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10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对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的113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5例(3例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4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 例次,股-腘动脉旁路40例次,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腘-胫后动脉旁路4例次.结果 10例切口皮缘坏死致愈合延迟,5例术后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其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踝肱指数由术前0.30±0.09增至0.77±0.09(t=3.787,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短段、局限病变以介入方法治疗为首选,长段闭塞或多节段闭塞的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应正确选择流入道、流出道及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远期通畅率.方法 选择2000~2010年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2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21条肢体行人工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ePTFE)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其中膝上32条肢体,膝下17条肢体.结果 大隐静脉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85.7%(24/28)、67.9%(19/28);人工血管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76.2%(16/21)、57.1%(12/21).结论 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自体大隐静脉在性能和远期通畅率上远胜于人造血管.该术式应首选自体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  相似文献   

3.
人工血管旁路架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人工血管旁路架桥手术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 ,对采用人工血管动脉旁路架桥治疗的下肢严重动脉缺血 32例进行分析。方法  1996年 1月 - 2 0 0 1年 6月间全组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5 8 6± 15 1岁。动脉闭塞分别位于肾下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或股 -动脉 ,行人工血管旁路架桥术。结果 经术后平均 2年 7个月的随防 ,截肢率为 12 5 % ,阻塞率为 18 7% ,通畅率为 81 2 %。结论 下肢动脉闭塞时 ,采用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架桥术是重建患肢血液循环通道的有效方法 ,动脉造影是选择正确重要手术方式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2006年1月~2007年7月共收治下肢动脉硬化病人35例,其中10例病人采用不同形式的动脉重建旁路手术,其中行腹主动脉一双股动脉人造血管搭桥旁路术1例,髂总动脉一股动脉人造血管搭桥旁路术1例,股腘动脉搭桥旁路术6例,股动脉一胫后动脉自体搭桥术1例,腘静脉动脉化1例.术后1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VCT彩超的随访,证明人造血管近期通畅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986~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男31例,女8例,有27例行手术治疗.结果多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79.4%),71%男患有阳萎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ZTA和MRA检查能够确诊.主动脉造影或DSA检查对疾病状况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帮助.手术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状态以及受累血管的条件.本组中13例患者行腹主-髂总动脉Y型人工血管移植术、6例行腹主-双侧股动脉旁路术、解剖外旁路5例、2例仅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另有1例行腹主动脉人工血管间置术加肾动脉成形术.腹主-髂总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效果最好,1年通畅率100%,5年通畅率仍为75%.腋-股架桥术5年通畅率仅为37.5%.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及全面的综合治疗是提高Leriche综合征血管移植术后远期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9,(6):759-76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以及其对该病的治疗指导意义。方法: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进行DSA及下肢CTA的检查,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其超声二维图像及CDFI血流动力学的表现,探讨超声诊断价值及对手术或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指导意义。结果:78例患者中单纯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未造成狭窄)或合并内中膜增厚24例,具有单侧动脉有狭窄病变11例,双侧动脉狭窄或多处动脉狭窄31例,其中12例患者有一段或多段动脉发生闭塞或重度狭窄;23例行DSA检查,18例行CTA检查,14例行动脉内膜剥脱术,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股浅动脉和股动脉狭窄或闭塞者6例,其中5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或原位旁路转流术,另1例行PTFE人工血管股腘旁路转流术,另2例腘动脉以下闭塞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或原位旁路转流术)。14例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3例发生再狭窄;8例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的患者中,2例发生再狭窄。78例均予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23例DSA检查的患者中,4例胫前动脉重度狭窄者超声诊断为闭塞,2例胫后动脉重度狭窄者超声诊断为闭塞,1例胫后动脉闭塞者超声诊断为重度狭窄;18例CTA的患者中,与超声诊断均相符,其中1例诊断为胫后动脉重度狭窄者,DSA诊断为闭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靠方法,其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治疗后评价与随访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 lerosis ob literans,ASO)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 19例。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19例,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12例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4例,左股→右股动脉人工血管耻骨上旁路移植3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73±0.17),较术前(0.23±0.12)明显提高(P<0.01)。平均随访18个月,与术前相比症状明显好转,行走距离加大(>1 000 m),2例残余间歇性跛行。结论:下肢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 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主动脉、双股动脉 ,股总动脉、动脉 ,对侧股总动脉、同侧股深动脉及股动脉、股动脉耻骨上交叉旁路移植术。结果 :2例并发其他疾病于围手术期死亡 ,术后疗效评估为优 19例 ,良 8例 ,中 5例 ,差 3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2年通畅率 77% ,5年通畅率 6 3%。结果表明 ,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术式选择应以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显著为原则 ;对流出道内径 >3.5mm ,特别是年龄大、全身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应首选人工血管移植 ;临床Ⅳ期患者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高危单侧主髂动脉闭塞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6年10月应用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高危重症单侧主髂动脉闭塞症9例。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0.25±0.15。结果:9例均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术,一期行患侧股-腘动脉转流术2例,腘动脉切开取栓术4例,股总动脉和股深动脉开口内膜剥脱术5例,均获得成功,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1周踝肱指数为0.67±0.1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平均随访12个月(4~30个月),1例术后17个月出现静息痛,2例残余有轻度间歇性跛行。结论: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治疗高危重症单侧主髂动脉闭塞症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R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RA与DSA比较,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R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左肾静脉下控制腹主动脉后,切开腹主动脉逆行血栓内膜切除、腹主动脉-双股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在左肾静脉下控制腹主动脉,远侧纵行切开腹主动脉,清除管腔内血栓内膜,在阻断钳控制下,以大弯钳或刮匙或Fogarty导管等器械逆行做腹主动脉近侧端血栓内膜切除,腹主-股总动脉Y型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4例手术患者安全地渡过了围手术期,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效果良好,其中1例行腹主动脉、股动脉、胭动脉序贯旁路的患者在术后8个月出现股胭动脉旁路处的人造血管血栓,行截肢术。结论手术是近肾腹主动脉闭塞的唯一合理选择,左肾静脉下控制腹主动脉后的腹主动脉逆行血栓内膜切除、腹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造血管转流术是符合生理的术式,患者未出现脏器栓塞,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髂和股动脉闭塞症的最佳术式。方法 对 1 986年以来笔者经治的 4 1例 ( 45肢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主—股旁路术 5例 ,髂—股旁路术 3例 ,股—动脉旁路术 6例 ,解剖外股—股或髂—股转流术 1 6例 ,腋—股动脉转流术 5例 (其中腋—双股转流术 1例 )、腹主—股深旁路术 1例和血栓内膜切除术 5例。结果 术后血运改善效果良好 ,且 Doppler和 A/B指数有不同程度改善者 38例 ( 92 .7% )。截肢 3例( 7.3% ) ,其中死亡 1例 ( 2 .4 % )。随访 33例 ( 80 .5 % ) ,5年通畅率为 70 .7%。结论 各种类型的旁路术疗效优于取栓或病变切除后旁路术 ,是治疗主髂和股动脉闭塞症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3.
对8例(9个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了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一段EPTFE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置于股总或股浅动脉与股浅静脉之间或置于腘动脉与腘静脉之间形成动静脉瘘,2个月后,将瘘口近端静脉留置线抽紧打结,从而使动脉血通过静脉单向灌注下肢远端的缺血组织。经过2~14个月,平均8.5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均获满意疗效。本手术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症的有效方法,EPTFE人造血管是一可靠、有效的血管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的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2001年至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 三医院移植中心2 000余例肾移植患者中6例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 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患者中5例因反复髂外动脉出血切除移植肾,其中2例患者行自体大隐静脉逆转替代髂外 动脉术,2例患者行双侧股动脉血管搭桥术,1例直接行髂外动脉修补术;另1例患者因髂外动脉真菌包块切除了移植 肾及所累及处的髂外动脉,动脉缺损处用尸体髂动脉行原位搭桥术。6例患者中除1例髂外动脉修补术后死亡外,其余5 例患者均存活。结论:血管替代法及动脉搭桥法是抢救肾移植术后髂外动脉血管并发症患者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2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27例均施行了动脉造影后行动脉切开动脉内膜切除术或Forgatyl球囊取栓术,其中腹主动脉-股动脉旁路转流术2例,股动脉-股动脉解剖外途径转流术3例,腋动脉-股动脉解剖外途径转流术2例,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余行Forgatyl球囊取栓术。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或消失,患肢温度和远端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术后经血管超声多普勒复查,搭桥血管血流通畅。结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王永宝 《中外医疗》2011,30(1):33-34
目的总结解剖外旁路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1例因注射毒品引起的股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并接受解剖外旁路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破口部位、瘤体大小、手术方式以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2例行倒置自体大隐静脉解剖外旁路手术,9例行ePTFE人造血管解剖外旁路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6±5.8)个月,最长15个月。接受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的病人未出现移植物感染,1年内肢体存活率100%,1年内移植物通畅率86.4%(19/22),3例因复吸导致移植物阻塞(14.6%)。接受人造血管旁路的病人中,5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移植物感染(55.6%)而切除移植物(其中2例随后出现肢体严重缺血而行截肢术),1年内肢体存活率77.8%,3例术后3个月内移植物阻塞,1例术后1年移植物仍然通畅(通畅率11.1%)。结论倒置自体大隐静脉解剖外旁路手术是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V在盆腔深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高度怀疑盆腔及下肢静脉疾病的5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2D-TOF MRV(Two-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MR venography)检查,技术参数:TE=5.9,TR=40,翻转角40°,检查范围包括下腔静脉下段至腘静脉水平,图像质量经评定分级。其中20例病例同时行B超检查做对比,5例病例与DSA对比。结果:盆腔及下肢的MRV图像质量清晰,其中96%能作出准确诊断。结论:MRV在盆腔及下肢静脉显示中具有范围大、对比度高、图像准确且直观的优点,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血管处理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毅  赵国刚  孟敏  陈辉  武国  陈开 《四川医学》2010,31(4):443-445
目的探讨对于注射吸毒导致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血管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8年2月收治的17例注射吸毒导致的假性动脉瘤患者进行总结。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血管处理的方法有:8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4例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1例动脉修补,4例股动脉结扎。结果17例中有1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动脉吻合口瘘,再次手术修复吻合口成功。术后随访15例:人工血管阻塞2例,其中有1例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动脉结扎的病例有1例手术后2月出现下肢坏死而截肢。至少6例在术后出现毒品复吸。结论注射吸毒所致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处理须依据多种因素综合判断而定,总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血管移植加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伴血管损伤的下肢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移植加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伴血管损伤的下肢骨折。方法:自2000年8月-2008年1月,收治下肢骨折伴有动脉损伤的患者42例,股动脉损伤4例,月国动脉损伤32例,胫前、后动脉同时损伤6例。血管行大隐静脉移植修复38例,人造血管移植修复4例。骨折均行外固定架固定。结果:2例患者截肢,40例患者保肢成功并获18个月-6年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2个月。病人均能平地行走,膝关节功能按HSS功能评定标准:优5例,良24例,中11例,差2例。踝关节功能评定:小腿部肌肉能主动收缩踝关节活动自如1例,小腿部肌肉能部分主动收缩踝关节部分活动12例,小腿部肌肉无主动收缩踝关节不能自主活动5例。结论:合并血管损伤的下肢骨折在手术过程中为避免再次加重患肢的损伤,以及缩短血管再通所用时间,行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简单、快速、有效,再行血管移植修复损伤动脉以恢复血供,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