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2.
<正>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清代名医叶天士,被誉为温病学派的“宗师”而载入史册。温病,也叫温热病,属于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范围。多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关于这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但《内经》多将温病归之于广义伤寒之中,《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的说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把热病作了系统归纳,制定了以“六经”为纲领的辨证施治办法。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越来  相似文献   

3.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4.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5.
《温疫论》治疗思想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32)马胜英[关键词]温疫论,治疗思想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第一部论述温病的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才真正从伤寒体系中完全脱胎出来,使中医外感热病学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该书...  相似文献   

6.
<正> 祖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是病传理论。它包括病传的概念、病传的形式、病传的物质基础及理论基础、影响病传的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现存的最早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记载。汉·张仲景丰富发展了六经传变的理论。至清·叶天士、吴鞠通又补其未备,确立温病的卫气营血、三焦传变之说。这样,对内伤杂病和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认识才逐渐系统完备起来。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加以归纳分析,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7.
温病一词,马王堆出土之帛书《导引图》已有“引温病”的记载。《内经》有《热论篇》,仲景根据《内经·素问》,“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名其著作为《伤寒杂病论》。从此千百年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伤寒论》为宗师,自金元以降,有“六气皆从火化”(刘河间)之说,义有古方不能治  相似文献   

8.
<正> 在“寒”、“温”之争的历史上,人们对使用下法也有过分别.如清·戴北山说:“温病下法,亦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把急性热病中应用下法的目的和时机,划了个深深的鸿沟,使之成为对立的两个天地.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弄清是非,今将《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三书中有关承气汤证的论述,作一比较,以见伤寒和温病在使用下法的原则上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11.
口渴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内经《素问·刺热篇》曰:“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说明热邪耗阴,阴津不足则苦渴数饮以自救。张仲景《伤寒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口渴。如热邪伤津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大承气汤证;膀胱气化不行,气不化  相似文献   

12.
外感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候之一 ,中医针刺治热在当今临床上已属罕见 ,在开展中医急诊研究中 ,如能对针刺退热的机理进行探讨 ,则对众多高热病人无疑是多了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从《内经》的针刺治疗热病论述来看 ,其中亦有可以为今日借鉴之处 ,故归纳其特色如下。1 .热病症不同 针具要慎选外感热病在《内经》中已有诸多论述 ,如《素问·热论》、《评热病论》、《灵枢·热病》等 ,其中对热病的观察相当细致 ,并已有表里、经络、脏腑的辨证雏型。在论及治疗时 ,亦区别诊治 ,其针具的选择是为首要 ,不同的针具可针刺不同的部位 ,疗效就大…  相似文献   

13.
《素问·热论》在论述热病的治疗时提出:“治之各通期脏脉”,这个理论对温病证治颇有指导意义.兹探讨如下:[揭示病位病机]“治之各通其脏脉”,是在对藏象学说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一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祖国医籍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素问·风论》中说:“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为偏风”;《难经·五十八难》言:“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又言:“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邪风,则为  相似文献   

15.
<正> 竹叶石膏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此后《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有记载;“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可见无论伤寒、温病,凡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已伤者,皆可选用。近世亦用于气分证而非热病后期,但属热盛而气阴两伤者,  相似文献   

16.
李展春 《新中医》1992,24(3):48-49
清·叶天士《温热论》中云:“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氏提出的治温救阴与通阳之法。温病的救阴通阳与杂病大不相同,温病救阴的目的并不在滋  相似文献   

17.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下法是根据“其实者,散而泻之”(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则来立法的。《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指出热病里实腹满可用泻下而愈,故下法也是急性热病常用之法,伤寒、温病热结肠胃都要攻下。近代临床上对于肺炎,急性肝炎,急性菌痢,伤寒,副伤寒,乙脑等许多热病只要辨证准确,不失时机地运用攻下,即可迅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