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矫正术在治疗慢性鼻窦炎中的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对50例(86侧)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窦口鼻道复合体矫正,观察疗效,同时随机选择40例(70侧)以传统方法治疗作对照.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8.37%(76/86),有效率11.63%(10/86),显著优于传统术式(P<0.01).结论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矫正术,有利于改善引流,恢复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促进鼻窦的慢性炎症消除.  相似文献   

2.
窦口鼻道复合体纤毛上皮CT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在鼻窦炎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对22例(30侧鼻腔)因慢性鼻窦炎而接受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冠状CT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术中取出的OMC区粘膜(中鼻甲、钩突、筛泡)行扫描电镜检查,用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纤毛覆盖面积。结果发现CT影像病变程度与纤毛上皮损伤成正相关。提示:作为各鼻窦引流口集中部位的OMC区的病变引起纤毛上皮的损害,进而使粘液纤毛清除均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高分辨率CT对鼻腔鼻窦炎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的解剖变异与儿童鼻窦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明显临床表现且经CT扫描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167例的临床资料,年龄4~74岁,并将其影像学资料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并对其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儿童组和成人组的窦腔炎症最常累及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2)儿童组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没有明显关系,而成人组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关系显著(P<0.05)。 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区的解剖变异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不如对成人的影响大,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手术指征不能单凭异常的鼻窦CT扫描图作为惟一依据,应该切实联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与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诊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与CT扫描对慢性鼻窦炎诊断的协同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6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鼻内镜与CT扫描对本病诊断的协同作用.结果164例慢性鼻窦炎中,31例CT扫描窦口鼻道复合体基本正常,但鼻内镜检查却发现窦口鼻道复合体存在黏膜病变.CT漏诊率为18.9%.其中19例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愈率为89.4%;其余12例行保守治疗,治愈率为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鼻窦炎诊断中鼻内镜与CT扫描有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鼻内镜对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病变的诊断具有更优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成人中鼻道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0具成人尸头中鼻道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应用解剖进行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位切面,以前鼻棘及中鼻甲附着处前端为测点进行距离测量,以鼻腔底部为水平基线进行角度测量,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提供一系列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7.
鼻中隔偏曲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CT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响,自1994年4月-1995年2月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做了高分辨率连续冠状CT扫描,结果发现:(1)32例患者中15例有同侧或双侧OMC炎性病变,鼻中隔偏曲角度越大,OMC病变发生率越高;(2)对有OMC病变的患者测量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无实际应用价值;(3)鼻中隔偏曲与OMC解剖变异的关系因便数过少尚难作出定论。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内镜手术(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通过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 ,OMC)区域的阻塞,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现对鼻OMC黏膜腺体在术前术后的变化进行研究,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试验组2 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7~4 8岁,平均(31 4±8 5 )岁。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自我院2 0 0 1年1~12月接受FESS的病例。按1997年海口标准[1] 进行分型分期:Ⅰ型1期2例、2期6例、3期2例;Ⅱ型1期2例、2期3例、3期5例。其他型患者、有前期手术史、霉菌性鼻 鼻窦炎者不列入本研究范围。2 .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特点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伴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差异。方法 对103例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病人作鼻内镜检查和鼻腔、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比较OMC解剖变异的差异。结果 单纯高位偏曲组甲泡、Haller气房及钩突偏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0%、56.3%和28.1%,显著高于低位嵴组及前部偏曲组(P<0.05);甲泡在单纯高位偏曲对侧发生率为62.5%,同侧为37.5%,其同侧与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其对侧则差异显著(P<0.05);前部偏曲筛泡过度气化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中鼻甲反常曲线、鼻丘气房、钩突气化等的发生率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伴随的某些OMC解剖变异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各结构间隙与中鼻甲、鼻中隔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狭窄的主要原因。 方法:采用鼻窦冠状位CT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成像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9例(171侧)患者的正常鼻窦和炎症鼻窦的OMC各结构间隙的变异情况。 结果:正常鼻窦与有炎症鼻窦间OMC各结构间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OMC各结构间隙与慢性鼻窦炎分别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OMC间隙狭窄为鼻窦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疾病时,必须矫正OMC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11.
鼻中隔偏曲两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iated sept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ostiomeatal complex (OMC). METHODS: Nasal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CT scan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of 103 patients with nasal septal deviation wer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anatomic variations in OMC between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sides in rela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septal deviation. The incidence of sinusitis on either side of the deviated septum was evaluated. RESULTS: On the side opposite to the deviated septum, the incidence of middle and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viated side(P < 0.05). The width of agger nasi and ethmoid bulla was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psilateral side (P < 0.01). The incidence of paradoxical curvature of middle turbinate on the ipsilateral sid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alateral side (P < 0.01). Other anatomic variat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ides of the deviated septum (P > 0.05), nor wa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sinusitis on the two sides. CONCLUSION: Some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middle and inferior turbinates and lateral nasal-wall on the opposite side to the deviation might be caused by the deviated septum.  相似文献   

12.
窦口鼻道复合体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间隙狭窄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其狭窄的原因。方法:对94例(179侧)有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的患者,采用PICKER IQ CT机冠状位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成像,对比分析正常鼻窦和有炎症鼻窦的OMC间隙狭窄及其OMC变异情况。结果:正常鼻窦与有炎症鼻窦间OMC间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OMC解剖变异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C间隙狭窄与鼻窦炎有重要关系,了解鼻窦炎患者各种OMC间隙狭窄的特点,有助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相似文献   

13.
窦口鼻道复合体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是近年鼻内窥镜检查和手术开展后提出的新名称,此区域是前组鼻窦引流的所在部位,也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重点区域,手术若对该处病变清除不彻底,会影响手术治愈率和复发率;若术前对OMC解剖变异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手术损伤,产生严重并发症.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评价OMC解剖变异和判定病变位置、范围的主要方法,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已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MRI对鼻窦的正常骨性结构及炎性病变病因的观察价值不大,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最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由于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的临床应用很有潜力.现将OMC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一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引起头痛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引起头痛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7年2月~2002年12月间在我科诊治的因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89例病人进行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结果经过3~12个月的随访,72例头痛消失,11例头痛缓解,6例无效。治愈率为80.9%,有效率为93.3%,无效率N6.7%。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是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术前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影响,自1994年4月~1995年2月对3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做了高分辨率连续冠状CT扫描。结果发现:①32例患者中15例有同侧或双侧OMC炎性病变,鼻中隔偏曲角度越大,OMC病变发生率越高;②对有OMC病变的患者测量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无实际应用价值;③鼻中隔偏曲与OMC解剖变异的关系因例数过少尚难作出定论。结果提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怀疑有鼻窦炎时应做冠状CT扫描,以了解OMC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7.
2007-02-2009-02我们随机抽取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窦连续冠状CT扫描,以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的影响,以及鼻中隔偏曲与病变的关  相似文献   

18.
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发生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23例8-40周胎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生过程,结果如下:(1)胚胎8周钩突呈双峰状软组织隆起,位于下鼻甲外上方;(2)胚胎12周中鼻道外侧壁的鼻囊软骨增生,形成原始筛泡,钩突与筛泡之间的鼻囊软骨向外下方向伸展,为筛漏斗和上颌窦的雏形;(3)筛泡是前组和中组筛窦的超始部位;(4)中鼻甲气化可能是筛迷路发育的正常现象;(5)先天性鼻中隔偏曲是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及鼻窦炎症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经临床证实的鼻窦炎患者,均作了64层CT容积扫描,经CT32作站行冠状面重建,观察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及OMC的显示情况。结果34例患者冠状位重建均显示了中鼻甲、钩突、筛漏斗、半月裂及筛泡等OMC结构,其中21例存在OMC结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38.1%,8/21),反向弯曲(4.8%,1/21);钩突肥大(14.3%,3/21)、偏移(4.8%,1/21),气化(4.8%,1/21);筛泡过度气化(14.3%,3/21),Hailer气房(14.3%,3/21),鼻丘过度气化(4.8%,1/21)等。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面重建能清楚地显示OMC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为鼻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变往往涉及多个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及蝶窦。近10余年来,鼻内镜外科技术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鼻内镜下纠正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恢复和重建鼻腔、鼻窦良好通气和引流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目的。我们发现开放后组筛窦、蝶窦与否在鼻内镜手术中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有着相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