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2004,34(3):141-144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有50多年,其最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及血流动力学,但目前为止还没彳丁任何一种起搏器或某一种起搏模式能优于窦房结所带动的实性心律,实现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治疗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的心脏有自身的起搏系统,它用微弱的电流控制心率和心律,人工心脏起搏器会监测到自身的心率和节律,当自身的心电脉冲发放缓慢甚至不发作时,起搏器可自动发放脉冲刺激心脏.起搏器模拟自身心电脉冲的电量是极微弱的,但足以使心脏起搏.因此,起搏器能帮助恢复正常的心率和心律,使不适症状得到改善,从而得以回到以前充满活力的生活.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理想的起搏方式不仅反应、矫正病人心率和心律的紊乱而且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产生有益影响或至少无不良反应.符合这些特点的起搏器被称之为生理性起搏的起搏器,其特点是房室顺序同步,心率正常的跳动顺序和同步性及起搏的变时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工人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5.
生理性起搏器临床应用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生理性起搏与心室按需型起搏术前、术后均作无创心功能检查,并随访1~5年,观察心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栓塞发生率。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随访患者(P<0.005)。结论: 生理性起搏较心室按需型起搏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显著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在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历程中 ,生理性心脏起搏克服了非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固有弊端 ,使起搏后的心脏功能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功能。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是目前人工心脏起搏的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心室各部位起搏对急刻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便于术中选择最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方法 对52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在术中比较不同起搏部位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预射血时间(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同时抗进行测试比较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部位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电极.结果 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其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均比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低,而预射血时间(PEP)长、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PEP/LVET比值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时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阈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鹏  吴尚勤 《医学综述》2009,15(22):3464-3467
心房颤动是永久起搏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起搏器不同工作模式可对房颤发生产生影响。心脏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使双房间、双室间及房室间激动不同步,带来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导致心房机械重构和电重构,这是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寻找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减少起搏治疗后房颤的发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减少非必要的VVI,房间隔、Bachmann束或冠状窦口附近起搏,多部位心房起搏和具有特殊抗房颤程序的起搏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颤发生,是优化起搏模式预防房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逢春 《四川医学》2005,26(9):977-978
目的 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方法学及应用。方法 对12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人经静脉进行床旁及X线下临时心脏起搏,观察手术操作的方法学、起搏成功率、临时起搏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结果 临时心脏起搏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床旁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适用于病情重、不宜搬动患者,且临时心脏起搏对围手术期的心动过缓患者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人的心脏有自身的起搏系统 ,它用微弱的电流控制心率和心律 ,人工心脏起搏器会监测到自身的心率和节律 ,当自身的心电脉冲发放缓慢甚至不发作时 ,起搏器可自动发放脉冲刺激心脏。起搏器模拟自身心电脉冲的电量是极微弱的 ,但足以使心脏起搏。因此 ,起搏器能帮助恢复正常的心率和心律 ,使不适症状得到改善 ,从而得以回到以前充满活力的生活。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理想的起搏方式不仅反应、矫正病人心率和心律的紊乱而且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产生有益影响或至少无不良反应。符合这些特点的起搏器被称之为生理性…  相似文献   

11.
郝静  毛家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75-1277
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各种起搏方式、起搏部位、不同间期的算式等方法,获得各心腔之间最理想的电生理稳定性、同步性,最佳的心输出量,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这也使起搏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纠正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的领域。目前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重点已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心室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DD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年中2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均安装DDD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结果 2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测得心室起搏阈值(0.45±0.19)V,阻抗(714±168)ohm,R波振幅(13.5±4.0)mV,右心房起搏阈值为(0.71±0.25)V,阻抗(687±192)ohm,P波振幅(4.5±1.7)mV。A-V间期程控在120~200 ms之间,下限频率程控为60~70 bpm,上限频率程控于100~130 bpm之间。随访3~46个月,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无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结论 生理性起搏(包括DDD起搏)可获得接近于正常的的血液动力学效应,改善心功能。对有适应症的起搏器患者应首先推荐使用生理性起搏器,如DDD型。  相似文献   

13.
紧急床旁漂浮导管心脏起搏4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学及可行性。方法:对4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经静脉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观察手术操作的方法、起搏成功率、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结果:起搏器操作时间(5—15)分钟,放置时间平均62小时(0.5小时-14天),起搏成功92.9%,死亡11.9%,心肺复苏病人12例,成功8例,另5例因心脏起搏不能成功或维持而失败。结论:床旁漂浮导管心脏临时起搏可以快速恢复心跳,改善血流动力学,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起搏器已经成为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每年约有几万名患者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以往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它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使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从而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心脏扩大,增加房颤、心衰的风险,增加病死率[1].我们尝试希氏束旁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2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001-2010年胸科医院心脏植入装置的类型、植入病因、植入部位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与国外差异的原因。方法:分析10年来安置心脏植入装置患者的病因、年龄、心脏疾病类型对起搏装置选择的变化趋势,心室电极类型和心室电极位置情况。结果:(1)10年来在胸科医院共安置心脏植入装置2 826例,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仍为起搏器安置的主要原因,双腔起搏器为主要类型;(2)起搏类型及电极位置的选择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理念;(3)特殊疾病的起搏适应征扩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所占比例增加,但预防性ICD置入较少;(4)间隔起搏及螺旋电极数量明显升高。结论:随着对生理性起搏概念的再认识,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及起搏方式越来越符合生理性起搏模式,但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性装置植入仍较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经济条件及医生的认识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吴金星  雷寒 《重庆医学》2003,32(11):1565-1567
起搏器的治疗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心电生理学、神经体液调节等多方面 ,它参与心脏的生理调节 ,帮助心脏重建受损的生理调节系统。它的治疗作用仍存在着未知有益或有害的作用。以心室起搏为基础的传统起搏器综合征为大家所熟悉 ,而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起搏器综合征逐渐被人们认识 ,其机制复杂 ,神经体液因子的激活受到重视。不适当的起搏方式会激活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 ,血管活性物质失衡 ,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出现临床症状 ,甚至恶化心功能。因此 ,研究起搏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起搏方式 ,达到起…  相似文献   

17.
章少波  蔡建生  彭志坚 《吉林医学》2011,(18):3626-3627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36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其中心室按需起搏(VVI)26例、房室顺序起搏(DDD)10例,检测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再应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心室累积起搏比例,分为<40%和≥40%组。结果:心室按需和房室顺序起搏植入术后术后各指标变化如下:①两种起搏模式比较:起搏器植术入后EDV、ESV呈增高趋势,SV及EF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心室累积起搏比例比较:≥40%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40%组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多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尽可能优化起搏参数和部位,提倡生理性起搏,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 1 95 8年首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用于临床以来 ,改变了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阿 -斯综合征发作病人的治疗现状。首例植入起搏器的病人至今仍存活。在此后的 40年里 ,数以百万计的病人 ,从起搏治疗中显著获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使各种复杂的起搏系统得以产生 ,能更好地产生接近正常的生理性心脏激动顺序 ,并使多种类型起搏器得到更好的应用。起初 ,起搏器仅应用于房室阻滞 ,但不久即扩展到与窦房结疾病相关的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的治疗。近年来 ,对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促使人们对起搏治疗在诸如心脏神经源性晕厥、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阵…  相似文献   

19.
陈世蓉  陈勇  赵超美 《西部医学》2006,18(4):401-401,403
目的探讨安置非生理起搏器(VVI)与生理性起搏器(DDD、DDDR)术后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置入起搏器患者,其中VVI48例,为非生理性起搏组;DDD27例、DDDR5例为生理性起搏组,每例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内做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的变化。结果术后非生理性起搏组与生理性起搏组较术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LVEF、CO降低,而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在术后左心功能影响方面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起搏次数增加,左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多部位心脏起搏 ( Multisite Cardiac 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 ,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 ,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 ,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效果。可用于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 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HCM)、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心脏疾病[1 ] 。虽然到目前为止其临床实践不长 ,但有限的临床资料已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国内起步较晚 ,临床应用不到 3年 ,现将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5岁。因发作性心慌、胸闷 3年 ,加重2月入院。 ECG示心房纤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