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邪外出、清泄里热是伏气温病重要的治法之一,助阴托邪法首次见于柳宝诒的《温热逢源》,该治法开创了伏气温病治法的新途径,也为温病和其他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故从伏气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邪伏何处等方面阐述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认识,明确其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助阴托邪法的提出背景,通过对病案的引用简要地探讨助阴托邪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人产后病等正虚邪盛的疾病,对后世研究杂病治法极具启发意义.文章通过追溯托法之源流,分析了柳宝诒...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又称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1].伏气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被称为"伏气"或"伏邪",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初起即以里热证或营血分证为主,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随着历代医家对伏气深入研究与阐发,促进了温病学不断发展与成熟,因此,伏气学说在温病学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1]。其特点是当邪气侵犯人体时,由于体质较弱,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邪气伏藏待机,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叫"伏气"或"伏邪",待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利于毒邪时,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  相似文献   

6.
陆燕  杨利 《吉林中医药》2011,(10):938-940
伏气学说肇自《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不仅用于阐释温病学,而是进一步扩大为指导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成人斯蒂尔病起病即见高热、皮疹、关节红肿热痛,病情迁延反复,符合伏气温病的特点。成人斯蒂尔病的患者邪气深伏于体内,不论是伏在少阴还是血分,还是膜原,一要重视清化,二要注意透邪。如属湿热性质者,须更参以化湿之法,或芳化、或淡渗、或开肺,总宜宣畅气机以达气化则湿化的目的。治疗要处处仍以透邪为念。发作之时除清化之外,佐以透邪之品,以助正气驱邪。可用扶正托邪之法,察脏腑经络何处之虚、气血阴阳何种不足,或补气、或温阳,或养血、或滋阴,同时配伍流动气机、清化邪毒、透邪外出之法,根据虚实主次而遣方选药。  相似文献   

7.
肖晓雅  展照双 《中医药导报》2022,(7):138-140+144
柳宝诒虽为温病医家,但其博通诸科,不仅专于伏气温病,对妇产科疾病的辨治亦独具特色。其认为痛经以气滞瘀热为因,畅气顾阴为治;阴枯血瘀为闭经的主要病机,以“增水行舟”补阴血为治;崩漏日久阴虚风扰为关键病理,滋阴息风为治;产后病重视伏邪因素,以滋阴托邪为治;带下病于养阴健脾中行束带之法。用药上善灵活运用膏滋,辨证制膏以填补阴液。  相似文献   

8.
所谓“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中医大辞典》)属中医反治法之一。临床凡见异常之“通”,如呕吐、下利,病理性汗出、各种出血等,诊治首当辨其虚实,以定涩通补泻。若属正虚不固 理应扶正固涩;如为邪实所致,则当祛其邪气。“通因通用”法所治之证,均无因邪所致的异常之“通”,欲止此“通”,当求本祛邪,而欲祛邪,则需注意给邪以出路,也即开门逐盗。“通因通用”之法,就是通窍逐邪外出,邪气去则异常之“通”病除。 一般认为,“通因通用”之法是助其原有之“通”而祛其邪,即逐邪由既“通”的窍道而出。如用吐法治疗宿食停滞胃脘之呕吐,用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浅述吴门医派温病学家的治未病思想:1)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未病先护正气,防邪入侵.2)既病防变,阻止邪气入里.已病需快速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纲防治温病传变;伏气温病当顾护阴液;注重小儿与妊娠期妇女、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防治.3)瘥后防复——防止温病复发及治疗后遗症.在温病初愈时,需注意药物调理与饮食调理,养阴扶正.  相似文献   

10.
外感温热之邪多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阶段逐层深入,因此在治疗上应采用"轻清宣透法"因势利导逐层托透温邪,再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性分而治之。卫分疏散表邪,气分透邪外解,营分透热转气,血分托邪外达,总以"轻清宣透法"贯彻始终。宣透邪气,疏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契合温病的病机特点,故而贯穿温病证治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运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自觉发热、手心奇痒、定时牙痛及入暮舌蹇等。指出:青蒿鳖甲汤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又伤。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阴虚邪伏之证。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外感燥邪、气滞瘀阻而致津液失布,或是火毒之邪灼伤阴液,耗气伤津,久则累及肝肾之精血,故以“散、润、清、补”四法为治疗大法。“散”涵盖散邪宣肺、理气活血;“润”即生津养液、濡润枯涸;“清”包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补”为补脾助运、填补肝肾。临证时应重视辨证论治,据病机而活用四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温病是由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病。其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温为邪阳,阳盛则热,所以温病是按着阳胜则阴病病变规律来演变的热性病变。又因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劫液,尤其温病后期,此种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阴液之存亡,对于温病之预后,有着决定性意义,这就显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江南名医柳宝诒先生,是近代对温病学伏气学说有卓越贡献的一位医家。所著《温热逢原》与编撰《柳选四家医案》二书,前者博引诸说,揭示伏温的辨证与病传特点,并结合亲身实践,创助阴托邪法则,对温病  相似文献   

15.
张玉帆  董康 《光明中医》2004,19(2):35-37
虚疾宜扶正 ,实证宜祛邪 ,尽人而知。唯医之所最难者 ,有虚实混淆间杂者而已。若单纯扶正 ,则恐助其实 ,使病邪益固 ,若一味祛邪 ,则虑其虚证 ,结果致此病未愈 ,彼病更深。应运而生之扶正祛邪之治法。1 攻补兼施体虚之人 ,而患里实之证 ,正虚邪盛。在此虚实夹杂之情况上 ,唯有攻补兼施之法。将下剂与补剂并用组方 ,攻补兼施,使其泻不伤正 ,补不助邪。如津枯便结证。就选用润下与寒下配合 ,润其燥 ,泻其热 ,常用药如麻仁、杏仁等 ,与泻下药如大黄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麻子仁丸。春温病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者 ,治宜滋阴攻下 ,方选增液承气汤…  相似文献   

16.
柳宝诒是晚清著名温病学家,著有《惜余医案》《温热逢源》等书。柳氏推崇仲景六经辨证,在辨治伏气温病时,首倡助阴托邪、温经托邪等法,治疗伏邪外发三阳、热结胃腑、上逆肺金、窜入厥阴、内陷太阴等各种证型。柳氏亦擅长从六经辨治内伤杂病,无论是中病于一经,或是复杂的两经甚至多经的合病、并病,均能灵活化裁经方以治。此外,柳氏还对前人的学术思想加以融会贯通,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疫邪伏于膜原理论等,共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19.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10):22-22
6、中医治疗外感多以药物助人体正气驱邪外出,如治疗小儿麻疹,多用发表之剂,使里之邪毒尽达于肌表,如果过用寒凉,冰伏热毒,疹必不能透发,可致毒气内攻,喘闷而亡。1、表里出入是指外感病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后,邪气由表入里或自里达表。邪气的去向决定于正邪双方斗争的结果。3、如果病人出现烦躁不眠,高热谵语,饮食不进,腹胀喘满拒按,二便不通或腹痛下利,脉见滑数,则为病邪入里已深,病势较重。4、如果人体正气亢盛,或治疗护理得当,正气能够战胜病邪,正胜邪退,患者病势减轻,称里邪达表。5、如温病患者原有发热、烦躁、胸脘满闷等里证,汗出后…  相似文献   

20.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脏器受损之际是形成热瘀证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