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患者实施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手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髁突骨折均得到良好解剖复位、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骨折对位良好;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及张口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B组的30.43%(P<0.05);A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率为100.00%,高于B组的82.61%(P<0.05).结论 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及腮腺前沿咬肌入路的髁突骨折手术均能令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收获较为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但相较于耳周切口穿腮腺入路,采用腮腺前沿咬肌入路为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实施手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切开复位固定中低位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成人髁突中低位骨折采用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并坚强内固定,分别观察术中操作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张口度、张口型、咬关系、涎瘘、面神经症状以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等.结果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愈合,面形及咬关系均恢复良好.结论颌后切口横断腮腺横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 <0. 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腮腺入路行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14处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采用经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度为25~30 mm,全部采用按压力线和张力线双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至少术后6个月的随访,1例出现涎漏,经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2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月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至伤前咬合状态,下颌张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度恢复良好,放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面部瘢痕6个月后仅隐约可见。结论: 腮腺入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口线在面部显露区域短,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入路直接,解剖距离短,手术野显露好,骨折复位容易、固定稳固,能有效恢复伤前咬合状态和维护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广西医学》2013,(5):564-56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医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治疗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颌下切口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将骨折的髁状突及骨碎片游离后取出,体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区疼痛症状,开口度基本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结论医用耳脑胶能将粉碎性髁状突骨折中不能坚强内固定的骨碎片粘固复位,恢复髁状突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操作简便,有利于颞下颌关节重建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 颌面部骨折中,髁突基部骨折较难处理.对于髁突基部骨折大多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或附加耳屏前切口,因切口距离骨折线远,操作比较困难,不能垂直于骨面进行钻孔拧入螺钉,从而无法应用可吸收接骨板钉进行内固定.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基部骨折,并与传统的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进行治疗的髁突基部骨折患者20例,其中观察组10例患者采用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钉固定,对照组10例患者采用绕下颌角弧形切口及钛接骨板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张口恢复时间及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例数,并通过咬合情况、伤口愈合情况及X线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4.3±1.1)cm vs(7.5±2.6)cm,P=0.000]、手术时间[(45.3±18.7)min vs(57.2±7.3)min,P=0.016]、出血量[(20.3±6.8)mL vs(38.3±7.1)mL,P=0.032]、术后并发症(10%vs 100%,P=0.000)及张口度恢复时间[(28±7)d vs(43±5)d,P=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涎瘘,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以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行髁突基部骨折坚强内固定,可直视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髁突基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髁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三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早期行张口训练以恢复咀嚼功能;35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颌问牵引固定三天.均追踪观察6月~2年.结果 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不影响咀嚼功能,达到下颌骨对称性外形以及下颌骨在三维空间平面的良好运动,张口度基本正常.结论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髁突骨折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内固定治疗单纯下颌骨角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口腔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单纯下颌骨角部骨折患者48例,分为口内入路组(n=26)和口外入路组(n=22),口内入路组采取应用transbuccal trochar器材口内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口外入路组采取口外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张口度和咬合关系,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口内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3.7±10.3)min,显著少于口外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3,P=0.003);术后两组患者张口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张口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入路组患者术后面瘫和面部瘢痕发生率均低于口外入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ransbuccal trochar器材口内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单纯下颌骨角部骨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面部美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中、高位骨折伴髁状突严重移位的病例 ,即使采用颌后、耳前联合切口 ,复位固定仍很困难 ,而且联合切口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及术后不良反应。作者采用颌后切口 ,下颌升支垂直截骨 ,取出升支后缘骨块 ,暴露髁状突骨折端 ,下拉髁状突直视下复位、固定 ;或将髁状突游离取出 ,体外固定、回植 ,简化了操作难度 ,术后效果确切、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至 2 0 0 0年 4月 ,本科共收治需开放复位的髁状突骨折 2 8例 ,均采用颌后入路坚固内固定技术 ,其中 8例 9侧采用了升支垂直截骨。 8例中 5例 5侧游离髁状突体外固定回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髁状突常见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例髁状突肿瘤患者,术前行CT定位,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并对其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具体术式、术后髁状突的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术中14例采用耳前切口入路,6例采用下颌下切口入路,根据肿瘤切除后髁状突与关节顶间距大小的不同,采用直接关节成形术或喙突移植重建术,2例病情严重的患者肿瘤摘除后同期行正颌外科手术.20例患者术后髁状突不适及张口受限症状改善或消失,瘢痕浅,面部外形满意, 无面神经损伤症状.复查6~4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颌面部CT对于髁状突肿瘤的定位及诊断至关重要.髁状突肿瘤应根据肿瘤性质、肿瘤大小及肿瘤切除后患者的咬合关系,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