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渡舟老中医《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一文,于《新中医》一九七八年第一期刊出。喜读再三,爱不释手。刘老本着实践(?)一的观点,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肝胃不和进行研探,提出了该证的变型变法——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型。并从病  相似文献   

2.
肝胃不和一证,临床常见,一般认为系肝气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多从气论治,予疏肝、行气、降逆之气药。但从临床疗效来看,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除“气”所致外,尚有“阴虚肝胃不和”一证。其病因病机不同于一般肝胃不和证,治疗亦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肝胃不和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的,以脘胁胀痛、暧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病因及辨证分型又可分为多种,如阴虚性、阳虚性、气虚性等,其中阴虚性肝胃不和首见于刘渡舟老中医1978年发表在《新中医》的《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一文,其后对此的论述不多见.今笔者结合一临床案例小述之,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一提到肝胃不和,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议论之处。但是,另有一种“阴虚性的肝胃不和”,则恰恰相反,认识它的还不够广泛。这个病的症状,同一般的肝胃不和,看来似乎相似,所以容易混淆诊断,在治疗上,往往犯燥药劫阴之误,因而越治越重。首先说明,本文指的“阴虚”,是肝血和胃液,而不是肾阴。因为血是肝之阴,津液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胡珂主任医师以养阴益胃柔肝法从阴虚论治肝胃不和胃痛的体会,辨析了肝胃不和胃痛肝阴虚为主与胃阴虚为主两种证型的治法与用方之微妙。  相似文献   

6.
“肝胃不和”,是肝与胃的相互制约关系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机制。这种制约关系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肝与胃的生理机能失去常态,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即“肝胃不和”。一、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其荣在面,又有主疏泄、主升发等功能。张隐庵说:“肝气急而志坚,故为将  相似文献   

7.
《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一文是北京中医研究院刘渡舟老中医撰写,发表在1978年《新中医》第一期。我连读了多遍,后又经常阅读并对照该类病例运用于临床,受到很大的教益。试谈两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根据萎缩性胃炎(中医)病理特点及演变,提出“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这一新的病症概念,探讨机理,归证分型,优选辨证论治调控途径,提出的辨治四要点,切中萎缩性胃炎病损关键,提高了临床疗效。1发病机理探讨萎缩性胃炎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发病机理为脾胃素虚,遭受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螺杆菌)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临床病理特点),其在病理演变、转化过程中.又可出现一系列伴随病理变化,可因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火气克犯脾胃,形成郁热型肝胃不和;又因火热内燔,不仅灼伤肝阴,且易伤胃津,形成阴虚型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脾虚湿蕴,土壅木郁,致肝脾两脏功能失调,形成脾虚型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9.
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之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之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日“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笔者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彭太平 《新中医》1994,26(1):22-23
肝胃不和辨治彭太平1肝气犯胃肝气犯胃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太强,病因多由于精神刺激,令肝的气机失常,产生横逆犯胃之症。主要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作痛或乳房胀痛,胃失和降则可见纳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其治则当用平肝和胃法,使太强的肝气得以平息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胃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和胃饮治疗,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3%,对照组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和肝胃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调和肝胃汤,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用药1个月,评定疗效;胃镜检查观察治疗前后糜烂面积变化,记录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胃痛、脘腹饱胀、胀痛连胁、烧心反酸、嗳气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 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胃黏膜糜烂面积均较治疗前均减小(P 0. 05),胃痛、脘腹饱胀、胀痛连胁、烧心反酸、嗳气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5);观察组胃黏膜糜烂面积及症状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 0. 05)。结论:调和肝胃汤可提高西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减小胃黏膜糜烂面积,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叶天士“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温病过程的基本矛盾,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指出应着重从察舌、验齿、辨热、问渴辨别胃津与肾液之耗伤,治疗根据邪正盛衰,有祛邪存津与滋阴增液两大治法,而养胃津与滋肾液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肝和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舒肝和胃饮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表(NDI-SF)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治疗组在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嗳气、反酸等症候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NDI-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肝和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NDI-SF评分的改善优于多潘立酮片。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医所言的“肝脾不调”及“肝胃不和”,在临床中大家都司空见惯,然“胆胃不和”证,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鲜有人提出论述,笔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提出单独论述。 肝脾不和,脾为土湿之脏,亦称太阴湿土,其性质是湿缓,其主要功用是运化水谷津液,脾若缓湿太过就会产生“脾阳不振”、“湿困中焦”、“中气不足”及“中气下陷”等病理改变,其中共同病机之一是缓湿太过而壅  相似文献   

17.
肝胃不和是一个症候群,它包括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状,但有些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症候不一定都称为肝胃不和。为了了解中医所谓肝胃不和的含义、病机和治法,得先从肝谈起。中医的肝病主要有肝热、肝阳、肝风、肝火、肝气、肝郁等。对于这些病变产生和演变的机转,可以从肝的血和气两个纲领来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生活中的不如意时时会来打乱我们的好心情,拥挤的路况会让司机、乘客急躁上火,工作中的沟通障碍、不顺心也在所难免,生气烦闷、发怒起急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有损身体健康,所以应学会舒缓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乐观豁达和精神愉快,有效的方法,一是遇事戒怒,回避人和事,转移注意力;二是找人倾诉,倒掉情绪垃圾;三是适度运动,唱唱歌、晒晒太阳,放松身  相似文献   

19.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曰“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本文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肝胃不和是脾胃病最常见的证候之一。临证时应详细分析病情,明辨病期,细察病理因素,灵活选用疏肝气法、降肝气法、降胃气法、降肝火法、泻肝火法、清胃火法、泻胃火法、活肝血法、补肝血法、补肝阴法等,方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