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徐颖  徐晓辉  田华  何涛 《华西医学》2010,(7):1294-129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测定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0月50例前列腺癌(PCa)患者骨显像结果及PSA、ALP、BAP测定结果。结果 50例Pca患者骨显像阳性率为70.0%。35例Pca骨转移患者分布在PSA〉20.0ng/mL时占97.1%,BAP〉20.1μg/L时占88.6%,ALP〉130.0μg/L时占94.3%。血清PSA、ALP、BAP水平随着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分级的增高而逐步增高,呈高度正相关。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仍然是目前诊断PCa骨转移的主要方法;PSA、ALP、BAP亦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PSA〉20.0ng/mL时,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该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有早期转移的倾向,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因此,是否能早期明确诊断骨转移对前列腺癌的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66例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2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的检测在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43例前列腺癌患者和5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TPSA和FPSA含量,并以45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TPSA和FPSA均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a组FPSA/TPSA比值则明显低于BPH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PSA、FPSA、FPSA/TPSA比值联检可作为PCa和BPH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该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有早期转移的倾向,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之一.因此,是否能早期明确诊断骨转移对前列腺癌的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66例前列腺癌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2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PSA(FPSA)作为前列腺癌(PC)和前列腺肥大(BPH)的过筛试验,对于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着重要意义。FPIA方法检测TPSA,FPSA即可初步分析前列腺患者血清中PSA,FPSA含量。实验结果表明,PC及BPH患者血清的TPSA,FPSA浓度均可增加,但其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可用游离PSA与总PSA(F/T PSA)比值判断。认为测定血清中的TPSA,FPSA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PC,BPH提供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I、CT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比较,评价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肘静脉注射99mTc-MDP 925MBq,约3小时后行全身骨显像。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前后1周内进行MRI、CT、PSA测定。结果:全身骨显像与MRI在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阳性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有较高的阳性一致率,均高于CT检查;全身骨显像显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为骨盆、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PSA值明显高于无骨转移者。结论:全身骨显像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前后血PSA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进展期前列腺癌(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PCa患者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24个月血清PSA。【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血清PSA下降明显。治疗后6个月达到PSA谷值。【结论】血清PSA可作为判断PCa内分泌治疗效果的标准,血清PSA再次升高(〉4 ng/mL)提示肿瘤发展为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是预测生存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骨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PSA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病理分级及血清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探讨其发生骨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骨显像和术后进行病理分级,同时观察这些患者的术前血清PSA的水平。结果:77例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中有33例发生骨转移,占42.86%(33/77)。其中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之间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随着PSA值的升高,骨转移的比例也明显增加,PSA大于PSA 20ng/ml时骨转移率为54.90%。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与分化程度、血清PSA值有一定关系,低分化或PSA大于PSA 20ng/ml发生骨转移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的准确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87例泌尿外科男性患者血清PSA及fPSA水平,并计算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T)比值。结果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和fPSA含量以及F/T值与正常人差异显著(P〈0.01)。结论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PSA和fPSA能够较好地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血清PSA、fPSA及fPSA/PSA比值的联合检查,探讨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及30例良性病变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在行全身骨显像的前后1周内进行血清PSA、fPSA及fPSA/PSA比值测定。结果:9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59例发生骨转移,占65.56%。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以骨盆转移最多,其次是脊柱,胸骨最少。与良性病变患者组比较前列腺癌骨转移组、未转移组血清PSA、fPSA水平明显升高,fPSA/PSA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未转移组比较,骨转移组血清PSA、fPSA水平明显升高,fPSA/PSA比值明显降低(P<0.01)。骨转移组中多发骨转移者血清PSA、fPSA水平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者,多发骨转移者fPSA/PSA比值水平明显低于单发骨转移者(P<0.01)。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PSA、fPSA及fPSA/PSA比值测定,对于诊断骨转移,特别是前列腺癌发生的单发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那雄胺对前列腺体积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方法】良性前列腺患者91例,试验组44例服用非那雄胺,对照组47例服用哈乐胶囊,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服药前后的PSA、前列腺体积情况。【结果】对照组前列腺体积降低1.7%,PSA降低2.6%,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体积降低30.6%,PSA降低31.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SA〈4ng/mL中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者2例,4ng/mL〈PSA〈10ng/mL中活检诊断为前列腺癌者3例。【结论】非那雄胺能有效降低前列腺体积和PSA。  相似文献   

12.
BALP与f-PSA/t-PSA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BALP与f-PSA/t-PSA单独及联合在诊断前列腺癌(Pca)发生骨转移时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5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经骨扫描和3个月随访CT发现有35例存在多发生骨转移灶。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ALP、PSA及f-PSA浓度。结果骨转移组外周血BALPt、-PSA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骨转移前列腺癌对照组(P〈0.05),相反f-PSA/t-PSA比值显著低于未发生骨转移对照组。在骨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中,f-PSA/t-PSA比值〈0.15诊断的敏感度最高,可以达到85.7%,但是其特异度只有47.6%;而f-PSA/t-PSA+BALP敏感度最低为62.9%,但是可以提高特异度达到76.2%。结论联合检测BALP+f-PSA/t-PSA可以提高单独应用BALP在诊断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中诊断特异度。BALP+f-PSA/t-PSA检测可尽早、全面地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全身骨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s)的数量与活化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分析前列腺癌组织TIDCs的表达与患者血清PSA值、年龄、Gleason评分、骨转移等情况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技术标记2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树突状细胞(dendriti ccell,DC)的CD1a及CD83分子,镜下观察被标记的D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并人工计数,比较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组织的DC的CD1a及CD83的均数,使用studen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28例前列腺癌患者CD1a、CD83、年龄、PSA、Gleason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列腺癌组织DCCD1a多分布在癌周,染色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1a的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织DCCD83亦分布于癌周,染色较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83的数量略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CD1a、CD83、年龄、PSA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TIDCs多分布在癌周,总体数量(用CD1a标记)较良性前列腺组织少,活化的TIDCs(用CD83标记)的数量与良性组织相差不大;CD1a、CD83与年龄、PSA、Gleason评分及骨转移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瘦素(1eptin)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瘦素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结果]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血清瘦素、PSA均高于正常人组。前列腺癌组血清瘦素、PSA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结论]瘦素与前列腺癌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促进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总PSA(FP-SA)/游离PSA(TPSA)(F/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捕获法检测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PSA和FPSA水平及其比值。结果结果显示,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分布构成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维族χ2=51.66,汉族χ2=28.71,P<0.01)。就单检测血清PSA而言,分别有24%(18/75)和23%(22/96)维族和汉族患者PSA<4 ng/mL(χ2=0.02,P>0.05),分别有24%(18/75)和15%(14/96)维族和汉族患者PSA为4~10ng/mL(χ2=2.45,P>0.05)。在血清PSA为4~10 ng/mL和F/T≤0.15条件下,维族患者检出率(24%,18/75)明显高于汉族(6.25%,6/96)(χ2=10.99,P<0.01);在血清PSA>10 ng/mL和F/T≤0.15条件下,维族患者检出率(44%,33/75)与汉族患者检出率(58%,5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5)。结论血清PSA和F/T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经 TRUS发现前列腺异常的患者105例进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采用经直肠6点穿刺法取组织条送病检。【结果】105例患者中前列腺炎3例、前列腺增生38例,前列腺癌64例,取材成功率100%,无血精、前列腺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疾病的重要方法,其安全简便、准确性和成功率高,能有效的进行良恶性的鉴别及组织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史涛  杭震宇  沈露明 《医学临床研究》2020,37(4):525-527,531
[目的]探讨LIM激酶-1(LIMK1)和丝切蛋白(Cofil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93前列腺癌患者及5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LIMK1与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中LIMK1与Cofilin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LIMK1和Cofilin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前列腺体积、精囊侵犯、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切缘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Gleason评分及临床T分期不同的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LIMK1及Cofilin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MK1和Cofilin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有关(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LIMK1和Cofil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LIMK1与Cofi-lin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其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率有关,可作为前列腺癌患者诊治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FPSA与TPSA比值(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理类型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98例BPH(腺瘤样型39例,纤维肌型35例,纤维肌腺瘤样型24例)、3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的TPSA、FPSA,并计算出相应的F/T值。结果 BPH组FPSA、TPS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PH各组分型相比较发现,腺瘤样型组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纤维肌型组、纤维肌腺瘤样型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纤维肌型组与纤维肌腺瘤样型组比较,患者血清FPSA、TPSA均无明显差异。F/T在各BPH分型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腺瘤样型BPH患者血清FPSA、TPSA高于纤维肌型和纤维肌腺瘤样型,对诊断BPH病理类型有一定程度上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姚敏  周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45-3346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值变化幅度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5例PSA结果增高的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1周).治疗前后均检测PSA、FPSA,65例患者均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分析治疗前后PSA、FPSA参数的变化幅度与穿刺确诊阳性的关系.结果 抗菌药物治疗1周后,59例PSA、FPSA下降,治疗前PSA水平为(7.60±1.21)μg/L,治疗后为(5.71±1.5) μg/L;FPSA治疗前水平为(0.97±0.16)μg/L,治疗后为(0.81±0.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病理检验的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数分别为8例和57例.治疗后未下降6例,其中病理穿刺阳性的1例.下降幅度大于10%者21例,其中病理穿刺阳性者3例.下降幅度在10%~30%之间者18例,其中病理穿刺阳性者2例.下降幅度在30%~50%之间者14例,其中病理穿刺阳性者2例.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者6例,病理穿刺结果全为阴性.结论 PSA、FPSA异常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其变化幅度对前列腺癌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YKL-40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旨在探讨YKL-40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的价值.方法收集新诊断且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标本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液标本21例,健康对照组患者血液标本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其血清YKL-40浓度.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组、前列腺增生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YKL-40浓度分别为(167.74±59.61) ng/ml,(118.84±25.81) ng/ml,(72.29±15.00) ng/ml,血清YKL-40浓度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1),且在前列腺癌患者转移阶段呈高度表达,与Gleason评分无相关性.YKL-40截断点为120.89 ng/ml时,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1.4%.结论YKL-40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正常患者,提示检测YKL-40对前列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清YKL-40浓度对预测前列腺癌患者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价值,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患者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