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肾脏并且分化为肾脏细胞,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但对其修复作用途径尚无公认.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损伤的可能治疗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9在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56只.雄鼠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鼠4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16只/组.荧光染料DAPI为Biotium Inc产品,蓖麻血凝素为Vector Laboratories产品,BrdU为Sigma产品.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DAPI进行标记,调整细胞数为1.5×1010 L-1.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予结扎肾血管.缺血45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输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每天腹腔注射BrdU,其后留取血标本和肾组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反映肾组织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血清肌苷、尿素氮水平.结果:移植后第3天可见少量DAPI阳性细胞,第4天DA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蓖麻血凝素,DAPI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脏外髓质肾小管中,肾皮质和内髓质阳性细胞很少,而肾小球内则未见DAPI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肾组织细胞增殖非常弱,移植后第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3,4天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 0.05),其分布类似于DAPI阳性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苷水平移植后第1,2,3天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肾脏本身的细胞增殖再生;对肾损伤后早期肌苷、尿素氮的升高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种早期对肾功能的保护与其迁移定居到肾脏局部、分化修复损伤的肾小管无关.  相似文献   

2.
学术背景:因自体骨髓干细胞具备获取方便、分化能力强、无排斥反应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替代受损及死亡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目的:总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MSC,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Ischemic heart 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3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近年来观点认为骨髓单个核细胞具有多种类型的骨髓细胞及细胞因子,与以往单一类型的干细胞移植比较,可能会更好地促进坏死心肌细胞的替换与局部侧支循环及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具有不需要体外培养和增殖的优点,减少污染机会。②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可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类平滑肌细胞及类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区域受损的心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密度升高,新生血管形成。小样本的临床试验初步肯定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移植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心室重构、移植细胞本身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及生长因子有关。③骨髓干细胞移植若大规模地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移植细胞类型及途径的选择、移植细胞是否会产生异常兴奋性及建立有效的兴奋收缩偶联、移植细胞在不同心肌微环境下的分化方向及如何控制等。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无论其改善心功能的具体机制如何,动物实验及小样本临床试验均证实了其安全有效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细胞移植将被赋予更活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是否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不仅受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更取决于所处外环境中各种信号的影响。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转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transplant,Gene therapy,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共保留2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改善神经功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基因工程治疗的良好载体,转基因培养后能高效地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为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细胞源。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基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已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生物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PKH-26标记。24只雄性小鼠建立顺铂诱导的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于顺铂注射后24 h经尾静脉注入MSC,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处死小鼠,留取血标本,观察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及HE染色方法观察移植MS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及肾组织结构。结果术后第3天,移植组小鼠血清BUN,血清Cr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HE染色肾小管坏死和管型在移植组小鼠也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 MSC移植可促进急性肾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C57BL/6小鼠骨髓,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PKH-26标记。24只雄性小鼠建立顺铂诱导的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于顺铂注射后24 h经尾静脉注入MSC,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处死小鼠,留取血标本,观察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及HE染色方法观察移植MS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及肾组织结构。结果术后第3天,移植组小鼠血清BUN,血清Cr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HE染色肾小管坏死和管型在移植组小鼠也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 MSC移植可促进急性肾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粉防己碱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缺血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在钳夹双侧肾蒂 45min致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肾组织切片HE染色、肾组织DNA片段分析及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等技术 ,定性、定量分析了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现象。结果 :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现象明显增加 ;粉防己碱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能够明显降低受损肾小管的细胞凋亡水平。结论 :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 ,中药粉防己碱能够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水平 ,以减轻肾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治疗急性肾损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的: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不同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实验性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2001-01/2012-02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文章,检索主题词"干细胞,移植,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或"stem cell,transplantation,kidney disease,acute kidney injury"。初检索到205篇文献,据纳入标准保留41篇进行分析、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尝试用于急性肾损伤治疗的新方法,可以改善肾功能的损伤,加快肾脏修复。虽然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干细胞移植仍以其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急性肾损伤领域展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治疗急性肾损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的: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不同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实验性研究、存在问题及前景进行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2001-01/2012-02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文章,检索主题词"干细胞,移植,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或"stem cell,transplantation,kidney disease,acute kidney injury"。初检索到205篇文献,据纳入标准保留41篇进行分析、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尝试用于急性肾损伤治疗的新方法,可以改善肾功能的损伤,加快肾脏修复。虽然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干细胞移植仍以其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急性肾损伤领域展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粉防己碱用于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缺血性肾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动脉夹钳夹大鼠双侧肾蒂,造成双肾完全缺血45分钟的动物模型,地粉防己碱用药已未用药组大鼠不同再灌注时间以及肾组织不同部位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在肾组织皮质区与外髓区缺血再灌注后的各时相内,用药组肾小管的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未用药组;两组肾小管损伤程度在内髓区任何血再灌注时相内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把20只大 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试验组,每只大鼠均于24 h,7 d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心肌肌钙蛋白 I在24 h,7 d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迁移到 心肌,修复受损的心肌,减少心肌肌钙蛋白I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2在苏州大学儿科研究所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实验:①将2只4周龄SD大鼠断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取股骨、胫骨,去除其干骺端,暴露骨髓腔,DMEM培养液冲洗,混匀后用密度为1.077g/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取单个核细胞层接种50mL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3d后首次换液,待10~14d细胞生长到80%~90%融合时以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消化传代。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44与Vimentin的表达情况;应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损伤肾脏组织匀浆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①取1只成年SD大鼠麻醉后,表皮消毒,取腹部正中切口,寻及双侧肾蒂,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缺血6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60min后,无菌取肾制备匀浆。②将肾脏匀浆置于插入式嵌合培养皿中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并加入含有5μmol/L全反式维甲酸的最低必须培养基。③诱导第0,3,5,7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大体形态变化;以上各时间点取活细胞制成活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第18型角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取诱导分化第7天的细胞,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钙钴法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与未经损伤肾脏组织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检测:免疫荧光法鉴定分离培养的第3代细胞表面CD44和Vimentin表达阳性。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得的细胞生长曲线呈倒“S”型。②损伤肾脏组织匀浆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情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大体形态变圆,由梭形细胞逐渐转变为鹅卵石样细胞,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诱导第7天细胞出现微绒毛和紧密连接,经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8型角蛋白表达阳性率升至79.5%。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匀浆及全反式维甲酸的联合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肾小管上皮样细胞分化,具有成为种子细胞应用于急性肾脏损伤治疗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否在体内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方法取SD雄性大鼠胫、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4,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标记。32只雌性SD大鼠复制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缺血45min后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d、2d、3d、4d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的MSCs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rinin,RCA)对迁移入肾脏的MSCs分化状况进行鉴定。结果移植组术后第三天肾组织内可见DAPI标记细胞,第四天DAPI标记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RCA。对照组没有发现DAPI标记细胞。结论移植的外源性MSCs能够迁移、定居于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否在体内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方法 取SD雄性大鼠胫、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采用4,6-联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进行标记.32只雌性SD大鼠复制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缺血45min后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MSCs,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 d、2 d、3 d、4 d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的MSCs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Ricinus communis agglurinin,RCA)对迁移入肾脏的MSCs分化状况进行鉴定.结果 移植组术后第三天肾组织内可见DAPI标记细胞,第四天DAPI标记细胞明显增多(P<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RCA.对照组没有发现DAPI标记细胞.结论 移植的外源性MSCs能够迁移、定居于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急性肾损伤(AKI)模型大鼠肾小管损伤部位肾原位成人干/祖细胞(ARPC)的动态改变进行观察,探讨ARPC对AKI肾小管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右侧肾切除同时左侧肾动脉夹闭45 min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AKI组),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Sham组)。AKI组分别于设定时间处死动物,采集血及肾脏标本,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观察肾小管损伤和修复。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RPC标记蛋白CD24+CD133+在肾组织的表达。结果 AKI组术后短时间内Scr、BUN即迅速升高[Scr:(124.74±6.93)μmol/L;BUN:(18.27±2.38)mmol/L],第3天达高峰[Scr:(228.32±24.76)μmol/L;BUN:(26.32±3.93)mmol/L],随后缓慢降低,Sham组保持在正常水平。第7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第14天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光镜下可见AKI早期(第1天)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灶性坏死、小管浊肿,管腔面微绒毛消失,部分刷状缘脱落,肾间质水肿使小管间隙扩大;第3~7天病变范围扩大,程度加重,部分小管空泡变性,脱落、坏死,形成蛋白管型,部分基底膜裸露。1周后在肾小管损伤部位出现再生的上皮细胞,细胞呈扁平样,细胞核大小不等,排列紊乱。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KI早期仅见少许CD24+CD133+细胞,3~5 d后损伤肾小管处出现较多CD24+CD133+细胞[(7.5±2.1)个/视野,(8.3±1.7)个/视野],持续至第14天仍可见较多阳性细胞[(2.2±1.3)个/视野],与Sham组(d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肾缺血-再灌注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损伤,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再生而迅速修复,肾脏结构和功能再建;此过程中ARPC激活并持续表达,可能参与肾小管再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技术对脑损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作用途径尚需讨论。目的:观察脑缺血模型大鼠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皮质及海马区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颅内的移植抑制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选用雄性成年Wistar大鼠24只,体质量180~240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损伤移植组,每组8只。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Sigma公司);TUNEL试剂盒,Bcl-2,Bax抗体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工程公司。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损伤组和移植组大鼠采用颈外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移植组大鼠造模成功7d后在脑皮质和纹状体区注射浓度为2×10~(12)L~(-1)的原代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摸成功后7和14d进行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脑皮质、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和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神经元凋亡情况:造模成功后7d,对照组来发现凋亡细胞,移植组凋亡细胞的数量少于损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Bcl-2和Bax表达:造模成功后14d,损伤组大鼠皮质和海马区Bcl-2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和移植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损伤组大鼠皮质和海马区Bax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移植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1)。结论:大鼠脑缺血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Bcl-2表达并抑制Bax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经颈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4/11在天津医科大学环湖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材料:健康成年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雄性,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北京)提供(SCXK-(军)2002-001)。实验方法: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原代培养及诱导: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达80%~90%融合时开始进行诱导分化,诱导液为DMEM培养基 2%二甲基亚砜 200μmol/L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 5mmol/Lβ-巯基乙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②动物模型建立及颈动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采用改良Longa's线栓法阻断SD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判定:大鼠清醒后,观察其体征,以右侧肢体瘫痪,前肢为重表明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24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于同侧颈外动脉注射2×106个Brdu标记的、诱导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磷酸盐缓冲液组接种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不接种,每组12只。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在模型制制作后,每3d采用Combs法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大鼠在行为学方面差异。④实验评估:制备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活情况。结果:36只大鼠中每组各有2只于造模后48h内死亡,死因考虑为急性脑水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共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3d:4.45±1.25,2.85±1.01,2.98±0.79;7d:6.67±2.12,4.47±1.08,4.56±1.27;14d:7.94±2.27,5.15±1.66,5.24±1.46,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成活情况: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组均未见到Brdu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着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各时间点均可见到Brdu阳性细胞,细胞呈圆形,较神经细胞小,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缺血侧大脑皮质、皮质下和海马区。结论:①经颈动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缺血性大脑损伤大鼠脑内存活、迁移。②经颈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 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 2 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 10-9,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3,6,12,24 h 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 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 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4 h,反转录后检测 Caspase-3 和 bcl-2 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12~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 结果表明10-8,10-7 mol/L 地塞米松作用 24 h 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 Caspase-3 显著增高,bcl-2 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发现地塞米松能有选择性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目的:了解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后分两组培养,对照组不加地塞米松,实验组分别加入10-9,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3,6,12,24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MTT法检测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取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反转录后检测Caspase-3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12~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作用浓度和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率有增高的趋势.MTT结果表明10-8,10-7 mol/L地塞米松作用24 h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影响显著,这与上述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相符.RT-PCR提示地塞米松作用组Caspase-3显著增高,bcl-2降低.结果证实地塞米松可能是通过细胞外通路和(或)线粒体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衰竭(CRF)大鼠的修复作用。方法经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于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BM-MSCs。36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RF组、BM-MSCs移植组,每组12只。采用腺嘌呤200 mg·kg-1·d-1灌胃法制作大鼠CRF模型。造模成功24 h,正常对照组和CRF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BM-MSCs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BM-MSCs。8周后采血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收集肾组织称重,计算大鼠的肾脏系数,并用JG12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并比较三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移植BM-MSCs 8周后,BM-MSCs移植组的肾脏系数较CRF组明显降低(0.99±0.10 vs.1.32±0.20,P=0.019)。BM-MSCs移植组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CRF组降低[BUN:(11.23±1.45)mmol/L vs.(14.25±1.23)mmol/L,P=0.033;SCr:(122.45±15.37)μmol/L vs.(183.33±41.66)μmol/L,P=0.028]。CRF组肾小球中JG1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33.85±2.28 vs.66.93±3.98,P<0.001),移植BM-MSCs后肾小球中JG12表达有所增加(50.84±1.29vs.33.85±2.28,P<0.001),血清VEGF的含量升高[(86.55±5.18)pg/ml vs.(55.74±2.74)pg/ml,P<0.001]。结论腺嘌呤所致CRF大鼠移植BM-MSCs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肾功能改善;其作用可能与其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