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针对嗜肺巴斯德杆菌分类变更及其在实验动物中感染率高的问题,建立该菌的快速基因分型方法,为其检测方法的修订及有效控制提供支撑。方法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AFLP),对实验动物中分离的314株嗜肺巴斯德杆菌及2株标准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AFLP方法将受试分离株共分为了11个基因簇、190个基因型,多态性条带主要有31~36条,辛普森多样性指数0. 992。基因簇AC7为北京地区的主要流行群。结论本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的嗜肺巴斯德杆菌基因型丰富,2株标准菌株所在的基因簇在多态性上有明显区别。某些不同来源动物存在交叉污染、污染源多,以及长期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来源的嗜肺巴氏杆菌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的传染性.方法取源于野鼠、实验大鼠和小鼠的嗜肺巴氏杆菌3株,对30只受试大鼠和小鼠进行交叉人工感染,并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取咽拭子分离培养,对感染前后菌株,应用RAPD-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基因型、蛋白和抗原成份比较,以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受试实验动物对3株嗜肺巴氏杆菌均易感,被接种的动物能稳定携带嗜肺巴氏杆菌直到试验结束,重新分离的嗜肺巴氏杆菌在生物学特性、蛋白成份、抗原性和基因型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同一株嗜肺巴氏杆菌能在实验大鼠和小鼠中相互传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的嗜肺巴斯德杆菌分离株进行表型分析,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通过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对306株嗜肺巴斯德杆菌可疑菌株进行鉴定。结合分离株在血琼脂平皿上的菌落特征和生化特性,组成53个特征数据谱,进行表型特征的聚类分析。结果 306株分离株中,BD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DNA测序鉴定出嗜肺巴斯德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164/306和227/306。227株嗜肺巴斯德杆菌真阳性的表型特征共有140种,Heyl型106种,Jawetz型23种。结论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嗜肺巴斯德杆菌主要为Heyl型感染,Jawetz型较少,表型特征多样,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4.
IVF-20培养液用于大鼠体外受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小鼠嗜肺巴氏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某实验动物设施的空气、排风口、门把手、小鼠咽、饮水、饲料、垫料、粪便采样,进行嗜肺巴氏杆菌检测。结果所采集的201份样品,经细菌分离培养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血清玻片凝集试验的进一步鉴定,从小鼠咽、饮水、饲料中检出了嗜肺巴氏杆菌。结论该设施饲养的小鼠携带嗜肺巴氏杆菌,饮水和饲料也有嗜肺巴氏杆菌污染,该污染可能与动物饲养密度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2013~2015年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大鼠的病原携带情况。方法 本文涉及的样品主要来源于监督检测的抽样样品和委托检测的送样样品,共收集到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项目及标准外的螺杆菌和小鼠诺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监督检测和委托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3年中监督检测的小鼠检出4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0.7%)、嗜肺巴斯德杆菌(0.3%)、肺炎克雷伯杆菌(0.7%)和鞭毛虫(1.7%),未检出病毒;大鼠检出1种病原即嗜肺巴斯德杆菌(1.1%),未检出病毒和寄生虫。委托检测的小鼠检出15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7%)、嗜肺巴斯德杆菌(5.2%)、支原体(1.9%)、金黄色葡萄球菌(0.7%)、肺炎克雷伯杆菌(0.8%)、螺杆菌(45.3%),小鼠肝炎病毒(8.5%)、小鼠脑脊髓炎病毒(7.0%)、小鼠诺如病毒(16.2%)、鼠痘病毒(0.3%)、小鼠细小病毒(0.5%)、仙台病毒(0.1%)、鞭毛虫(11.7%)、蠕虫(1.0%)、体外寄生虫(0.1%)。大鼠检出8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3.4%)、嗜肺巴斯德杆菌(8.6%)、支原体(0.9%)、金黄色葡萄球菌(2.9%)、泰泽病原体(4.8%)、大肠杆菌(1.0%)、大鼠细小病毒H-1株(3.0%)、大鼠冠状病毒(1.0%),未检出寄生虫。其中,实验小鼠7种病原,包括绿脓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螺杆菌、鞭毛虫、小鼠肝炎病毒、小鼠脑脊髓炎病毒和小鼠诺如病毒,大鼠2种病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泰泽病原体,检出范围广、检出率较高,而且存在区域分布特点,即设施污染后能在多次送检的动物中检出这些病原。结论 本研究获得广东省实验大小鼠病原流行情况和分布,这些数据的统计为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各动物实验设施的质量控制方案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一种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表现出强选择作用的选择性培养基,用于该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研制了嗜肺巴氏杆菌选择性培养基(PPSM培养基)及嗜肺巴斯德杆菌增菌液(PP肉汤)。嗜肺巴斯德杆菌在PPSM培养基上,37℃48h培养,形成1mm左右,凸起、湿润、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的特殊菌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的抑制率为100%,对变形杆菌的抑制率为76%,并能抑制其迁徙生长;通过PP肉汤增菌培养,PPSM培养基使SPF小鼠粪便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检出率从0增至67.2%;用小鼠咽拭子接种该培养基,其初代培养物几乎为纯培养物。结论 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使用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可以简化检测程序、防止漏检、在不处死动物的情况下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7.
对清洁级昆明小鼠常规监测中分离的一株可疑嗜肺巴氏杆菌进行了有关遗传学和生物表型特征的检定。该菌形态学及一般培养特性与嗜肺巴氏杆菌相似 ,与嗜肺巴氏杆菌参考血清发生凝集反应 ,生化试验不符合嗜肺巴氏杆菌典型特征 ,染色体DNA的G -Cmol%测定不能排除巴斯德氏菌属细菌的可能 ,进一步生化检定不符合国外报道的嗜肺巴氏杆菌Jawetz和Hey 1 .2个生物型 ,但与国外报道的Pasteurella .sp组细菌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巴斯德杆菌的CODEHOP PCR快速检测方法,为实验动物的呼吸道细菌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ODEHOP在线简并引物设计工具,比对Genbank中13株巴斯德杆菌的RNA聚合酶β亚基(rpo B)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建立CODEHOP PCR方法用21株参考菌株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并应用于实验动物中的巴斯德杆菌检测。结果简并引物Past F6/PastR5扩增标准菌株的目的片段为200 bp左右。能够区分受试的巴斯德杆菌和主要的实验动物呼吸道病原菌。敏感性为0.2 pg/μL~2 pg/μL。在受试的609只实验动物中呼吸道样品中检测出巴斯德杆菌阳性率为19.1%。样品阳性片段经测序验证,准确率为10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动物样品中巴斯德杆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嗜肺巴斯德杆菌(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人兽共患。主要危害啮齿类动物,特别是免疫缺陷或抑制的动物,可引起炎症和脓肿等症状。该菌是实验动物中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之一,多呈隐性感染,给动物实验带来了极大的干扰。本文针对嗜肺巴斯德杆菌的流行病学、检测和鉴定、分子分型和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检测实验动物病原菌的效果。方法使用德国Bruker Biotyper系统对40株标准菌株及384株实验动物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 Bruker Biotyper检测标准菌株和分离株的准确率分别为90. 0%和80. 0%。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志贺菌(Shigella spp.)、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嗜肺巴斯德杆菌Heyl生物型(Rodentibacter heylii)和支气管鲍特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的鉴定存在偏差。结论MALDI-TOF MS方法高效、准确率高,可用于实验动物病原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解决实验动物细菌检测用培养基标准化的问题,选择目前国内几个比较大的培养基生产厂家和一个国外知名培养基生产厂家的DHL、SS、营养琼脂3种培养基,利用已知标准菌株进行对比、优选,从而形成标准产品,最终确定适合于实验动物细菌检测用的培养基。方法 用标准沙门菌、嗜肺巴斯德杆菌、鼠棒状杆菌对培养基进行定性(生长实验)和定量(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筛选。结果 6个厂家的3种培养基除SS琼脂有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Merck公司的血琼脂上嗜肺巴斯德杆菌未能生长。结论 在实际检测应用中Merck公司的血琼脂不能选用。而Merck公司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的SS琼脂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在实际检测中有可能造成漏检,也不宜选用;而对其他产品均可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连续三代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结构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高盐沉淀法从鼠尾中提取布氏田鼠基因组DNA,将筛选出7对微卫星引物并用荧光标记( Fam),然后对布氏田鼠封闭群连续三代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仪检测PCR产物,整理原始数据并对布氏田鼠基因组DNA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由平均有效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分析得出该布氏田鼠种群传代过程中保持着较高而且稳定的杂合度。结论该实验结果说明本实验室布氏田鼠封闭群的遗传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一起罕见的清洁级昆明小鼠群中散发的嗜肺巴氏杆菌病进行了临床病理观察和病原学诊断,并对该动物群进行了带菌状况调查。该鼠群中嗜肺巴氏杆菌病发病率为3.8%,发病小鼠全部为三同龄左右.全身状况良好,仅表现出结膜炎,剖检除眼眶有米粒大脓肿外全身各脏器均未见异常;从脓肿中仅分离到嗜肺巴氏杆菌,本次流行株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显示部分菌株可有溶血性,吲哚试验阴性;其带菌率为:种鼠80%、5~6周龄90%,3~4同龄100%,提示:幼龄鼠对该菌的易感性高于成年鼠。  相似文献   

14.
人工哺育期腹泻婴猴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一株人工哺育期引发恒河猴婴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了鉴定,为实验猕猴疾病检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诊断鉴别等检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 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鉴别方法,确证该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控制了该病的继续发生,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高致病性.结论 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导致本次婴猴腹泻死亡的病原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对实验猕猴和研究人员均有潜在的危害,尽管该菌不是国家标准要求排除的病原菌,但该菌引发的传染病将对动物实验造成严重影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李爱清  戴宁  朱永良  严杰 《浙江医学》2004,26(3):192-194
目的筛选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的相关DNA片段.方法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Hp.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确定Hp菌株对甲硝唑的耐药性.分别选取敏感菌和耐药菌各1株,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别以其中1株作为被检菌,另1株作为参考菌进行基因组差异研究.结果73.8%(31/42)临床分离的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耐药株共检出10余个大小约在200~1000bp的特异性DNA片段.结论通过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可筛选出耐药株和敏感株各自特异的DNA片段.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基因扩增、鉴定及其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扩增、克隆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RNA编码基因特异性片段,分析其分子特征,评价其核酸诊断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间日疟原虫基因库相关核酸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提取物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分析其序列特征;以SSUrDNA为靶基因,建立间日疟PCR诊断方法,并以镜检法为标准评价其用于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效果。蛄果从间日疟患者血样中扩增的SSUrDNA片段大小约为267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267个核苷酸,与间日疟原虫Sall株孢子期SSUrRNA基因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9.3%,其中第220住为插入了1个碱基“T”,243住碱基由“G”取代了“T”。将纯化的含有SSUrRNA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正常人血液核酸提取液倍比稀释成浓度梯度作模板,PER扩增结果显示检测灵敏度至少迭102copy/μl;特异性检验显示仅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扩增出约267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而恶性疟原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感染患者血样及正常人血未见特异性扩增条带。以镜检法为参照标准,PCR敏感性为100%(102/102),特异性为100%(76/76)。结论所扩增克隆的间日疟原虫孢子期SSUrDNA片段序列具有种特异性且相对稳定,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长爪沙鼠与实验大、小鼠的RAPD图谱,为实验室日常鉴别动物品种品系提供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封闭群沙鼠、近交系小鼠BALB/c和C57BL/6、封闭群小鼠KM、近交系大鼠F344和BN以及封闭群大鼠SD),用6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结果在6条随机引物中,p1、p2、p3、p4和p6这5条引物扩增的条带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不同的RAPD图谱。结论RAPD方法可用于鉴定长爪沙鼠与实验大小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编码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海南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PCR扩增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大小约为998 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998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Sal 1株、Pv2008/TR/DEL株及El Salvador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结论成功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相对稳定保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成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MES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palo-alto株MESA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四对引物,用PCR技术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4个部分序列重叠的MESA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pMD-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这4个基因片段的序列,拼接得到全长MESA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AnthProt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抗原表位区预测。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ESA基因片段,酶切及PCR鉴定获得了包含MES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FCC1/HN株MESA全基因编码区长4102bp,A T含量为72.11%,G C含量为27.89%,有1个内含子;编码132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54470u。序列分析表明,FCC1/HN株与Palo-aho、D10株MESA蛋白在长度和序列组成上呈多态性,序列差异较大区域位于MESA蛋白的氨基酸重复区1、3、4、5和7。经多参数综合分析,有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区。结论测定、分析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ESA基因序列。FCC1/HN株MESA基因与其它分离株的MES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Radde,1861)分布广泛,分三个亚种。本文简介了布氏田鼠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实验动物化研究等。此外,布氏田鼠的中、英文名称和其分类学地位,因历史原因和研究方法不同,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本文介绍了布氏田鼠在我国各时期的名称和分类学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