例;痰湿凝结型、气滞血瘀型、肝气犯胃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74%、80.95%、77.77%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亏虚型48.00%、41.18%、37.50%(P0.05);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胃热伤阴证、痰湿凝结型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48%、87.50%、80.00%、73.68%,高于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44.12%、40.74%(P0.05);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痰湿凝结型CerB-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4%、89.47%、75.00%,高于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48.00%、44.12%、37.04%(P0.05);各中医证型与P53、PCNA、CerB-2蛋白阴性与阳性表达的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肝气犯胃证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气滞血瘀证与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痰湿凝结证与P53、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脾胃虚寒证与P53、PCNA、CerB-2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气血亏虚证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PCNA、P53、Cerb B2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脏腑图点穴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脏腑图点穴对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疗效,并随访3个月。结果:9例患者中,显效2例,有效7例,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病例。结论:脏腑图点穴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提高中医对克罗恩病的认识,为今后中医诊治及预防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及中山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填写统一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中医病例60例,其中广东省中医院39例,中山中医院21例;活动期35例(58.33%),缓解期25例(41.67%)。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寒证居首,共22例(36.7%);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0例(33.3%);湿热蕴结证9例(15%),寒湿困脾证3例(5%)、肝郁脾虚证3例(5%),其他类型3例。各证型间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辨证以虚实相兼证(65%)为主,寒热辨证以寒证(56.7%)为主。活动期证型以气滞血瘀(37.14%)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虚寒(44%)为主,活动期与缓解期主要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证、气滞血瘀证为主,活动期以气滞血瘀主,缓解期以脾胃虚寒为主,可为中医对该病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相关性。方法 94例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脾胃虚寒证组61例,肝胃不和证组17例,脾胃湿热证组16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Ⅱ水平及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受试者的幽门螺杆菌水平并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消化性溃疡活动期(A)患者主要分布为脾胃虚寒证(64.89%)、肝胃不和证(18.09%)和脾胃湿热证(17.02%);消化性溃疡全部患者中多伴有Hp感染(74.47%)。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消化性溃疡的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Ⅰ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肝胃不和证组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本研究中无论Hp阳性与阴性,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Ⅰ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Ⅰ含量均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均P0.05)。不同证型的胃蛋白酶Ⅱ含量比较,基本趋势为脾胃虚寒证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本研究中在Hp阳性组或全部患者中,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均高于脾胃湿热证组(均P0.05)。而在Hp阴性组,脾胃虚寒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在全部患者中,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高于脾胃湿热证组(P0.05)。而在Hp阳性或者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组胃蛋白酶Ⅱ含量与脾胃湿热证组比较均差别不大(均P0.05)。无论Hp阳性与阴性,肝胃不和证组与脾胃虚寒证组PGⅡ含量较高,两型间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 1)血清PGⅠ、Ⅱ升高对诊断消化性溃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2)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Ⅱ水平和Hp感染与否提示存在显著差异,而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PGⅠ水平和Hp感染与否未提示存在显著性差异。3)无论Hp阳性或者阴性,血清PGⅠ、Ⅱ含量升高可作为提示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或肝胃不和证的临床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80例脾胃虚寒证患者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效5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0%.同一证型,三种不同疾病,均有显著临床疗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06例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一、临床资料 85例病人年龄在22岁~60岁之间,平均34岁;病程8天~21年,平均3.5年;全部病人均经纤维胃镜确诊,其中属浅表性胃炎者39例,萎缩性胃炎者9例,胃溃疡者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22例,复合性溃疡者5例;中医诊断属胃脘痛者52例,吐酸、嘈杂者21例,痞证12例;辨证分型属肝胃郁热型21例,脾虚湿热型36例,阴亏虚热型20例,脾胃虚寒型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06例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证胃病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EOS)的相关性。方法:245例FD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5组,并以4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取十二指肠球部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十二指肠EOS数量,分析F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型与十二指肠EOS的相关性。结果:(1)在245例FD患者中,肝胃不和证、脾虚气滞证为最常见的证型,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FD患者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上腹痛综合征(EPS)以肝胃不和证最多见,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及EPS+PDS以脾虚气滞证多见。(2)FD不同证型间的十二指肠EOS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6.60±7.41)>肝胃不和证(24.71±6.17)>寒热错杂证(23.96±4.72)>脾胃虚寒证(21.94±6.40)>脾虚气滞证(21.92±5.85)。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十二指肠EOS数量均高于脾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