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烦和躁分别而论时,认识基本一致。“烦为心烦,症在胸中,或微或甚不易为他人发觉,为患者自觉症状。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体征”…。在病机上,烦而不躁者属热,躁而不烦者属寒。在程度上,大致认为烦轻躁重。然而烦与躁合在一起,“烦躁”与“躁烦”的认识则大相径庭。笔者试从《伤寒论》原文的角度分别讨论“烦躁”与“躁烦”的异同,为求比较,  相似文献   

2.
仲景治失眠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心烦不得眠”的治法方药,归纳简述如下:1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乃少阴肾水不足,病邪从阳化热,热灼阴津,肾水更亏,心火独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以致心中烦,不得眠。治疗应滋其肾水之不足,泻其心火之有余,使其水升火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黄连阿胶汤以芩连直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共奏心肾  相似文献   

3.
烦躁症首先见于《内经》至真要大论等篇,嗣后医圣仲景对其显有阐发,所著《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达84条,汤方32首,六经皆见。仔细分析,烦与躁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简明中医词典》载:”胸中郁热不宁为烦,手足扰动为躁,二者多并见,并称。“《伤寒论》中有烦,躁,躁烦,烦躁的不同描述,提示不同治法,对其辨证施治甚详,理明效宏,为后世治疗烦躁奠定了基础,为彰仲师心旨,笔者不揣浅陋,仅就个人认识,将其归纳为十六法,略作陈述,纰缪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烦”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记载“烦”字条文计69条,“烦”字在《伤寒论》中共出现过77次。其中有的用来叙述症状,如大青龙汤之烦躁。栀子豉汤之虚烦等;有的用来判断其疾病传变,如“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269条);亦有的用来推断预后,如“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条)。上述之烦,皆为烦扰不宁之意。然而,将《伤寒论》中含“烦”字条文均作  相似文献   

5.
心胸郁闷,扰扰不安为烦;扬手掷足,扰动不宁为躁。因临床烦与躁多并见,故称烦躁。《金匮要略》中有十多篇提及烦躁。并有“烦满”、“烦咳”、“烦喘”、“烦乱”、“烦冤”等描述。烦躁虽多属热,亦有属寒者。现按见证之虚实,对其治法作初步探讨如下:一、虚证之烦躁治法:《金匮》中虚证见烦嗓者,有疟疾、虚劳、黄疸、失血、下利、脏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六经中皆有烦躁症,其有关条文,三阳篇47条,三阴篇18条,共65条。但由于病性有虚实、程度有轻重、兼证有不同,故有微烦、暴烦、大烦、小烦、虚烦、疼烦、自烦、复烦、反烦、更烦、胸中烦、烦而惊、悸而烦、满而烦、躁扰、烦躁、不烦而躁等种种提法。足见仲景对烦躁  相似文献   

7.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论》治疗少阴病,热化证之祖方。组成为黄连、白芍、黄芩、阿胶、鸡子黄。其主证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盖手少阴经属心,心属火,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足少阴经属肾,肾主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在正常生理活动中,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如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交通,彼此制约,则心火不亢,肾水不寒,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故少阴病总属心肾易衰之病变,其病机变化,又因人之体质不同而有寒化与热化之别,如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则属少阴热证,治则为滋阴降火,用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心降火而除烦热,阿胶、芍药、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安心神,于清降之外,又壮水之主,  相似文献   

8.
“不寐病候,有所谓心肾不交的,一般伴有烦躁不安感。但烦不躁的,是心不下交于肾;但躁不烦的,是肾不交于心。无烦躁感的,不属于心肾不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名老中医之路》:  相似文献   

9.
烦、躁有别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烦与躁常并称,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又说:“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呕逆躁烦。”或因之而以为“烦躁”、“躁烦”同义。如《中医词释,说:“躁烦,即烦躁。”实则“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烦、躁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烦与躁虽多并见,亦可分见。成无己认为:“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笔者认为,烦躁是烦而兼躁,以烦为主;躁烦是以躁为主,躁而兼烦。欲明此义,当先知烦、躁之区别。在古籍中,于烦、躁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这样一段:“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金匮要略》校勘:“躁”疑为“悸”字之误。“阴肿”释为“肝肾经脉所过之前阴肿”。笔者不敢盲从,认为心水病机为心阳虚水气盛,然躁出于肾,阳脏火衰不能下交于肾故而躁,大可不必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症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之范畴,生理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主要表现为“水不涵木”肝火妄动、肝阳上亢而头晕、烦躁、潮热、盗汗;水不制火、心火上炎致心神失养而心烦、失眠、心慌.治疗以调整心肝肾三脏之阴阳失衡为要.  相似文献   

12.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和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变。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火而出现的心烦、不眠、多梦、心悸、怔忡、遗精等症。是和心肾相交相对而言。对这种水火既济关系的破坏,多数医家着眼于心和肾本身的病变。或曰肾水不足,或曰心血不足,心火上炎而致心肾不交。如清代医家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火之降。”对其治疗又提出:“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陈良夫说:“心主一身之火,肾主一身之水,心与肾为对持之脏,  相似文献   

13.
探讨《伤寒论》中"客气"的含义及其思想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认为从结胸证与痞证的辨析入手,可知"结胸证"易发于阳经,"痞证"易发于阴经,得出"胃中空虚"不等同于"胃气虚",进而便知相应条文中"客气"的病机亦不同;"客气动膈"之客气指表阳之邪热内陷,而"客气上逆"之客气当指胃气虚而心火旺。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烦躁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烦与躁的区别1.1饭与躁病形有别颁为心烦,症在胸内,或做或甚,不易被他人察觉,为病者自觉症状一如《伤寒论》第四条“心烦”,第76条“虚烦不得眠……心中澳”,第79条“胸中满而烦”,第303条“心中烦,不得卧”.第398条“日喜而烦”等,轻者仅日喜而烦,甚者心中烦不得卧,心中澳依。饭乱再甚,亦无体征可察。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症状。如第111条“手足躁扰”,第338条“躁无脊安时”等,所论之躁多病情危笃.兼见亡明亡阳之衰竭征象,而且手足躁扰症状在外.临证时最易被察觉。诚如《伤寒指掌》曰:“…  相似文献   

15.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9,24(5):803-806
本文主要就《伤寒论》中"烦"、"烦躁"、"躁烦"、"躁"、"烦躁欲死"五个方面,讨论了烦躁证的辨证论治。在烦的辨证中,有反烦、复烦、发烦、心烦、微烦、大烦、暴烦、烦渴、烦逆、先烦、口燥烦、胸烦、郁郁微烦、小烦、虚烦、更烦、时自烦、疼烦、烦疼、烦热、燥烦实、舌上燥而烦、懊而烦、胸中满而烦、烦惊、心下满而烦、虽烦之别;在烦躁中,有温阳益阴、清泄郁热、急救回阳、重镇安神、清热生津、和胃攻下之治;在躁烦中,有小发其汗、泄热开结、与传经、亡阳之辨;在躁和烦躁欲死中,有清热泄火、回阳救逆之异。总之,"烦"、"躁"虽《伤寒论》中之一证,但治疗却非一途可已,必须参合具体脉证,详细分辨,方能无误。  相似文献   

16.
烦躁是临床常见的伴随症状 ,有时也是病人的主诉症状 ,特别是一些老年病患者更是多见。因此探求烦躁之病因病机对临床治疗颇有指导意义。早在《内经》就有“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肺痹者 ,烦满而呕”、“夫心胀者 ,烦短气”、“烦而不能食”等论述 ,指出因火、因痹、因胀、因虚均能致烦。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有关烦躁条文近 70条 ,对烦躁症作了详细阐发 ,因此从中探析其机理颇有必要。1 外邪郁闭致烦躁 ,多见于太阳、少阳病过程中第 38条“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此条是太阳中风 ,…  相似文献   

17.
烦躁是外感热病的常见症状,贯穿伤寒六经病的始终,它常常随着疾病的减轻而消失,也往往因为病情的进展而加剧。烦躁的出现,虽不能全面反应六经病某一阶段的总趋向,但也能部份表现病变过程中的一般特点,有助于疾病的诊治。因此历代医家,对烦躁都曾进行过精微细致的观察,把烦与躁,烦躁和躁烦,反复权衡比较。清代吴谦等人编纂的《医宗金鉴》云:“烦躁者是先发烦而后渐至躁,躁烦是先发躁而后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外通也。烦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伤寒论》中对"烦"、"躁"的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从心烦、先烦、爆烦、微烦、反烦等若干方面,对烦躁证进行分析。虽然"烦"、"躁"均属《伤寒论》中的一证,但是治疗路径多样化,应结合具体脉证、认真分辨,确保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历代医家对烦躁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导师临床经验,对《伤寒论》烦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认为烦躁有广义、狭义之分,明确提出烦躁具有揭示病机、预示转归的深刻内涵。烦躁的病变机理主要为正邪相争、阴阳盛衰;临床上,轻者表现以烦为主,重者出现烦躁、躁烦,危者常躁扰不宁。本文还总结了仲景对烦躁辨证论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正> 少阴寒化证是人体心肾阳虚的危重病证,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人体阳气外脱而死亡。在病人阳脱死亡之前的整个少阴寒化证发展阶段中都会出现神志方面的症状:“烦躁”。在《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中许多条文都提到了这个重要证状,而提法各异。如282条的“心烦,但欲寐”、287条的“虽烦”、289条的“时自烦”、296条的“躁烦”、298条的“不烦而躁”、300条的“不烦”和“复烦躁”。上述所论及的烦躁都属广义的烦躁证(指精神甚至神志方面的改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