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125I籽源连续照射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25I籽源低剂量率γ射线持续照射诱导MCF-7人乳腺癌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Bax的变化情况.方法用9粒表面放射活度为27.75 MBq的6711型125I籽源连续照射MCF-7细胞72 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常规细胞流式法和Annexin V标记法直接检测MCF-7细胞凋亡率.结果 MCF-7细胞经125I籽源照射后较对照组Bcl-2 mRNA的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升高;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比值,结果对照组为1.89±0.09,125I籽源照射组为0.62±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细胞流式法检测照射组(n=10)和对照组(n=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61±7.27)%和(2.81±1.68)%,P<0.05.Annexin V标记法检测两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46±8.29)%和(1.94±1.38)%,P<0.05.结论 125I籽源连续照射能够诱导Bcl-2/Bax比值的降低,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兔和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25I标记结合分子排阻高效液相(SHPLC)。结果 125I-激肽释放酶保持酶解生色底物S-2266的生物活性,放化纯度(95.2±1.8)%。家兔静脉注射5×10-3、15×10-3和45×10-3pNAU*kg-1剂量125I-激肽释放酶后与血浆蛋白质结合,t1/2α为0.09~0.15h,t1/2β为1.28~2.18h。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而全身清除率相近。大鼠三氯醋酸(TCA)可沉淀放射性,分布特点是泌尿排泄系统最高,血管丰富内脏组织较高,脑皮层最低。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主要经尿排泄,少量经粪排泄;48h尿粪排出(96.9±3.3)%;12h胆汁排出(7.9±1.8)%。125I-激肽释放酶与兔血浆蛋白质结合的Bmax为(94.3±0.77)%,Kd为8.9×10-8mol*L-1。结论 家兔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大鼠静脉注射125I-激肽释放酶后不能进入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3.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在70只小鼠背侧皮下建立H22移植性肝细胞癌模型,选50只移植成功的荷实体瘤小鼠,其中治疗组40只按植入肿瘤的125I粒子活度不同分为A、B、C、D 4组;另10只作为对照组,于肿瘤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植入12I粒子后,连续观察30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分别对治疗后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学分析,观察125I粒子对肿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结果125I粒子植入30 d后,治疗各组(A、B、C、D)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0%、80%、60%、60%和40%;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03.8±76.5)、(235.7±88.7)、(518.2±178.4)、(965.5±310.3)和(3242.4±879.8)mm3,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细胞学检测示治疗各组125I粒子周围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细胞癌效果明显,其疗效与肿瘤的周边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吗啡依赖大鼠脑多巴胺转动蛋白及C2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1,21(3):153-155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MD)大鼠脑多巴胺(DA)系统的变化。方法采用两隔室(C1及C2)模型训练大鼠对吗啡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造成MD大鼠模型,用DA转运蛋白(DAT)及DAD2受体显像剂125I-甲苯-3β-(4-碘苯基)托烷-2β-羟酸酯(β-CIT)、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脑放射自显影、脑内放射性分布观察MD及对照组大鼠脑内D2受体及DAT的变化。结果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自第6d后MD组大鼠由C1进入C2时间平均(0.84±0.50)min,与对照组(2.40±1.10)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示125I-β-CITMD组纹状体(ST)/小脑(CB)及伏隔核(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76±0.92、2.72±0.96,与对照组(5.92±0.67、4.16±0.5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5I-IBZM在MD组的ST/CB和NAC/CB摄取比值分别为4.11±0.56、2.64±0.25,明显低于对照组(5.43±0.74、3.49±0.65,P<0.05),脑内分布研究(%ID/g脑组织湿重)也证实MD组125I-β-CIT、125I-IBZMST/CB摄取比值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1.68±11.11)%和(18.69±9.97)%。结论应用125I-β-CIT、125I-IBZM能够敏感地反映MD大鼠模型ST及NAC的DAT及D2受体不同程度降低或下调反应,这为D2受体及DAT显像在阻止药物成瘾及戒毒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1 2 5 I 甲基 3β (4 碘苯基 )托烷 2 β 羧酸甲基脂 (β CIT)在体内和脑内的结合特性。方法 应用过氧乙酸标记法和氯胺 T法进行1 2 5 I β CIT标记 ,并进行动物体内分布特性研究。 结果 标记率分别为 (5 3 4± 7 9) %和 (88 4± 3 49) %。小鼠静脉注射1 2 5 I β CIT后 ,放射性主要浓聚在纹状体等脑区 ,其峰值摄取出现在药物注射后 2h。GBR12 90 9显著抑制纹状体内1 2 5 I β CIT的摄取 ,而clomipramine则显著抑制大脑皮层和海马内1 2 5 I β CIT的摄取。大鼠整体放射自显影表明 ,1 2 5 I β CIT主要通过肝胆途径代谢。结论 碘标 β CIT是一种良好的中枢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  相似文献   

6.
老龄鼠与记忆障碍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多巴胺 (DA)系统角度探讨实验性记忆障碍及衰老的机制。方法 应用东莨菪碱 (Sco)阻断毒蕈碱 (M)乙酰胆碱受体建立记忆障碍大鼠模型 ,对该模型及老龄鼠进行记忆行为测试 ,并应用12 5I β 甲苯 3 β (4 碘苯基 )托烷 2 β 羧酸酯 (CIT)及12 5I 左旋 3 碘 2 羟基 6 甲氧基 N[(1 乙基 2 吡咯烷 )甲基 ]苯酰胺 (IBZM )脑内分布研究分别探讨在实验性记忆障碍和衰老时脑内DA转运蛋白 (DAT)及D2 受体的变化及其与记忆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 10d的记忆测试中 ,第 1天 3组大鼠出错次数无明显差别 ,至第 10天老龄 [(1 3 3± 0 82 )次 /10min]及Sco组大鼠 [(3 0 0± 0 63 )次 /10min]出错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 5 682、6 3 72 ,P <0 0 5 )。12 5I β CIT脑内分布示Sco组及老龄组在纹状体 (ST)、海马 (HIP)及额叶 (FC)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 (%ID/g)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 4 15 1、5 416、4 871、6 92 2、7 3 3 1、3 990 ,P均 <0 0 5 ) ;其中Sco组在FC的 %ID/g低于老龄鼠组 (t=4 13 6,P <0 0 5 )。12 5I IBZM脑内分布示Sco组及老龄鼠在ST的 %ID/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 6 0 2 1和 3 2 2 7,P均 <0 0 5 ) ,且Sco组的HIP、FC的 %ID/g均低于老龄鼠组 (t值分别为 4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及结构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测量的腰椎骨密度(BMD)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对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结构与正常老年妇女进行比较。方法将有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26例老年妇女归为第1组,选择年龄与其相匹配的无脊椎骨折的30例骨质疏松妇女归为第2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56例病人腰椎L1、L2椎体行容积扫描,在横断面影像中经传统的QCT法测量L1、L2小梁骨BMD(2D-TRAB)、整体骨BMD(2D-INTGL);在经计算机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三维处理的影像中应用直方图功能测量L1、L2椎体整体骨BMD(3D-INTGL)、皮质骨BMD(3D-CORT)、小梁骨BMD(3D-TRAB)。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参数为腰椎正位BMD(AP-SPINE)、腰椎正位表观BMD(BMAD)。比较2组老年妇女间上述7组的BMD值。另对10例2D-TRAB正常的老年妇女在VR像中测量L1椎体中部边长为20mm的正方体内骨小梁容积比值,并与在56例妇女中随机选取的10例的数值比较。结果DXA测量中AP-SPINE、BMAD在第1组妇女为(0·796±0·170)g/cm2、(272·7±27·7)mg/cm3,与第2组妇女(0·817±0·140)g/cm2、(249·5±26·5)mg/c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QCT中第1组的2D-TRAB为(70·4±22·2)mg/cm3、2D-INTGL为(138·3±35·1)mg/cm3、3D-INTGL为(139·4±34·9)mg/cm3、3D-CORT为(133·8±26·9)mg/cm3、3D-TRAB为(69·9±18·6)mg/cm3,比第2组数值(89·1±21·8)mg/cm3、(170·6±34·5)mg/cm3、(180·5±28·2)mg/cm3、(163·2±27·5)mg/cm3、(83·8±17·1)mg/cm3下降18%~23%。10例骨质疏松老年妇女L1椎体骨小梁容积比值为(8·12±1·96)%,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的(39·1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中vQCT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优于DXA,三维重组影像显示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骨小梁容积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Sco)对吗啡(Mor)依赖大鼠多巴胺(DA)系统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及D2受体的影响.方法4~5月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Mor(按体重20mg/kg)组、Mor(按体重20mg/kg)+Sco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Mor+Sc0组腹腔注射Mor前15~30 min先腹腔注射Soo(按体重1 mg/kg),共给药8 d;对照组只给予0.3 ml生理盐水.采用两隔室(C1及C2)地点偏爱装置测试大鼠的行为学变化.3组大鼠再各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进行125I-甲基-3β-(4-碘苯基)托烷-2β-羧酸酯(β-CIT)、125I-左旋-3-碘-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比咯烷)甲基]苯酰胺(IBZM)脑内分布研究.结果①Mor组大鼠第2~4天起进入C2室的时间逐渐缩短,由第1天的(1.68±0.57)min降至第8天的(0.38±0.16)min;Mor+Sco组大鼠自C1进入C2室的时间第1天至第8天略有降低趋势,由第1天的(1.72±0.69)min降至第8天的(1.12±0.33)min,第1天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8天Mor组及Mor+Sco组均低于对照组[第1天(1.60±0.55)min,第8天(1.88±0.54)min;t=5.682、6.372,P均<0.05],但Mor+Sco组仍高于Mor组(t=5.171,P<0.05).②DAT分布研究示Mor组大鼠纹状体(ST)、伏隔核(NAC)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分别为4.205±0.410、1.770±0.141,明显高于对照组(2.431±0.104、1.441±0.043,t=5.911、6.130,P<0.05);Mor+Soo组ST、NAC的%ID/g分别为3.307±0.189、1.577±0.401,明显高于对照组(t=4.151、5.416,P均<0.05),但低于Mor组(t=4.871、6.922,P<0.05).③D2受体脑内分布示Mor+Sco组ST、NAC、海马(HIP)及额叶(FC)的125I-IBZM%ID/g分别为0.589±0.081、0.683±0.046、0.175±0.039和0.257±0.034,低于对照组(0.735±0.096、0.709±0.098、0.281±0.038、0.289±0.020,t=7.841、6.170、5.446、4.337,P均<0.05),高于Mor组(0.540±0.098、0.640±0.061、0.140±0.017、0.232±0.015,t=6.021、3.227、5.113、6.174,P均<0.05).结论Sco的介入阻止或减缓了Mor引起的地点偏爱倾向,该效应可能通过Sco与DA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Sco可减缓或阻止Mor引起的DAT上调及D2受体的下调反应.  相似文献   

9.
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对淋巴瘤细胞Raji和Daudi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25I-脱氧尿嘧啶核苷(125I-UdR)在淋巴瘤细胞Raji和Daudi中的特异性摄取及其杀伤效应。方法 测量Raji、Daudi细胞和细胞核在含不同放射性浓度125I-UdR的培养液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活度;用噻唑蓝(MTT)实验和碘化丙啶(PI)染色周期分析评价125I-UdR对Raji和Daudi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Raji和Daudi细胞摄取125I-UdR的量明显高于Na125I对照组(P<0.05),在100kBq/ml浓度时,Raji和Daudi细胞摄取125I-UdR的量分别为(14 414±95)和(6916±53.69)Bq/106细胞,而对Na125I的摄取量分别为(68±3.8)和(324±32.8) Bq/106细胞;细胞和细胞核中125I-UdR的量随培养基中125I-UdR放射性浓度以及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25I-UdR组的存活分数明显低于Na125I对照组(P<0.05),以500kBq/ml浓度培养48h时, Raji和Daudi细胞125I-UdR组的存活分数分别为(19.78±1.39)%和(43.17±2.69)%,而Na125I组的存活分数分别为(79.10±1.79)%和(80.36±6.12)%;细胞存活分数有随培养基中放射性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结论 125I-UdR可被Raji和Daudi细胞特异性摄取并进入细胞核中,进而杀死细胞,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32只新西兰大白兔门静脉主干植入VX2肿瘤细胞株,随机分为治疗组(T组,n=16)和对照组(C组,n=16).治疗组、对照组兔MPVTT中分别植入出I粒子串、无放射性粒子串,术后定期监测兔一般情况、体重、实验室检查变化,术后2周治疗组、对照组各处死8只兔,作病理学检查.余下兔饲养至死亡作尸检,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Ki-67标记指数、凋亡指数,并以此为基础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结果 近程放射治疗后每个观察时间点均表明,对照组兔体重下降更加明显,两组兔肝功能、血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MPVTT体积为分别为(565.4±220.9) mm3、(2 269.9±437.0) 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Ki-67蛋白指数分别为(4.14±1.84)%、(33.82±6.07)%,凋亡指数分别为(6.51±1.92)%、(0.91±0.2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9.50±2.37)d、(27.38±1.22)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25I粒子串近程放射治疗兔植入性MPVT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100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EGDT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EGDT治疗组予以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分别测定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第3、7、14天血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PACHEⅡ评分等。分析cTnI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液体复苏前,EGDT治疗组与对照组cTnI水平分别为0.59±0.66和0.54±0.48μg/L,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且均高于正常值(P>0.05)。经EGDT治疗后,EGDT治疗组7、14d时的cTnI水平分别为0.16±0.22和0.09±0.13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9±0.43和0.29±0.29μg/L)且恢复正常(P<0.05),hs-CRP有相同变化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与cTnI呈正相关(复苏前及复苏后3、7、14d分别为r0=0.818,r3=0.858,r7=0.795,r14=0.739,P<0.05);与复苏前比较,复苏后EGDT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MR波谱(HMRS)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应用在显示海洛因中毒性脑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对7例海洛因依赖患者(吸毒组)及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HMRS及DTI检查.HMRS感兴趣区选在前额叶,分别测量灰质及白质中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及Cho/NAA的比值.DTI感兴趣区选在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压部(SCC)、内囊前肢(AIC)、内囊后肢(PIC)、外囊(Ec)及前额叶白质(WMPFL),并分别测量其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所有受检者MRI均未见明显异常.IHMRS吸毒组前额叶灰质及白质中NAA/Cr比值降低,分别为1.40±0.16、1.72±0.41,对照组分别为1.57±0.09、2.08±0.2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3、2.190,P值均<0.05).DTI吸毒组GCC、SCC及AIC的FA值降低,分别为0.70±0.04、0.76±0.41、0.55±0.03,对照组分别为0.76±0.03、0.82±0.03、0.64±0.0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30、3.713、5.555,P值均<0.05);吸毒组SCC、PIC及EC的ADC值升高,分别为(8.18±0.48)×10-4(7.54±0.22)×10-4(7.72±0.30)× 10-4mm2/s,对照组分别为(7.50±0.26)×10-4、(7.15±0.20)×10-4(7.19±0.39)×10-4mm2/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77、3.507、2.895,P值均<0.05).结论 联合HMRS及DTI技术可较全面地显示海洛因中毒性脑损伤早期脑灰白质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甘露醇、呋塞米和白蛋白的不同配伍使用方式在451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降颅压治疗过程中降颅压作用的效果. 方法 5家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符合标准的sTBI患者451例,随机分为5组,观察期间全部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连续观察甘露醇、呋塞米和白蛋白5种配伍方式对颅内压、电解质、红细胞压积(HCT)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结果 甘露醇或呋塞米单独使用后1-3 h内均可使颅压明显降低(P<0.05);半量甘露醇加呋塞米或白蛋白的配伍方法降颅内压作用较强,颅内压降低幅度较大,与全量甘露醇、半量甘露醇及甘露醇和呋塞米交替使用的降颅压作用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和呋塞米交替使用后电解质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配伍组(P<0.05);全量甘露醇,治疗后颅内压反跳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配伍组(P<0.05);配伍使用白蛋白的患者,肾功能指标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甘露醇和呋塞米交替使用组及半量甘露醇和呋塞米联用组(P<0.05).电解质和肾功能指标的异常多是可逆的. 结论 半量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内压的方法较为合理,半量甘露醇联合中、大剂量白蛋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指导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414例蛇咬伤患者在传统标准(A组)和PCT指导下(B组)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其中A组197例,男性124例,女性73例;平均年龄42.12岁;B组217例,男性15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44.43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在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差等各项数据。结果 PCT组(B组)的蛇咬伤患者住院时间(5.74±1.94)d、使用抗菌药物112例(51.61%)、使用抗菌药物时间(4.14±1.01)d、住院费用(4192.18±2119.68)元,显著低于传统标准组(A组)的(6.32±2.77)d、132(67.01%)、(4.55±1.65)d、(4755.23±2579.3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肢体脓肿、局部组织坏死、脓毒症、截肢及死亡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咬伤患者降钙素原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既能有效控制感染,又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使用天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监测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水平,探讨此类患者术前血清su PAR水平与术后继发腹腔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其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55例,男性37例,女性18例,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依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2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第24、48、72h检测血清su PA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析比较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对术后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血清su PAR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3±3.19)ng/m L vs.(10.38±4.32)ng/m L,P0.05;(5.21±3.98)ng/m L vs.(12.47±4.87)ng/m L,P0.05];四个指标预测术后脓毒症的ROC曲线显示,入院时及术后24h两个时间点su PAR的预测价值均明显高于IL-6、CRP,略优于APACHEⅡ评分(AUC:0.873 and 0.809 vs.0.731 and 0.624,P0.05;AUC:0.867 and 0.814 vs.0.729 and 0.593,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su PAR明显高于脓毒症患者[(14.48±3.99)ng/m L vs.(8.47±3.14)ng/m L,P0.05]。结论 (1)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入院时血清su PAR水平对预测术后脓毒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6.
80kV64排多层螺旋CT低辐射肺动脉成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80 kV 管电压64排多层螺旋CT低辐射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64名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采用80kV管电压CT结合右头臂静脉作为团注追踪(bolus tracking) 监测点进行肺动脉成像,对照组29例采用120kV管电压,延迟时间采用团注测试峰值时间+0.7 s,进行肺动脉成像。测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有效剂量(E),测量肺动脉强化后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目测评分。对DLP、E、SNR、CNR进行t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目测评分结果。结果 观察组DLP和E分别为(146.5±7.6)mGy·cm和(2.5±0.1)mSv,对照组DLP和E分别为(313.4±13.5) mGy·cm和(5.3±0.2) m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图像质量量化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NR分别为32.6±3.6和31.3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观察组和对照组CNR分别为28.5±3.4和27.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目测评分结果:观察组为5分8例,4分26例,3分1例;对照组为5分5例,4分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结论 80 kV 64排多层螺旋CT结合右头臂静脉作为bolus tracking 监测点可以减少辐射剂量,同时不降低图像质量,是肺动脉造影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古菌素A(TSA)对甲状腺癌细胞中钠/碘同向转运蛋白(NIS)基因表达和摄取碘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TSA诱导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FFC-133及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K1,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经诱导后2株甲状腺癌细胞中NISmRNA的表达,以NIS/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条带密度比值作为mRNA表达强度,并检测诱导前后甲状腺癌细胞对放射性碘摄取的变化。2组数据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用One.wayANONA方差分析。结果20,50,75,100和150nmol/LTSA诱导48h后,甲状腺癌细胞FFC-133的NISmRNA表达较未诱导对照组增加了1.5至13.7倍,各TSA浓度组间FTC-133NIS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56,P〈0.01);而K1的NIS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TSA浓度为50和75nmol/L时表达有所增加(NIS/GAPDH条带密度比值分别为0.62±0.16,0.60±0.23),但与对照组(O.41±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23,P〉0.05)。细胞摄取碘实验显示,50和75nmol/LTSA诱导48h后,FTC-133的摄碘增加[(15.42±0.42)×10’和(18.98±1.33)×10^3计数·min^-1/10^5个细胞],与对照组[(8.46±0.84)×10^3计数·min^-1/10%5个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8和3.557,P均〈0.05);而50和75nmol/LTSA作用后K1对碘的摄取也有增加[(5.83±1.09)×10^3和(6.97±0.65)×10^3计数·min^-1/10^5个细胞],但与对照组[(5.37±0.88)×10^3计数·min^-1/10^5个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85和0.332,P均〉0.05)。结论TSA能明显诱导滤泡状甲状腺癌细胞的NISmRNA表达升高和摄碘增加,而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灰质病灶的MRI特征及表现正常的脑灰质(NAGM)是否存在隐匿性损伤.方法 对34例临床确诊的MS患者(MS组)和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的脑灰质病灶特征,测量深部灰质核团的平均扩散率(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非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MR检查发现MS的脑灰质病灶共83个,占全部病灶(443个)的18.7%.分布以额叶最多,其次是颞叶与丘脑.大多数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T2WI发现灰质病灶60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发现病灶78个,其中71个病灶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病灶呈中心低、周围稍高的环形改变,4个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发现高信号或低信号病灶36个,其中有9个小病灶在DWI呈明显高信号.其余病灶呈等信号而不能被发现.MS组尾状核头、壳核、丘脑的ADC值分别为(8.0±0.7)、(7.4 ±0.5)、(7.7±0.4)×10-4mm2/s,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0.6)、(7.0 ±0.5)、(7.2±0.7)×10-4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9、-2.564、-2.722,P值均<0.05).结论 MS的脑灰质病灶在常规MRI和DWI上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FLAIR联合DWI可提高病灶的检出,DTI可以反映出NAGM内的隐匿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25 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简称GP)方案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的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39例,给予^125 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按体表面积吉西他滨1000mg/m2,顺铂75mg/m2)化疗(联合组)。采用TPS制定”I粒子植入数量和布源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人^125 I粒子,处方剂量为110—130Gy,术后应用TPS进行剂量验证。植入术后1周开始化疗。另设同时期39例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患者为对照组,行3D—CRT序贯GP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化疗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CT,随访24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即治疗开始后3个月)有效率、生存率、生存时间差异,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法。结果联合组近期有效率为71.8%(28/39),与对照组(61.5%,24/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但肿瘤CR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5%(31/39)和66.7%(26/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1.0%(16/39)和23.1%(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9±2.7)个月和(14.2±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3,P〈0.05)。联合组Ⅲ~Ⅳ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总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4,P〈0.05)。^125I粒子植入术中发生轻度气胸2例,出现术后少量咳血痰2例,无粒子局部脱落者。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不可手术切除Ⅲ期NSCLC有很好的肿瘤CR率及2年生存率;^125I粒子植入是有效的、安全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b值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研究信号强度(SI)、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血清PSA的相关性.方法 4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的PCa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PSA水平和进行b值=300,800,1 000 s/mm2 DWI扫描,并根据DWI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PCa区SI及ADC值,观察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PSA变化及不同b值条件下SI、ADC值的变化情况,并分别研究SI和ADC值与血清PSA的相关性.结果 (1)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PSA分别为 (35.63±20.91) ng/mL、(5.98±3.8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b值条件下,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ADC值分别为(1.06±0.06)×10-3 mm2/s,(0.83±0.04)×10-3 mm2/s,(0.73±0.03)×10-3 mm2/s;治疗后ADC值升高,分别为(1.33±0.09)×10-3 mm2/s,(1.16±0.09)×10-3 mm2/s,(1.10±0.08)×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SI分别为809.09±79.06,417.42±26.65和327.42±25.26;治疗后SI分别为780.10±78.52,409.33±33.93和320.00±3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a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前ADC值与血清PSA呈负相关(r300=-0.58,P<0.01;r800=-0.60,P<0.01;r1 000=-0.66,P<0.01).内分泌治疗后ADC值与血清PSA亦呈负相关(r300=-0.55,P<0.01;r800=-0.52,P<0.01;r1 000=-0.61,P<0.01).治疗前SI值与血清PSA呈负相关(r300=-0.09,P<0.01;r800=-0.18,P<0.01;r1 000=-0.28,P<0.01).结论 不同b值条件下,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后ADC值升高,与PSA水平均呈负相关,以b值=1 000 s/mm2相关性最明显;DWI联合血清PSA可作为监测与评估PCa疗效的手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P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