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素(Resistin)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3例为病例组,正常健康查体者43例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血压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1级28例、2级33例、3级42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血压测量,检测颈总动脉IMT,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Resistin.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hsCRP、Resist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其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IMT[3.00(2.00)]分vs[0.00(1.00)]分、hsCRP[4.51(4.36)]mg/L vs[2.01(0.95)]mg/L、Resistin[2.87(1.99)]μg/L vs[1.59(1.46)]μg/L.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IMT、hsCRP、Resistin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2级和3级高血压的IMT高于1级高血压(P<0.01);3级高血压的hsCRP、Resistin高于1级和2级高血压(P<0.05),分别为IMT 1级[1.00(2.00)]分vs 2级[3.00(2.00)3分vs 3级[3.00(2.00)]分、hsCRP 1级[3.61(2.35)]mg/L vs 2级[6.00(5.69)]mg/L vs 3级[4.45(4.88)]mg/L、Resistin1 级[2.01(1.49)]μg/L vs 2级[3.11(2.27)]μg/L vs 3级[3.11(1.28)]μg/L.高血压组IMT、hsCRP、Resistin相关分析,IMT与hsCRP、Resistin均呈正相关(r=0.500、0.490,均P<0.01),Resistin与hsCRP呈正相关(r=0.396,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hsCRP、Resis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与经典的炎症因子hsCRP比较,Resistin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MCP-1、hsCRP和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 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CP-1 (3.56±0.48)μg/L,治疗4、8、12周MCP-1分别为(3.68±0.36) μg/L、(3.56±0.35) μg/L、(3.52±0.33) μ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MCP-1 (3.58±0.52) μg/L,治疗4、8、12周MCP-1分别为(2.76±0.42) μg/L、(1.48±0.39) μg/L、(1.37±0.31) μg/L.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 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 mg/L、(6.51±0.16) mg/L、(6.54±0.15) 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 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 mg/L、(4.14±0.68) mg/L、(3.05士0.55) 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MCP-1和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MCP-1和hsCRP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浆MCP-1和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4.
张超  闫永红  徐俊蛟  杨晓秋 《临床荟萃》2011,26(15):1317-13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54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4例,其中一般治疗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 mg/d,共观察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血浆hsCRP和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并监测24小时动态PP,计算平均动态PP。结果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2.94±4.72)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7.33±3.15)mmHg(、57.62±5.45)mmHg(、56.51±2.98)mmH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P(63.67±4.51)mmHg,治疗4、8、12周PP分别为(52.38±2.59)mmHg、(48.57±2.24)mmHg、(42.51±2.50)mmHg。一般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62±0.55)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6.72±0.17)mg/L、(6.51±0.16)mg/L(、6.54±0.1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治疗前hsCRP(6.07±0.94)mg/L,治疗4、8、12周hsCRP分别为(5.20±0.68)mg/L、(4.14±0.68)mg/L、(3.05±0.55)mg/L。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在治疗前与一般治疗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动态PP和血浆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发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情况。方法:采用格式化调查表收集仪征市社区人群中477例新发高血压患者的信息,并检测其血糖、血脂、颈动脉IM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477例新发高血压患者的平均颈动脉IMT为(0.87±0.20)mm,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8%,平均CRP为0.70 mg/L(0.01~26.80 mg/L)。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CRP组(CRP≥3.0 mg/L)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吸烟率、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CRP<0.05)。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增加,患者的IMT持续增厚、高CRP的发生率持续增高(P<0.05)。结论:新发高血压患者中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高CRP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升高,而颈动脉IMT、高CRP发生率随着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累积的增多而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析该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及Klotho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6月期间在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共8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正常组.对CIMT增厚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CIMT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88例MHD患者中CIMT增厚者共53例(60.2%),CIMT正常者共35例(39.8%),2组CIMT中位数分别为1.5mm和1.0mm,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CIMT增厚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CIMT正常组(92.5%比65.7%,P=0.001).CIMT增厚组平均年龄为66.64±10.61岁,CIMT正常组平均年龄为58.63±11.78岁,有统计学意义(t=3.320,P=0.001);CIMT增厚组糖尿病患病率为37.7%,CIMT正常组糖尿病患病率为17.1%,有统计学意义(x2=4.294,P=0.038);CIMT增厚组与正常组FGF23中位数分别为127.82 ng/L和86.74 ng/L有统计学意义(Z=-3.713,P=0.000);2组HsCRP中位数分别为5.34mg/L和2.19mg/L,有统计学意义(Z=-3.547,P=0.000).CIMT增厚组与正常组Klotho蛋白中位数分别为42.48 U/L和41.21U/L,2组无统计学意义(Z=-0.085,P=0.93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GF23和HsCRP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伴CIMT增厚者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FGF23和年龄是MHD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6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0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其差异。结果:氟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44±1.21)mg/L降至(4.02±1.08)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12±1.34)mg/L降至(5.20±1.14)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8.
赵玥 《临床荟萃》2014,29(2):168-17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关系。方法在我院就诊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和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和健康对照组的Fbg,Hcy和hsCRP水平变化,观察Fbg,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Fbg,Hcy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5.8±2.94)mg/L vs(2.74±0.96)mg/L,(4.67±1.18)g/L vs(2.36±0.82)g/L,(24.3±6.83)μmol/L vs(6.83±1.83)μmol/L vs(1.37±0.32)mm vs(0.76±0.16)mm(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根据IMT划分为:IMT1.0mm为26例,1.0mm≤IMT1.2mm为43例和IMT≥1.2mm为96例。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Fbg和Hcy水平出现明显升高,(7.98±1.76)mg/L vs(12.87±2.87)mg/L vs(19.28±3.13)mg/L,Fbg(2.45±0.97)g/L vs(4.58±1.04)g/L vs(5.31±1.25)g/L and Hcy(10.87±2.76)μmol/L vs(22.94±6.28)μmol/L vs(28.68±7.03)μmol/L(P0.05或0.01)。急性脑梗死组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29例,Ⅱ级35例和Ⅲ级32例。随着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hsCRP(14.65±2.97)mg/L vs(19.43±3.26)mg/L vs(23.31±3.02)mg/L,Fbg(4.41±1.18)g/L vs(5.33±1.21)g/L vs(6.10±1.32)g/L和Hcy(22.87±5.87)μmol/L vs(28.47±6.92)μmol/L vs(34.18±7.12)μmol/L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Fbg和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探讨CRP是否可作为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再发的疗效指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BMdisc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8年8月,收集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CRP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19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对CRP的影响:共纳入20个研究(1664例患者),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CRP[WMD=-5.79,95%CI(-7.32,-4.26)]。2个研究(82例患者)表明,与辛伐他汀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RP下降幅度更大[WMD=-1.78,95%CI(-3.92,0.36)]。②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纳入4个研究(446例患者),他汀治疗能显著减少内中膜厚度[WMD=-0.21,95%CI(-0.25,-0.17)]。③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2个研究(206例患者)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OR=2.22,95%CI(0.94,5.21)].结论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CRP,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他汀类降低CRP的作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沈建江  王瑜敏  陈洁 《检验医学》2010,25(10):765-7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07例脑梗死患者按其IMT分成3个亚组(Ⅰ组:IMT≤0.92 mm;Ⅱ组:0.92 mm〈IMT≤2.00 mm;Ⅲ组:IMT〉2.00 mm);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将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不同IMT组的hs-CRP水平存在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03)。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239,P=0.028)。结论 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变化,探讨H型高血压血浆hs-CRP和IL-6水平变化作用,为 H型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高血压患者根据 H 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128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152例,随机选择80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间hs-CRP及IL-6水平。结果 H型高血压组血浆中hs-CRP及IL-6含量均较非 H型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血浆炎性因子(hs-CRP、IL-6)升高,炎性反应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hs-CRP高于正常值的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140例作为治疗组,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对照组为同期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于服药后2个月抽血检查hs-CRP水平.实验室检查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 治疗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个月后hs-CRP较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炎症因子hs-CRP,这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东莞市虎门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经过临床检测,所有患者均测定IMT,其中IMT增高组42例,IMT正常组48例,另外按照相关条件选取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的Hcy、hs-CRP及IMT进行检测,分析Hcy、hs-CRP分别与IM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值越高,IMT越厚,两者呈显著正相关;hs-CRP值越高,IMT也越厚,两者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呈正相关,其可以作为全身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为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玲  朱汉威  李妙英 《临床荟萃》2007,22(8):547-55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肾功能、透析方式、营养状况及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新华医院住院患者280例,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白蛋白(alb)、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体质量(kg)和患者入院当天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GFR≥90 ml/min)34例、肾功能不全组(GFR 30~89 ml/min)59例和肾功能衰竭组(GFR≤30 ml/min)187例;同时根据透析方式将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非透析组78例,血透组88例和腹透组21例;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hs-CRP与肾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1),与Lp(a)呈正相关(r=0.35,P<0.01)。腹透组的hs-CRP水平显著升高。在肾功能衰竭组中,hs-CRP与PA、alb呈负相关(分别为r=-0.34,P<0.01;r=-0.37,P<0.01),而对TG、HDL-C、LDL-C、ApoA和ApoB的影响不明显。结论CRF患者中存在hs-CRP水平升高的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与CRF患者的腹膜透析方式、营养不良和高Lp(a)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心血管病变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T2DM患者按病情分为心血管病变组及单纯T2DM组各50例,分别检测血清抵抗素及hs-CRP水平,并以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T2DM并发心血管病变患者血清抵抗素和hs-CRP水平分别为(16.99±7.13)μg/L和(4.97±2.88)mg/L,单纯T2DM组为(12.98±6.15)μg/L和(3.61±1.49)m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32±4.46)μg/L及(1.34±0.95)mg/L(P<0.01),且抵抗素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抵抗素及hs-CRP水平与T2DM患者并发心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对其动态检测可作为预测T2DM并发心血管病变危险性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与营养状况及心室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MHD患者 72例 ,所有患者均稳定透析 3个月以上 ,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透析前空腹hs -CRP ,同时测定所有患者透析前血红蛋白 (Hb)、血清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甘油三酯 (TG)及总胆固醇 (T -Ch) ,透析后采血测定血浆尿素和下次透析前尿素 ,计算尿素清除指数 (Kt/V)、蛋白分解率 (nPCR)及体重指数 (BMI) ,并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左心房前后径 (LAD)、左心室前后径 (LV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根据hs-CRP水平分为升高组 (hs -CRP≥ 3mg/L)及正常组 (hs-CRP <3mg/L) ,分别观察hs-CRP与血清营养指标及心室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 升高组Hb、Alb、PA、TF均低于正常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升高组心室结构指标LAD、LVD、IVST、LVPWT ,均大于正常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血hs-CRP水平与Hb、Alb、PA、TF呈显著负相关 ,与LAD、LVD、LVPWT呈正相关。结论 超敏C -反应蛋白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可以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 ,并可以用来评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6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生化指标,并与613例健康者比较,分析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1.91±1.85)g/L和(0.70±0.67)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血压级别的增加而增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排除高血压的其他危险因素影响后,C反应蛋白仍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P<0.01)。结论C反应蛋白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炎症反应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5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组(对照组)7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观察组)75例.分析L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