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在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根据术前CTP将58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70%患者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个月查CTP,比较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变化及疗效.结果 低灌注组术后rCBF、rMTT、rTTP改善明显(P<0.05).低灌注组术后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正常组低,改良Rankin评分(mRS)≤2人数增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结论 术前CTP检查对于重度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术前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9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观察其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时脑血管造影显示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90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约为98.92%(92/93)。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42±9.5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21.82±9.8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02)。共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约占5.56%(5/90),3例死亡;术后6个月时再狭窄发生率约为19.10%(17/89)。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成功率、较低的手术并发症及较好的近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6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狭窄程度60%-95%。在全麻或局麻下,以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在微导丝导引下将支架准确定位后释放。结果6例均手术成功,5例患者狭窄血管恢复到正常管径,1例椎动脉狭窄未达到正常管径75%的患者用球囊进行后扩张,达正常管径的90%。结论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即刻效果满意,5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与术前病灶相关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8.
刁士元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2):14-16
目的:探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应用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1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处共置入12枚Wingspan支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10例患者支架置入顺利,一次性成功,支架定位准确;1例术中出现支架前移,未覆盖斑块,再置入Wingspan支架1枚。术后1例出现TIA发作,其余病例未出现相应供血区域新发缺血事件,无颅内出血并发症。随访12个月,发现2例出现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 Wingspan颅内动脉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灌注的变化。方法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56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的变化。结果 56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低于对侧,术后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术前、术后及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术前患侧较健侧延长,术后病变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脑灌注。 相似文献
10.
11.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170处病变 )接受了支架成形术。结果 支架成功率 92. 4% ( 157 /170 ),操作相关并发症率 11.8% ( 20 /170 ), 30d的卒中和死亡率 6. 5% ( 10 /155例 )。临床随访 150例(443d± 271 3d), 30d后的卒中和死亡率为 2 0% (2 /150)。造影随访 44例、49条支架血管,再狭窄率 16% (8 /49)。结论 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可行的方法,但有较高的并发症。为了减少卒中与死亡,需要严格的手术和围手术期措施。尚需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球扩支架19 例与自膨支架18 例治疗37 例狭窄>5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球扩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8.2%,术后平均狭窄程度7%,技术相关性并发症5 例;自膨支架术前平均狭窄程度79.4%,术后平均狭窄程度22%,技术相关性并发症1 例.结论 自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技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Apollo支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颅内动脉支架系统,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病变,改善脑组织供血。本组病例旨在探讨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pollo支架植入治疗23例(28支)症状性颅内狭窄动脉血管,其中颈内动脉末段狭窄6处,大脑中动脉狭窄5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0处,基底动脉狭窄7处,随访观察技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以及脑卒中复发率和病死率。结果Apollo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96.43%(27/28),狭窄率由术前70%~99%降至术后〈30%。结论Apollo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共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6处,其中位于前循环11处,位于后循环5处;均应用Solitaireab支架治疗.结果 术前血管狭窄度为60%~99%,平均(78.2±13.8)%,Gateway球囊扩张后残余狭窄度为(31.1±13.5)%,Solitire ab支架植入后残余狭窄度为(25.2±11.6)%,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Solitaire ab型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再狭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近期疗效以及观察再狭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4年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术的11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随访3~12月,就术后短期内临床疗效以及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患者,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1例有3次TIA,症状类似术前,余4例患者均未见发作;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仅1例出现发作性眩晕2次,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TIA。11例患者于17根血管上放17枚支架,随访3~12个月,11/17出现了再狭窄(64%),超过50%的再狭窄为5/17,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占2/17,颈内动脉颅外段(C1、C3段)占2/17,椎动脉起始部占1/17。6/17根血管再狭窄率介于10%~30%之间,6/17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有利于预防和改善临床症状,但支架后再狭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9枚,Wingspan支架2枚。结果11例患者颅内动脉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6.55%±4.94%下降至3.73%±0.98%,两者相差显著(P〈0.01)。术后10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11例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h无明显差别。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适应证的正确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前循环组[26例,1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为脑梗死(CI)]和后循环组(13例,3例为TIA,10例为CI),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比较手术前、后CI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前后循环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3%和100%,术后动脉狭窄改善率均>7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7.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前循环组10例、后循环组5例复查DSA,两组各有1例出现动脉再狭窄50%;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CI患者mRS评分、B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两组均无TIA及CI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狭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本院2012年9月~2015年2月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MR灌注成像技术检查,筛选出灌注差的患者44例,其中研究组予进行球囊扩张术或/和支架成形术,共18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3.48±16.27)岁; 对照组为拒绝介入手术或因经济、血管路径差、存在介入手术禁忌症等原因无法行介入手术的患者,共26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0.98±21.75)岁。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2例,均为脑梗死,其中1例为支架置入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所致; 对照组患者出现责任血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共9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6例。研究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0例,对照组患者2例因大面积脑梗死、脑疝死亡,2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MR灌注成像对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筛查,对灌注明显下降等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积极的介入干预治疗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该检查快速、准确、几乎无创、安全、无辐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探讨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药物治疗及支架治疗对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脑供血动脉存在中-重度狭窄的患者,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卒中或死亡事件)及出院后至随访日期终点事件(病变血管供血区卒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进行住院期间终点事件调查的患者421例,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成形术(PTAS)者及单纯药物治疗者分别为256例,165例,两组分别有28例(10.94%)和2例(1.21%)发生了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分别有16例(6.25%)和0例发生了严重终点事件(致残或致死性终点事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以上患者出院后共随访106例,PTAS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者分别为60例和46例,两组分别有5例(8.33%)和10例(21.74%)发生了出院后至随访日期终点事件(P=0.05);2例(3.33%)和6例(13.04%)发生了严重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S围手术期并发症较高,但从长远效益来看,较单纯药物治疗,PTAS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防止病变血管供血区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