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海马中的分布及其表达。方法:大鼠颈总动脉夹闭造成脑缺血30min,于6,12,24,72h进行点杂交和原位杂交,72h时进行神经元尼氏小体染色。结果:脑缺血后,海马CAI区神经元大量死亡,BDNFmRNA表达于6h开始增加,72h恢复正常。24h时齿状回BDNFmRNA和CNTFmRNA的表达均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移植并神经营养因子防止成年大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腰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A组: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胚胎脊髓移植组;C组:损伤+移植+NGF组;D组:损伤+移植+CNTF组;E组:损伤+移植+NMT-3组;F组:损伤+移植+BDNMF组。手术后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ssl染色方法观察脊髓神经元的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介导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cDNA导入大鼠成肌细胞,为体内移植治疗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重组大鼠BDNF cDNA导入PA317包装细胞,获取高滴度的病毒上清转染成肌细胞。G418筛选转染的成肌细胞,采用Northem杂交和PC12细胞存活检测。结果:证实转染细胞内有BDNF mRNA的表达并具有促进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活性。结论:BDNF cDNA可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介导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cDNA导入大鼠成肌细胞,为体内移植治疗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重组大鼠BDNFcDNA导入PA317包装细胞,获取高滴度的病毒上清转染成肌细胞。G418筛选转染的成肌细胞,采用Northem杂交和PC12细胞存活检测。结果:证实转染细胞内有BDNFmRNA的表达并具有促进细胞存活的生物学活性。结论:BDNFcDNA可在真核细胞内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效应,可用于神经系统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应激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应激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海马CA1区微注法,旷场试验法,Nissl染色法和细胞计数观察应激大鼠的行为和海马神经元数量的变化及100U、500U、1000U的CNTF对它们的作用。数据以x±s表示,经t检验。结果500U和1000U的CNTF可显著增加慢性应激大鼠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P<0.05~0.01),明显减少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丢失(P<0.05)。结论CNTF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海马神经元介导增加慢性应激大鼠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或神经营养因子-3(NT-3,不是神经生长因子),注入大鼠中脑可以明显延长甩尾反应的潜伏期。注药后24小时出现镇痛作用.第5天达到最高水平,并可继续维持至少6天,提示没有形成耐受。注入BDNF也能延长热板烫爪反应的潜伏期。给予纳洛酮可使翻转BDNF引起的甩尾潜伏期延长。注入BDNF诱导抗伤害性作用同时伴有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能神经元活动增强。这些资料既表明BDNF和NT-3对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作用,又说明这些神经营养因子的镇痛特性与5-羟色胺和阿片样物质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脊髓操作后脊髓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Allen改良法打击摸型致SD大鼠T8脊髓操作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0d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术后持续下降;ACP在术后第3天开始上升,第7天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用CNTF处理的大鼠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整个过程也比较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损伤后睫状节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抗CNTF抗体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损伤两周坐骨神经远侧端和正常神经中CNTF表达。结果:正常神经组织中在22kD处有特异性CNTF阳性反应条带,在损伤两周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尚未出现CNTF阳性反应条带。结论:正常成年鼠坐骨神经中CNTF表达处于一定的水平。神经损伤两周后的坐骨神经远侧端中CNTF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制备高活性的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大肠杆菌表达hCNTF,用片段插入和法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切断大鼠骨神经,局部及皮下给予CNT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技术显示再生轴突通过修复部位的胞体。结果;hCNTF分子中α-螺旋结构的维持对其生物活性十分重要C端松散地其生物活性贡献不大,D螺旋中后段可能与生物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猫备用背根节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备用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情况,对20只成年雄性家猫(其中15只行单侧L6备用根手术后分别存活3、6、12天)L6DRG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正常猫L6DRG神经元以胞体直径32μm和44μm为分界划分出大中小三类;②正常L6DRG内有50.87%的神经元呈BDNF阳性反应,备用根手术侧其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反应增强,以术后6天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应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定点突变和PCR技术对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进行突变,并完成了测序鉴定。为今后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的功能,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分化,促进神经元修复和再生,加强突触间信号的转导。研究表明:BDNF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有关,双相障碍患者脑内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也发生相应变化,而心境稳定剂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控BDNF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各因子而上调BDNF表达有关。该文就双相障碍的发病和治疗与BDNF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TrkB)基因在尾静脉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治疗官内缺血缺氧脑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钳夹孕鼠子宫动脉30 min后,尾静脉注射BDNF 1 μg或2 μg,持续5天,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为对照,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胎鼠TrkB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孕鼠子宫动脉钳夹30 min后,可造成胎鼠TrkB的表达增高,并且进行尾静脉注射外源性BDNF可使TrkB表达增高更为明显.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BDNF可明显上调胎鼠脑内TrkB的核酸和蛋白表达,加强BDNF对脑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大脑皮层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液压撞击仪制作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大鼠模型。Wistar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脑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6只。各组再分别分为两组进行HBO暴露及常压空气暴露,每组8只。5 d后断头取脑,行脑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DNF在皮层及海马区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HBO暴露与常压空气暴露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中HBO暴露后皮层及海马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多于常压空气暴露(P〈0.01),脑损伤常压空气暴露组多于正常对照常压空气暴露组(P〈0.01)。结论大鼠脑损伤后可以提高损伤皮层及海马区BDNF的表达,HBO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大鼠脑内BND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在成年哺乳类大脑分布广泛的小二聚体蛋白,结构类似神经生长因子。BDNF可促进与阿尔茨海默病(AD)有关神经元(包括海马和皮质神经元,隔核和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存活。总结BDNF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包括细胞内的运输,合成和释放的调节,突触水平的变化,对近年有关BDNF’-及其受体(TrkB)与AD神经病理生理学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 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ic methyl ester, L-NAME)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深层机制。方法 将4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MCAO再灌注0 h(MCAO 0 h)组;MCAO再灌注6 h(MCAO 6 h)组;MCAO再灌注12 h(MCAO 12 h)组;MCAO再灌注24 h(MCAO 24 h)组;MCAO再灌注72 h(MCAO 72 h)组以及MCAO 24 h+L-NAME 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L-NAME,剂量为1 mg/kg)。每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 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将NO所致的组织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 3-NT)分别与BDNF和NGF共定位。结果 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0、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几乎未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可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细胞数较再灌注12 h组进一步增多(P<0.05)。至再灌注72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染细胞数较再灌注24 h组减少(P<0.05)。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3-NT分别与NGF和BDNF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半暗带区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Sham组大鼠未见 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表达上调,最初的上调出现在再灌注12 h左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NGF和BDNF表达进一步增加,至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随后在再灌注72 h下降。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减少3-NT形成,进而引起NGF和BDNF表达下降,说明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促进NGF和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Hong X  Zheng L  Che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37-1640
目的 探讨强啡肽A1-13在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载体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中的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HIBI BDNF组(A),HIBI BDNF U50,488H组(B),单纯HIBI组(C)和假手术组(D),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新生大鼠HIBI,伤后立即脑内植入BDNF载体细胞(A,B)或空白细胞(C),植入后延髓池内注射阿片к受体激动剂U50,488H(0.5μg,B),观察处理后0,1,3d左右侧皮层和海马强啡肽A1-13免疫活性物质(ir-DynA1-13)含量的变化及处理后1d脑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左侧皮层ir-DynA1-13含量处理后不同时间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1,3dA或B组显著低于C组;左侧海马给药后当天(A,B,C),1d(B,C),3d(C)显著高于D组,给药(1d(A),3d(B)显著低于C组,新生大鼠HIBI后1d,左脑含水量,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低于C组。结论 强啡肽A1-13参与HIBI病理生理过程,植入BDNF载体细胞减轻HIBI的作用途径之一。是抑制了强啡肽A1-13与特异性阿片к受体相结合所产生的加重BIHI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方当归注射液(CAI)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及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CAI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组(40只)。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AI组和阳性对照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造模大鼠苏醒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7 d后取材,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大鼠血清及缺血侧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大鼠神经细胞出现肿胀、坏死和细胞间质水肿等改变,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中BDNF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上升趋势;CAI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BDN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BDNF表达水平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CAI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大鼠神经细胞轻微水肿,缺血侧脑组织及血清BDNF表达水平有所升高。结论:CAI可能具有提高脑内BDNF表达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机体在缺血损伤情况下脑内相应的神经因子做出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急性感染性脑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感染性脑损伤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表达。方法 :建立 3周龄大鼠急性细菌性感染性脑损伤模型和正常对照模型 ,分别在大鼠脑池中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 5 0 μl和生理盐水 5 0 μl,于接种后 2 4 h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 ,观察皮层、海马 BDNF的表达。结果 :感染后 2 4 h,皮层和海马神经元损失 ;原位杂交显示脑组织中 BDNF m RNA表达明显增加。皮层和海马阳性杂交信号试验组均强于对照组 ,分别为 (0 .1194± 0 .0 2 94 vs0 .0 6 6 2± 0 .0 118) A,(0 .16 0 8± 0 .0 185 vs0 .0 6 80± 0 .0 0 95 ) A(P<0 .0 1)。免疫组化皮层和海马 BDNF阳性染色颗粒试验组多于对照组 ,分别为 (177.0 4± 4 3.6 6 vs79.79± 7.2 3) mm2 ,(81.78± 37.4 7vs4 2 .98± 2 0 .4 4) mm2 (P<0 .0 1)。试验组在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室及脑实质炎性病灶内 ,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高表达 BDNF m RNA和 BDNF蛋白 ,对照组未见炎性渗出。结论 :急性炎症性脑损伤后 ,BDNF m RNA和BDNF表达增强 ,提示 BDNF可能构成内源性的神经保护机制 ,炎性细胞表达 BDNF m RNA和 BDNF,可能是炎症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