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琳 《现代保健》2012,(21):130-1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即刻化验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6.1mmol/L)、轻中度升高组(6.1~11.0mmol/L)、高度升高组(〉11.0mmol/L),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第7、30d时的全因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轻中度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血糖升高组及高血糖组7、30d联合终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越高,不良b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131(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80例。根据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对照组)(血压〈12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组)60例,B组(正常高值血压+空腹血糖〈6.1mmol/L组)60例,C组(正常高值血压+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60例。ELISA法测定TGF-β1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体重质量指数(BMI)。结果B组和C组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071、2.147,P〈0.05),C组TGF-β1水平高于B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GF-β1与收缩压间呈正相关(r=0.279,P=0.047)。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升高,TGF-β1可能介导了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人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A组与B组、C组年龄相比[(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尿酸[(360.2±172.3)μmol/L比(273±8613)μmol/L,P〈0.05],肌酐[(125.2±90.5)μmol/L比(85.7±23.6)μ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MI患者入院随机血糖升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系统性炎症反应与营养不良(MN)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96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常规行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外周血液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COPD组体质量指数(BMI)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低体重(BMI〈18.5kg/m^2)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l/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FEV,%pred)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低于正常体重(BMI=18.5-23.9kg/m^2)COPD组(P〈0.01、0.05和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则明显高于正常体重COPD组(P〈0.05)。低体重COPD组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标CRP、IL-8、IL-6、TNF-α和Fib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COPD组(P〈0.01或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低体重COPD组BMI与血清CRP、IL-8、IL-6、TNF-a和血浆Fib呈负相关(r=-0.486,-0.398,P〈0.01;r=-0.374,P〈0.05;r=-0.412,P〈0.01;r=-0.426,P〈0.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系统性炎症反应与BM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30例拟诊冠心病(CHD)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病变程度以是否诊断CHD、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三方面表示;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FPG〈5.6mmol/L者297例;B组5.6mmol/L≤FPG〈6.1mmol/L者185例;C组6.1mmol/L≤FPG〈7.0mmol/L者148例。进行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程度比较,对FPG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A组冠心病患病率为32.7%,单支病变50.5%、双支病变30.9%,多支病变18.6%,Gensini积分13.26±3.15,B组冠心病患病率为40.5%,单支病变42.7%、双支病变32.0%,多支病变25.3%,Gensini积分24.53±4.26,C组冠心病患病率为57.4%,单支病变30.6%、双支病变32.9%,多支病变36.5%,Gensini积分30.45±4.03,三组比较,随着FPG逐渐升高,冠心病患病率、冠脉病变积分、多支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2)FPG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0.413;P〈0.05)、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r=0.492;P〈0.05)呈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与冠脉病变支数(β=0.327,P〈0.05)、冠脉病变总积分(β=0.281,P〈0.05)独立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3.042,95%:2.589—6.275,P〈0.01)。结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随着FPG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46例进行研究.分析其GCS评分、病死率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Ⅰ组(GCS评分≤6分)即时血糖水平为(12.32+3.60)mmol/L,Ⅱ组(GCS评分6~8分)为(6.82±2.4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24h后血糖水平为(14.50±3.44)mmol/L.Ⅱ组为(6.20±2.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死亡34例,病死率为70.83%;非高血糖组死亡25例.病死率为25.5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能够作为判定病人伤情及预后的一个指标,伤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其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7.
李林  辛艳秋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09-1110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0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餐后血糖,将所有患者分为餐后高血糖组和餐后血糖正常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状况进行跟踪观察。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餐后高血糖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餐后高血糖组患者4、12、24周的NIHSS评分均高于餐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高血糖组患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变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血糖组(x2=11.75,24.35,P〈0.01)。结论餐后血糖升高对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是预后不良及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激高血糖对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共101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和890例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按入院时血糖分为组1(〈6mmol/L),组2(6mmol/L^-1),组3(8~10mmol/L),组4(〉10mmol/L)],观察住院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是否予以机械通气、抗生素、输血和血糖的治疗。结果既往无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分别为组1(4.7%)、组2(12.1%)、组3(20.5%)、组4(30.3%),随着血糖的升高,无糖尿病组患者病死率增加;机械通气、输血、抗生素治疗的比例增高;住ICU时间延长。结论高血糖在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十分常见,是增加内科ICU患者死亡和预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龄和家族史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影响,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进行OGTT检查的合适年龄。方法将两次空腹血糖检查都在5.6—7.0mmol/L,腰围(WC)男≤85cm,女≤80cm,总胆固醇(TC)≤5.70mmol/L,且既往无糖尿病史人群按年龄分为〉45岁组和25~45岁组;按家族史的有无分为无糖尿病家族史组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组,同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排除2h OGGT≥11.1mmol/L者,对7.8mmol/L〈2h OGTT〈11.1mmol/L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5岁组2h OGTT血糖明显大于25~45岁组2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2)糖尿病家族史组2h OGTF血糖明显大于无家族史组2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3)25~45岁有家族史组2h OGTT血糖明显大于45岁无家族史组2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最差异(P〉0.05)。结论年龄和家族史均是葡萄糖耐量减低的危险因素,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更早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1Asp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治疗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64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8mmol/L〈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8%)分为A、B两组,A组予B1Asp30(诺和锐30),B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进行治疗。用动态血糖检测仪(CGMS)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水平(MP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PG—CV)以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作为反映血糖波动指数。结果两组在血糖达标后,A组空腹、早晚餐后、睡前血糖及HbAlc下降幅度均优于B组(P〈0.01或P〈0.05),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SDBG、MPG、MAGE、FPG—CV、MODD均低于B组(P〈0.05);同时A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组(P〈0.01)。结论与BHI30相比,B1Asp3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腰同与空腹血糖的关系。方法腰围大小根据正常腰围简便计算公式分成6组:〈-5%体质量过低,±5%为正常,〉5%轻度超重,〉10%肥胖前期,〉20%Ⅰ期肥胖,〉40%Ⅱ期肥胖。结果所测人群的腰围只要在公式规定的正专墓丽内,空腹血糖几乎都在正常范围,腰围越大糖尿病、空腹血糖≥7mmol/L比例明显增多(P〈0.001),空腹血糖6.1~6.99rnmol/L及5.6~6.1mmol/L比例也明显增多。结论腰围正常空腹血糖正常,腰围超出正常与糖尿病检出率、空腹血糖升高水平关系密切,腰围超出正常值越大.糖尿病检出率、空腹血糖检出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1)研究0.5%耐乐平连续腰麻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研究血糖水平对麻醉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1)选择搪尿病下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2)观察不同血糖水平对麻醉临床效果的影响。结果(1)2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耐乐平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显着延长(P〈0.05);(2)术前血糖水平〈7.8mmol/L麻醉效果最佳,术前血糖水平〉11.2mmol/L麻醉效果不佳,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1)小剂量0.5%平连续腰麻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安全可行;(2)适宜血糖水平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免疫炎性反应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正常体检者的病史和临床生化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成两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免疫炎性反应标记物IL-1B、TNF-仅及Hs-CRP。分析免疫炎性反应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FBG、PPG、HbAlc、Hs-CRP及TNF-a水平[(9.86±1.79)mmol/L、(14.454-5.48)mmol/L、(11.43±3.25)%、(6.79±3.71)mg/L和(1.99±0.65)ng/m1]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7.25±0.64)mmol/L、(10.45±2.89)mmol/L、(8.56±1.58)%、(4.724-2.39)mg/L和(1.24±0.44)ng/ml,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示,Hs-CRP、TNF.仅和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免疫炎性反应参与了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而Hs-CRP、TNF-仅及HbAlc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改善社区糖尿病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50例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方法管理,观察组进行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两组均干预1年,干预前后空腹抽血检测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6.32±1.02)mmol/L比(9.43±2.42)mmol/L、(9.03±2.78)mmol/L比(12.93±5.48)mmol/L、(6.02±0.66)%比(8.39±1.62)%、(1.86±1.52)mmol/L比(3.21±1.61)mmol/L、(1.67±0.36)mmol/L比(1.28±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改善[(6.89±1.57)mmol/L比(9.34士3.04)mmol/L、(7.83±1.12)%比(8.3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73.33%(55/75)、32.00%(2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管理能够更加系统、规范地防治糖尿病,有效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尤其利于T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值得在诊治社区糖尿病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胰岛素建立大鼠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方法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20)和模型组(n=40),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SD大鼠6周后用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30m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模型成功后将其随机分成持续高糖组(n=20)和血糖波动组(n=20)。血糖波动组大鼠每日2次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诱导血糖波动,从而建立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观察大鼠“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变化情况。结果(1)血糖波动组和持续组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2)血糖波动组的SDBG,LAGE明显高于正常组[(8.56±0.49)mmol/LVS(0.69±0.05)mmol/L,(23.15±2.51)mmol/LVS(2.14±0.52)mmol/L]及持续组[(8.56±0.49)mmol/LV8(3.25±0.26)mmol/L,(23.15±2.51)retool/Lvs(9.45±2.46)mmol/L],持续组的MBG(24.66±3.32)mmol/L高于正常组(6.10±0.75)mmol/L及波动组(18.16±8.91)mmol/L。(3)持续组和波动组的24h尿蛋白均较普通组明显增加[(100.38±7.99)mg,/24hVS(18.13±1.41)mg/24h,(123.71±11.23)mg/24h VS(18.13±1.41)mg/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动组较持续组增加[(123.71±11.23)mg/24hVS(100.38±7.99)mg/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每日皮下注射两次胰岛素的方法能成功制作出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并可作为研究血糖波动及其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血糖及降血糖治疗对非糖尿病患者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028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24h内空腹血糖(FBS)分为正常血糖组(FBS〈6.1mmol/L)和高血糖组(FBS〉6.1mmol/L);分析高血糖与病情轻重、并发症和近期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降血糖治疗对非糖尿病患者脑出血近期预后的影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的比较,性别、肪卒中史、冠心病、入院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出血量、意识障碍、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2例高血糖患者有216例得到了治疗,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影响脑出血的近期预后(OR=2.168,95%CI 1.186—3.96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后高血糖仍是影响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95%CI 2.117—8.987),降血糖治疗可降低病死率(P〈0.05)。结论高血糖是非糖尿病患者脑出血近期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抗高血糖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周薛英 《现代保健》2011,(34):117-1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与CRP的关系。方法用速率比浊法测定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组、慢性波动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CRP水平。结果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组、慢性波动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CRP水平分别为(6.5±2.1)mg/L、(8.6±2.5)mg/L、(3.2+±1.5)mg/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血糖波动性的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CRP水平升高,检测糖尿病患者CPR水平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及预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BeckmanCX-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极法检测41例APP患者(其中9例痊愈、8例死亡、24例好转)入院时的血清葡萄糖含量,并选22例门诊健康检查者作对照(排除一切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因素),并比较死亡患者与痊愈者血糖水平间的差异。结果41例APP患者血糖含量(7.32±2.8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314-0.5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8例死亡者血糖含量(8.70±3.00)mmol/L亦高于9例痊愈者(7.19±2.79)m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APP合并SHG者16例,占39%。结论APP时易合并SHG,其血糖水平的高低与APP患者的预后无关,但可作为反映APP患者应激水平强弱一个有用指标,减弱持续过高的应激反应及降低高血糖,可能对病情的恢复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营养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78例老年糖尿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传统营养教育,观察组给予连续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统计干预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6.23±1.02)mmol/L、(5.56±1.02)mmol/L、(5.12±0.34)%均低于对照组(6.88±1.25)mmol/L、(7.14±1.05)mmol/L、(5.52±0.38)%,(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率(5.26%)显著低于对照组(13.15%),(P〈0.05)结论:连续营养干预模式可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改善并发症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