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50例无肝硬化的患者(对照组)行上腹部三期增强扫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对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肝动脉、门静脉分支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Child分级与门静脉的血管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了解侧支循环情况。27例脾功能亢进,23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通过血管成像进行血管评估。结论患者门静脉及肝动脉血管的改变可判断肝硬化程度,为临床治疗前评估血管改变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20排CT中采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5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A、B两组,对比剂分别为碘350g/L(27例)和370g/L(31例);均采用320排CT扫描机,对比剂流速均为6 ml/s,总剂量50 ml,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扫描参数:X线管转速0.5 s/r,层厚0.5 mm,管电流100~250 mA,管电压100 kV.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达峰时间、达峰CT值;记录肝移植组患者的身高和体质量.选取最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应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不同数据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 (1)肝移植A组,B组间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人体质量指数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间肝动脉达峰时间分别为(19.71±3.11)s、(20.06±3.67)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动脉达峰CT值、达峰绝对CT值分别为451.39±113.16、412.06±112.30,与A组的396.26±89.46、357.59±87.5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6、-2.038,P值均<0.05);(2)移植肝动脉成像: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3例、5例、9例、1例;肝动脉吻合口处多发中重度狭窄4例,肝动脉吻合口病变发生率为58.6%(34/58),肝动脉闭塞及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各12例,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8例,其他包括15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移植肝动脉纯动脉期图像,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活喜片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Ⅱ、Ⅲ期肝癌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选取62例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用肝活喜片配合TACE治疗,并与31例使用肝复乐片配合TACE治疗的患者作对照。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近期疗效及半年生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2年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活喜儿配合TACE是治疗Ⅱ、Ⅲ期发性肝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颅脑MSCTA患者图像进行分析,评价颅脑MSCTA对脑动脉显示情况及三维重建方法VR、MPR、MIP、SSD对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显示情况。结果颅脑MSCTA对脑动脉主干及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对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4—5级分支的显示率为92.31%-96.15%。VR、MPR是脑动脉瘤的最佳显示方法,综合应用显示更佳。结论MSCTA图像质量更高,可能替代DSA,做为颅脑动脉瘤的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1高分辨力各相同容积激发序列(e-THRIVE)动态增强并动脉期血管重建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8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肝癌患者,均行磁共振e-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检查并动脉期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血管pTHRIVE横断位图像观察肿瘤部位、大小、类型。重建血管图像,观察肿瘤血管显示:血管的起源、走行、数量,有无变异、寄生血管供血,并与常规血管造影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解剖信息,其中巨块型21例、巨块结节型8例、多发结节型6例、弥漫型8例。32例患者显示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为规则供血,并显示血管起源、数量,并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肿瘤区肝动脉血管受侵犯、血管断续、肿瘤染色征象,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相似。显示7例患者为变异供血,并显示血管变异类型,9例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肝癌显示有寄生血管参与供血。与DSA相对照,显示了变异型血供7/8例,寄生型血供9/21例。结论e-THRIVE动态增强并肝动脉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规则供血血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对手术方法的选择、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在细小的寄生血管显示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三维肝脏快速容积采集(3D-LAVA)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在肝脏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47例患者行磁共振常规平扫,并对其中90例行3D-LAVA增强扫描(其中72例整合ASSET),57例行二维陕速扰相梯度回波(2D-FSPGR)增强扫描(其中20例行肝门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3D-LAVA和2D-FSPGR对不同病灶的显示能力,以及3D-LAVA整合ASSET前后的采集时间.将60例3D-LAVA采集的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处理后,与20例肝门静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对比,分析其对肝门静脉血管解剖的显示.结果 3D-LAVA对转移性肝癌敏感性高于2D-FSPGR(P<0.05).3D-LAVA整合ASSET后,34例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采集,23例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和动脉晚期采集.60例门静脉期原始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处理后,与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内门静脉分支显示基本一致(P>0.05).结论 3DLAVA整合ASSET在肝脏动态扫描中,在较短时间内可获得高质量的多期增强图像并可同时提供血管解剖信息,具有很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100%,2D—DSA为89.1%,CTA为87.3%。3D-DSA与CTA比较,P〈0.05;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均〈0.01。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以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MSCTP能满意显示正常和异常的门静脉,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MPR能较直观地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范围。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成像扫描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增强成像(CTA)的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Toshiba Aquillion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0.5~1mm,螺距12.7,间隔0mm,应用Smooth功能对106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造影扫描。结果:病例中94.34%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39例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论:高质量的下肢动脉CTA成像依赖于注药后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其中注入对比剂的流速与总量的合理配比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geography,SCTA)作为新的微创的血管成像术,其二维/三维血管重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中容积积分成像(VR)和最大密度重建(MIP)应用最广。目前比较两者在内脏血管优势的报道较少,且有争议〔2〕。本研究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2.
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新莲  王珍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48-1450
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探讨与肺动脉栓塞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21例肺动脉栓塞(1例为瘤栓)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采用10mm层厚,10mm层间距,和1.25层厚,0.625mm层间距进行重建,所获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运用MPR、MIP、VR技术后处理。结果20例中(不包括1例肺动脉肿瘤),双侧肺动脉受累18例,单侧2例,病变累及131支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发生于左及右肺动脉远端18支,肺叶动脉38支、肺段动脉50支、肺段以下25支,CT显示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分支血管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不强化。充盈缺损依形态可分为4种:中心型(25支)、偏心型(61支)、附壁型(25支)、完全闭塞型(20支)。并存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内灌注不均匀,肺梗死,胸腔积液及右房、右室增大。结论肺动脉栓塞在CT图像上形态多样,病变范围广泛,双侧发病多于单侧,主肺动脉受累少见。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有独特的优势,该方法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320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检查资料,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5例冠状动脉CTA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40.00%),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1例(20.00%)。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C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320排螺旋CT容积成像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可作为该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解剖学特点,探讨目前基层医院不同影像诊断方式的确诊率,以及在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及预后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46例,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18~73(50.4±8.5)岁.利用超声心动图、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分析:①夹层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的显示,明确主动脉夹层分型;②测量夹层段真、假腔直径;③近段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④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数目情况;⑤主动脉各大分支受累情况等数据.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超声心动图、主动脉CT和DSA对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2.7%、100%和100%.②CT与DSA所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直径、真腔最大直径、假腔最大直径等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DSA和UCG在内膜破口检出率、内膜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CT在主动脉瓣的损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CT在内膜片检出率、主动脉瓣的损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DSA和手术证实的24例中,CT所显示的真假腔及内膜破口情况与DSA和手术证实的结果 相一致.术后15例随访主动脉CT,均能清晰完整显示覆膜支架的位置、形态及血流通畅情况.结论 超声心动图、CT、DSA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较高的准确率,能为临床提供精准的信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术前评估、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脏螺旋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三维成像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螺旋CY肝脏动脉系统三维成像(SCTA-3DA)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肝脏病人作了SCTA-3DAMIP重建。采用100ml造影剂,3ml/sec注射速度,20-22sec延迟扫描。扫描参数采用螺距1.5,准直3mm或5mm两组。有5例肝细胞性肝癌与DSA成像作了比较。结果20-22sec延迟扫描可使腹主动脉段至肝动脉分支浓密显影。采用准直3mm,重建层厚1.5mm,可使SCTA-3DA达良好效果。良性及恶性病变显示供血肝动脉分级多为Ⅱ级以下管径不粗及Ⅲ级以上伴管径增粗,DSA显示供血动脉均达Ⅳ级以上。结论采用合适扫描及造影技术可使SCTA-3DA重建肝动脉系统,并有助于良恶性质的鉴别。SCTA-3DA较DSA成像空间分辨率差,但具有较好空间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56层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及其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或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者400例,均行CTA冠状动脉检查,其中53例行DSA冠状动脉造影;由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评价,采用分级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15节段.结果 CTA显示冠状动脉节段共5 793个,其中评分为4、5分5 691个(98.24%);与DSA比较,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33%、特异性为93.75%、敏感性为94.59%.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为0.868.256层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在不同心率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A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高,可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主要节段影像,较为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特异性、敏感性较好,且不受心率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前瞻性研究进展期肝细胞癌(HCC)的肿瘤血管,并评估CT灌注参数与肿瘤分级及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不能切除的HCC及肝转移患者30例(HCC组25例、肝转移组5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接受动态首次通过CT灌注扫描。收集数据计算CT灌注参数(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其中有4例患者在30小时内再行1次CT灌注扫描,以检验本研究的可重复性。CT灌注参数在不同级别的肿瘤、有无门静脉癌栓、肝硬化、无肝外转移患者中进行比较,并且评估CT灌注参数与AFP的相关性。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来统计处理CT灌注参数在各个比较中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的可重复性检验良好(r=0.9,P〈0.0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与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的HCC-CT灌注值高于低分化肿瘤(P〈0.05)。有或无门静脉癌栓、有或无肝硬化患者的CT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的CT灌注值低于其他肝外转移。CT灌注参数与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项可行的、可重复性定量分析进展期肝癌肿瘤血供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