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1例der(2)t(2:15)核型异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FL)的临床和实验特征。方法对1例初发的老年APL患者进行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传统细胞遗传学分析,并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明确染色体异常。结果该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2)t(2;15)(q37;q22),der(15)t(15;17)(q22;q10)[9]/47,xy,+y【1】,FISH检测同一细胞中出现一个PML—RARα融合信号。免疫表型高表达CD13、CD33、MPO。结论der(2)t(2;15)是APL中罕见的核型异常,FISH是确认染色体异常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在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52%)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RAEB和RAEB-T的模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20、10/14,明显高于RA和RAS(分别为15/37、2/5,P<0.05)。按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8、-7/7q-、5q-、-Y、20q-、+9、+21、dup(1q)、i(17q)和+19。核型异常者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生存期也明显缩短(P<0.05)。复杂异常核型者预后最差。结论:MDS的骨髓染色体分析对研究其病因、明确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74例初发急性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包括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M)结合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检查方法检测患者骨髓标本。结果 细胞形态学特征:25例M2b为异常中幼粒细胞增生,28例M3为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121例CML为粒系细胞增生。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表明:M2b、M3、CML分别与各自特异性染色体及融合基因t(8;21)(q22;q22)/AML1-ETO、t(15;17)(q22;q21)/PML-RARd、t(9;22)(q34;q11)/BCR—ABL密切相关。结论 ①M2b、M3、CML这3种白血病患者在细胞形态学上都有各自一定的特征。②3种白血病分别与特定的染色体及融合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特定的染色体和融合基因作为白血病的标记物,对白血病的诊断、预后估计、监测治疗和微小残留白血病等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染色体核型在病程中的变化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24h、48h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31例Ph+C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追踪分析。结果有10例发生了新的额外染色体异常改变,占32.2%。额外染色体异常有+12,+15,+21,18q+,i(17q),r(2),r(17)等,以及两条染色体间的易位,这些出现二次染色体畸变病例多在检出新的额外染色体异常后半年左右因化疗不敏感或急变死亡。结论Ph+CML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额外染色体畸变,提示临床疗效差,预后不良。通过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追踪分析有助于对CML临床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取同期诊断的30例t(8;21)阴性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其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特征。结果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占同期连续19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3.7%。骨髓细胞形态学均显示为AML-M2,分类中原始细胞均显著增多(均P〈0.01);免疫表型均为髓细胞系伴B淋巴细胞系表达;CD34为高表达阳性;均有t(8;21)(q22;q22)染色体改变,且常伴有染色体复杂易位或缺失等改变;融合基因AMLl/ETO检测均为阳性;7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71.4%,对兼顾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IJL)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结论BA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其预后不良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CD34高表达阳性有关,对于BAL采用兼顾AML和ALL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283例MDS患者中,77例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7.21%。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畸变依次为:+8,-20/20q-,-Y,易位型,-7/7q-,+9,-5/5q-。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RAEB-t)较难治性贫血(RA)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随访78例中有17例转化为白血病,转化率为21.79%。核型异常者及IPSS评分高危组向白血病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及IPSS低危组(P〈0.05)。结论: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正确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常见的两个染色体易位t(11;18)(q21;q21)/API2-MALT1和t(14;18)(q34;q21)/IGH—MALT1在皮肤MALT淋巴瘤中的发生率。方法:采用MALT1及IGH双色分离探针,对19例皮肤MALT淋巴瘤标本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19例皮肤MALT淋巴瘤中均未检测到涉及MALT1基因的染色体易位,但发现2例(2/19,11%)存在MALT1基因的3个拷贝现象。结论:涉及MALT1基因的染色体易位,即t(11;18)(q21;q21)/API2-MALT1和t(14;18)(q34;q21)/IGH—MALT1在皮肤MALT淋巴瘤罕见或不见。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Shen Y  Xue Y  Li J  Pan J  Chen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50-1451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常克隆的细胞起源。方法:应用识别髓系细胞的CD33单克隆抗体、B细胞的CD19单克隆抗和T细胞的CD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分别分选10例有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其中8三体5例,8三体合并9三体1例,8三体合并7p-1例,20q-2例,t(1:7)1例)骨髓中的CD2^ 、CD19^ 和CD33^ 细胞,随后分别采用1、7、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20q12序列特异性探针对上述细胞进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每类细胞均计数200-300个。结果:8三体、r(1:7)易位和20q-染色体异常均累及CD33^ 细胞,而CD2^ 细胞均未被累及;1例20q^-还累及CD19^ 细胞。结论:MDS的染色体畸变主要累及髓系,但在少数MDS可累及B淋巴细胞,提示异常克隆起源于多能干细胞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8例 MDS 患者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 G 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8例患者中有47例(53.4%)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8为最常见的核型异常,占16.0%(14/88),―5/5q ―属于少见核型,仅占4.5%(4/88)。MDS 各亚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分别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50.0%(26/52),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73.1%(1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亚型总例数及核型异常例数均较少。36例核型正常者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44例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单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复杂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IPSS 染色体预后好、中、差3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0、31、10个月(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与 MDS 分型关系密切,对 MDS 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Yu Y  Liu XP  Liu SH  Yu MH  Zhang Y  Xiao Z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93-2697
目的研究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584例有可分析细胞遗传学资料的MDS患者,对其中有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按WHO标准重新进行诊断分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DS患者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为7.4%,常见染色体结构异常有i(17)(q10)、t(1;3)(p36;q21)、der(1;7)(q10;p10)和der(22),另13例患者的染色体结构异常迄今尚无文献报道。i(17)(q10)患者表现中、重度贫血,骨髓易见粒系核左移,少颗粒,假Pelger—Hiiet异常及淋巴样小巨核,多为单纯核型异常,预后差。t(1;3)(p36;q21)患者表现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可见粒系成熟障碍,单核细胞比例高,巨核系病态增生,以MEL1基因表达为主或仅表达MEL1。der(1;7)(q10;p10)患者多以感染起病,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骨髓三系病态造血,中位生存期短。der(22)患者表现贫血,血小板不低,骨髓可见粒系少颗粒,假Pelger-Hiiet异常及单元核、双元核巨核细胞,伴累及22q11的易位。结论伴i(17)(q10)、t(1;3)(p36;q21)和der(1;7)(q10;p10)的MDS可能为独立的临床病理遗传学病种,而der(22)尚有待更多的病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061474 性染色体异常核型37例细胞遗传学分析;061475 17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遗传学分析;061476 排卵后老化对卵母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平衡性早分离的影响;061477 产前诊断48,XY,+21,+22和48,XY,+7,+8各1例;061479 46,XY,t(1;17)(q23;q25)伴流产畸胎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血液学与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37例MDS进行核型分析。按FAB分型:难治性贫血18例(占48.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3例(占25.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6例(占16.2%)。结果37例MDS中16例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占43.0%),数目异常4例,结构异常5例,数目及结构异常7例;1例出现核型演变。结论细胞遗传学在MDS的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特征性der(1;7)(q10;p10)染色体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骨髓细胞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利用G显带的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MDS相关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多数为中老年男性(3/4),血小板计数低(中位数33×109/L),病态造血细胞发育异常1~2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例单纯der(1;7)(q10;p10)异常,1例附加+8,1例复杂异常核型附加del(3q)和+8;FISH均有D7S486基因位点缺失,2例CEP8基因位点多个拷贝;随访3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单纯der(1;7)(q10;p10)异常患者生存期27个月,1例附加+8患者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总生存期达到9年余,1例复杂核型患者生存期14个月。结论:伴der(1;7)(q10;p10)染色体异常的MDS患者具有某些独特的临床特点,如中老年男性居多、血小板计数低、三系病态造血少。伴单纯der(1;7)(q10;p10)患者预后中等,附加+8预后不受影响,复杂异常核型预...  相似文献   

14.
4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ALL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直接法对42例ALL患者的骨髓/外周血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2例ALL患者中,正常核型10例(23.8%),异常核型32例(76.2%),其中结构异常19例(59.4%),数目异常者9例(28.1%),另有4例(12.5%)数目并结构异常者;儿童ALL染色体数目〉50条的超二倍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成人ALL(P〈0.05),且疗效较好;而儿童ALL伴有t(9;22)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成人ALL(P〈0.05),与成人ALL伴有t(9;22)疗效无差异(P〉0.05);伴有t(9;22)的异常核型与正常核型ALL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ALL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频率较高,重现性核型异常为t(9;22);染色体核型的改变与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伴有t(9;22)的ALL患者,治疗反应差,而正常核型及其它异常核型的ALL患者治疗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17例长期生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978—1989年和1990—2003年分别收治的99例、118例初发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生存分析。结果217例APL患者中72例患者达到5年以上长期生存。1978—1989年与1990—2003年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和56.0%,完全缓解(CR)及CR后长期生存率分别为56.6%和89.0%、7.1%和64.8%。年龄、白细胞、血小板、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诱导方案、达CR1时间、CR后治疗时间是影响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性别、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对长期生存无影响。结论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70%、达CR1时间〉30d、CD34阳性表型、非典型染色体核型者是不利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30.0×10^9/L、使用ATRA+CH诱导方案、CR后治疗时间≥3年则有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染色体核型改变。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135例,急性白血病(AL)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为11例,41例及1例,有核型异常者各为5例、25例及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26例,除4例经干扰素治疗核型转正常外,余22例均有ph′染色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5例,仅有1例核型异常;多发性骨髓瘤(MM)13例,3例有核型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9例,仅1例核型为46XY,20q^-;再生障碍性贫血(AA)6例,骨髓增殖性疾病(MPD)9例,淋巴瘤(NHL)12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2例,核型均正常,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分型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5岁,突发高热4d伴头昏乏力、食欲减退,于2006年3月1日入院。查体:神清,精神较差,体温40.2℃,心肺正常,肝脾轻度肿大,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血常规:血红蛋白(Hb)98g/L,白细胞(WBC)1.3×10^9/L,血小板(PLT):67×10^9/L。骨髓象:全片单核一巨嗜细胞占15.5%,以成熟巨嗜细咆多见,该类细胞胞体大,  相似文献   

18.
例1,男,21岁。于2005年5月因头晕乏力,伴皮肤粘膜出血1周入院。入院时血常规:WBC16.5×10^9/L,Hb 82g/L,PLT 27×10^9/L。骨髓检查:增生极度活跃,诊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6)。流式免疫分型AML—M6,染色体检查正常核型。给予DA,HA诱导化疗未缓解,MAE后部分缓解,再次MAE后于2005年7月完全缓解。例2,女,22岁。于2006年4月因面色苍白乏力15d入院。入院时血常规WBC7.1×10^9/L,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7岁。因月经增多伴皮肤出血点4个月余于1999年3月入院。既往健康。体格检查: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粟粒状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查体无异常,肝脾脏无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0×10^9/L,血红蛋白61g/L,血小板36×10^9/L,网织红细胞(Ret)0.016。肝肾功能正常。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本地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培养的骨髓细胞,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制备、分析。结果在全部29例慢粒患者中共检出27例Ph染色体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3.1%,其中具有典型t(9;22)(q34;q11)易位即简单型25例,2例涉及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型分别为伴6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和6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各1例,简单型和复杂型所占比例分别为92.6%(25/27)和7.4%(2/27)。结论本地区Ph染色体阳性慢粒患者染色体核型仍以简单型为主,但复杂型与以往其他地区报道的核型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