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特征.方法:用常规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方法对正常有毛BALB/c小鼠及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12日龄左右发生脱毛现象,2周左右时除触须外全部脱净,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1月龄时无毛小鼠透过皮肤可见内脏,老龄时头部、腹部和体侧形成明显的皱纹和褶痕,似犀牛状,指甲过度生长.组织学发现BALB/c无毛小鼠毛囊瓦解,形成椭圆囊,真皮内形成大小不等的包囊,并且随年龄增长而扩张;无毛小鼠皮肤电镜扫描可见表面有许多鳞片状、泡沬状、角化物质沿皮肤沟排列;切面可见角质化的皮肤包囊和真皮包囊,真皮内弹性纤维排列凌乱.结论:BALB/c 无毛同类系小鼠皮肤结构特点较有毛小鼠更接近于人,可作为新品系应用于皮肤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C_(57)BL/6无毛小鼠皮肤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57BL/6无毛小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动物表皮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内为一些角化物质,有的变为空囊腔。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并有树突状突起。结论:C57BL/6无毛小鼠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可用于黑色素沉着疾病及黑色素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患者外耳道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尸检(63具)和活检(12人)外耳道瘙痒症患者的外耳道皮肤。结果:人体蠕形螨主要寄生在毛囊,皮脂腺内虫体少见,未见螨穿透毛囊侵入真皮层,组织学改变表现角化过度,毛囊口扩张,真皮乳头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浸润。细胞间轻度水肿等。结论:人体蠕形螨是外下道瘙痒症重要致病原,其影响因素主要与感染度和人体素质(反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新生大鼠皮肤较薄,透明层缺乏,皮脂腺发育良好。6月龄时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毛囊增粗,生长旺盛,毛囊深入皮下脂肪层。24月龄时,大鼠皮脂腺及汗腺萎缩,表皮变薄,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减少,弹力纤维变细。结论不同日龄SD大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开放创伤中皮擦伤最为表浅,普遍认为初步处理使用红汞干燥暴露既简单效果又好,且家庭备用,夏天最受欢迎,皮肤的自我修复极限只有1cm2范围,大面积的修复过程依赖湿环境。1皮肤结构与环境特点皮肤有表皮和真皮两层结构,主要由上皮细胞的增生修复,上皮细胞包绕在附属组织(汗腺、毛囊、皮脂腺)深入真皮层分布逐步递减,真皮中的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成为表皮再生的来源,真皮层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个有条件的过程。以渗液为主的皮肤创面在红汞干燥能力内,可以收敛受损上皮细胞的渗出,促成了上皮修复的完成,作用迅速明显。真皮创面毛细血管渗血为…  相似文献   

6.
人毛囊细胞来源双层皮肤替代物的构建和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索人毛囊细胞构建的双层皮肤替代物的组织学特征.方法 用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分别与外根鞘细胞构建复合壳多糖双层皮肤替代物,分析其体外和移植至大白鼠后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毛囊来源细胞构建的皮肤替代物中表皮细胞排列更紧密、角化突出,真皮内可见与表皮相连的上皮细胞柱及球形膨大细胞团形成.结论 毛囊细胞是构建皮肤替代物的良好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朱堂友  郝飞  伍津津  毕建军  杨涛 《重庆医学》2007,36(10):932-934
目的探索人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在双层皮肤替代物中诱导毛囊形成的可能性。方法用毛乳头细胞和与外根鞘细胞构建复方壳多糖双层皮肤替代物,观察其体外和大白鼠移植后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体外毛乳头细胞和外根鞘细胞构建的皮肤替代物表皮细胞排列更紧密、角化突出,真皮内可见与表皮相连的上皮细胞柱及球形膨大细胞团。但移植后未见肯定的毛囊样结构形成。结论目前的细胞培养技术尚不能在双层皮肤替代物中诱导毛囊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β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β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治疗Ⅲ度烧伤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断层的异体皮作为生物敷料与自体微粒皮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中异体皮的表皮层与真皮层的作用,以期为合理利用和加工异体皮提供参考。方法取复温后及移植后5~30d的异体皮标本,少数病例同时获取异体皮下面的组织,石蜡切片、HE、Mason、PAS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异体皮移植后5d其表皮层细胞出现泡状变性,逐渐与真皮层分离,形成水泡,然后剥脱。来源于创面的毛细血管长入异体真皮,并有炎症反应。手术后1~2w,存活的自体微粒皮的表皮细胞在异体皮下方开始扩展,伴有新生的小血管。最后,异体真皮形成痂皮脱落,其下面新生的表皮覆盖创面。结论异体皮覆盖烧伤创面后其表皮层很快出现泡状变性,形成水泡,溶解剥脱,因此在烧伤创面覆盖中不会起主要作用。起更大作用的是异体真皮,它不仅覆盖创面,而且当毛细血管长入异体真皮时可以为其下方的自体微粒皮的增殖和扩展提供营养环境。所以,在异体皮的制备过程中,不应该把断层后的真皮深层丢掉,而应该将其收集保存予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及观察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正常比较组织学。方法取SD大鼠和巴马小型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种动物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1.SD大鼠的毛囊成簇分布,平均3~9成群,而巴马小型猪的毛囊较稀少;2.SD大鼠表皮较薄,没有透明层,基底细胞缺乏异质性,真皮与表皮连接面平坦,没有皮钉;而在巴马小型猪皮肤表皮和真皮连接区,有上下交错的表皮皮钉和真皮乳头;3.SD大鼠的真皮结构相对松散,真皮血管系统不发达,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真皮网织层和乳头层交界的地方,水平分布着很多的浅表小静脉和小动脉丛,这种血管分布的方式与人类皮肤中的血管分布极为类似;4.SD大鼠的汗腺只局限于足垫的皮肤,汗腺上皮只有一种细胞类型,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导管短而弯曲,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而巴马小型猪皮肤的汗腺是顶泌汗腺,分布于真皮和脂肪相接的真皮深层,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盘曲成团。腺细胞呈立方形或扁平,胞核圆形或长梭形。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毛囊上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胚胎干细胞(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探讨其对皮肤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胎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类真皮,植入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生物膜为载体,把羊膜诱导后带有核标记的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覆盖在类真皮上,术后1~8周连续取材,HE染色,B1整合素、CK15、CK19、CK10和CEA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植入后3周,创面完全长合。较厚新生皮完全覆盖创面,基底层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细胞柱伸向真皮层,新生表皮中可见核标记的细胞呈B1整合素、CK15、CK19阳性,真皮中的管腔样结构呈核荧光和β1整合素、CEA免疫组化双标阳性,4~8周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呈CK19、CK10阳性,新生表皮下可见毛囊样、皮脂腺样结构。【结论】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与胶原海绵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以修复缺损皮肤,在其下真皮层有分化为毛囊样、皮脂腺样和汗腺样的结构,但是是否来源于ES细胞源性表皮干细胞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皮细胞培养与扩增技术使得表皮替代物的构建和应用成为可能,但其远期效果欠佳。真皮基质和成纤维细胞的引入可促进表皮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基底膜的形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提高移植成功率,改善修复质量,但与理想的皮肤替代物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主要在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修饰、表皮层与真皮层的有效整合、真皮的血管化,以及皮肤附件的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我单位发生脱毛突变的2月龄昆明种无毛小鼠及C57BL/6无毛小鼠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两种动物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根不规则.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内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有的变为空囊腔。昆明种无毛小鼠真皮包囊取代皮下脂肪,而C57BL/6无毛小鼠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并有树突状突起。  相似文献   

14.
用冷冻干燥胶原凝胶方法制备胶原海绵,经戊二醛交联处理,作为活性双层人工皮肤的支架;以幼儿包皮为细胞来源获得真皮成纤维细胞和皮肤角质细胞,体外扩增后作为种子细胞;在胶原海绵上接种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体外构建活性双层人工皮肤。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并且有人纤粘连蛋白类生物活性物质存在,活性双层人工皮肤表皮层有类似干天然皮肤表皮层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国人日光性角化病在皮肤镜下的特点,为临床皮肤镜鉴别色素性皮损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皮肤镜诊断及病理确认为日光性角化病的病人的皮肤镜图像。结果:在表现有非色素性皮损的17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中17例(100%)表现为“草莓样表面"模式,红斑背景下的伪网格状结构为74.5%,周边有白圈的白色毛囊为43.1%,靶形毛囊,草莓样的表面;红斑在非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病中常见(82.4%)。在色素性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中,表现为毛囊口周围点状或球状结构为52.6%,“环形颗粒状"结构为31.5%,表现有褐色或黑色伪网格结构为36.8%。结论:皮肤镜可在结合临床病史基础上提高诊断日光性角化病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毛囊细胞复合物移植诱导裸鼠毛发再生和毛囊重建情况.方法 采用裸鼠移植技术,将混合分离出来的毛囊细胞,包括毛囊毛乳头细胞、毛囊外根鞘细胞、毛囊真皮鞘细胞和毛囊真皮成纤维细胞等,移植到裸鼠皮下,观察毛囊形成情况.结果 在裸鼠的皮肤切片中可以看到较为完整的毛囊结构形成.结论 毛囊细胞混合物可以在体内诱导出毛囊样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复方颠倒散药膜对实验性兔耳痤疮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复方颠倒散药膜对实验性兔耳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采用涂抹油酸的方式建立兔耳实验性痤疮动物模型。实验组涂抹复方颠倒散药膜,2ml/次,1次/d,30min后洗去,连续2周;对照组涂抹维A酸乳膏,1ml/次,1次/d。对两组白兔的兔耳分别进行肉眼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肉眼见:兔耳皮肤变薄变软,局部毛囊角栓减少,部分角栓脱落后遗留点状凹陷的毛囊,有轻微脱屑,丘疹变平减少;组织学检查见:表皮增厚明显减轻,毛囊口轻度扩张,少量角化物质充填。对照组肉眼可见兔耳皮肤变薄变软,兔耳毛囊角栓较少,丘疹减轻或变平;组织学检查见:表皮轻微角化过度,真皮内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口及漏斗部少量角化物质充填。实验组用药前、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用药前、后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复方颠倒散药膜对实验性兔耳痤疮具有改善毛囊角化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瘙痒患者皮损区病理变化,研究骨膜蛋白(periostin)和胸腺基质淋巴蛋白(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在慢性瘙痒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42例皮肤瘙痒超过6周的患者的皮损组织和23例正常人的皮肤标本。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检测患者皮肤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皮肤组织中periostin和TSLP的表达。比较2组间表皮增厚程度以及periostin、TSL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皮损处表皮明显增厚 [(477.70±14.89)μm vs. (94.28±6.58)μm,t=40.800,P=0.000],角质层角化不全伴角化过度,同时真皮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IHC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瘙痒组periostin[(7.33±3.20) vs. (0.65±0.65),t=13.060,P=0.000] 和TSLP [(8.48±2.60) vs. (0.61±0.66),t=18.580,P=0.000] 的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eriostin在皮损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真皮层、毛囊外和皮脂腺外,而TSLP主要表达于表皮层、毛囊内部和皮脂腺内部。结论:Periostin/TSLP介导的Ⅱ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 cell 2,Th2)型免疫应答参与慢性瘙痒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重建毛囊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观察毛囊真皮鞘成分和上皮成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将分段毛囊上皮细胞分别与毛乳头细胞、真皮鞘细胞及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行器官型培养来重建表皮和毛囊。结果:在真皮成纤维细胞凝胶上培养的毛囊间表皮细胞、上段、下段和球部细胞重建出了表皮,而上段细胞形成的表皮最厚,球部细胞形成的表皮最薄;在毛囊真皮鞘细胞胶原凝胶上时上段和下段细胞重建出了毛囊结构。结论:首次成功地证明毛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的表达及分布,探索FGFR2在皮肤发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对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取材、固定,制成石蜡切片,S-P法检测FGFR2的表达.结果 胚胎发育期FGFR2在表皮细胞表达较弱,甚至呈阴性表达.表皮分层期时,表皮层开始增厚,并可见毛囊的初级原基;FGFR2在表皮层和毛囊初级原基内呈弱阳性表达.毛囊形成期时,毛囊的结构初步形成,体积细小,形态幼稚;FGFR2主要在毛母质细胞内表达,并且随着胎龄增加,表达范围逐渐扩大,表达量逐渐增多.毛囊发育成熟期后,毛囊的结构发育相对成熟,FGFR2则在表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皮脂腺的导管部均有表达,尤其在毛母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FGFR2在胎儿皮肤中的表达与分布与毛囊的发生、发育密切相关.FGFR2的表达上调可能促进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定向分化形成终末组织功能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