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45例肺科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乙肝病毒(HBV),同时对其中24例作血清HBV检测,发现BALF中HBV阳性率为26.67%(12/45)、血清HBV阳性率为41.67%(10/24);血清HBV阳性者其BALF方有可能检出HBV、血清HBV阴性者其BALF不能检出HBV,BALF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可以复制、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2.
用地高辛标记的HBV基因组探针检测了66例肝细胞性肝癌(HCC)中HBV的存在状态,从中筛选出32例仅有HBVDNA整合的HCC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检测了HBVX基因、S基因、Pre-S、C基因DNA片段的整合情况,并探讨了HBV4种基因亚片段整合与ras、myc癌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HBVX、S、Pre-S和C基因片段的整合率分别为87.5%(28/32)、62.5%(20/32)、62.5%(20/32)和25.0%(8/32)。p21ras、p62myc在HC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20/40)、81.2%(26/32)。通过对HCC中4种HBV基因片段整合与p21ras、p62myc表达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p62myc的表达与HBVX、Pre-S基因整合关系密切,p21ras的表达则主要与HBVX基因整合有关(P<0.05)。提示HBVX、Pre-SDNA片段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可能直接或通过其蛋白启动myc和(或)ras癌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对HBV或HCV复制的影响。方法检测124例各型肝炎血清HBVDNA、HCVRNA、抗HCV和HBV5项标志,对比分析HBV或HCV单纯感染及两者重叠感染时血清HBV复制标志[HBVDNA及(或)HBeAg]或HCV复制标志(HCVRNA)的检出率。结果HCV单纯感染组HCVRNA检出率83.33%(25/30),高于HCV与HBV重叠感染组55.56%(P<0.05),临床类型分析显示这种差异发生在慢性肝炎组;HBV单纯感染组复制标志检出率为41.86%(18/43),重叠感染组HBV复制标志检出率为30.56%(11/3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BV与HCV重叠感染时HCV复制受到抑制,HBV复制标志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技术对35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检测,旨在研究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PCR法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并以HBV-DNA为依据进一步考察HBV-M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在HBsAg(+)、HBeAg(+)、抗-HBc(+)病例中HBV-DNA(+)者102例(90.27%),说明HBeAg基本可反应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在137例HBeAg(-)/抗-HBe(+)中,HBV-DNA(+)为68例(49.63%),表明病毒活动并未终止;在抗-HBs(+)14例中,HBV-DNA(+)2例(14.29%),说明抗-HBs出现后仍然可有HBV复制;在HBV-M均阴性的85例中,HBV-DNA(+)23例(27.06%),说明不能单纯依靠HBV-M检测来诊断乙肝,需定期查HBV-DNA或肝活体组织检查HBV-DNA、HBsAg及HBcAg。  相似文献   

5.
将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甙元用随机引物法由pBR322-2HBV/EcoRⅠ酶切片段(3.2kb)制备HBV-DNA探针及由HBV/BamHⅠ、BglⅡ酶切片段(0.59kb)制备HBx-DNA探针。将Dig-HBVDNA探针用斑点杂交、Southern转膜杂交检测筛选肝细胞性肝癌HBV-DNA整合型标本,进而用Dig-HBxDNA探针检测HBV-DNA纯整合型肝细胞性肝癌中HBx的存在情况。结果显示,75%(33/44)的肝癌DNA中有HBV-DNA存在,其中,以纯整合型方式存在的为63.6%(21/33),混合型为36.4%(12/33),无游离型。纯整合型HBV-DNA片段中,HBx-DNA阳性率为90.5%(19/21)。提示HBV在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BV-DNA可能以片段性整合的方式存在于肝癌细胞染色体上,其中以HBx基因的整合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选与鸭乙肝病毒(DHBV)-DNA X/C区目标基因特异连接的三螺旋结构寡核苷酸(TFO),探讨TFO对DHBV-DNA的特异连接及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工合成的TFO与目标基因片断和含(DHBV)DNA的重组细胞反应,用电泳转移印迹、PCR和鸭肝原代细胞培养等技术观察TFO对相应基因的连接以及对细胞内DHBV-DNA复制的抑制效应。结果 在所设计的多条TFO中,(3)TFO和(5)TFO在  相似文献   

7.
用地高辛标记的HBV基因组探针检测了66例肝细胞性肝癌(HCC)中HBV的存在状态,从中筛选出32例仅有HBV DNA整合的HCC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检测了HBV X基因、S基因、Pre-S、C基因DNA片段的整合情况,并探讨了HBV4种基因亚片段整合与ras、myc癌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HBV X、S、Pre-S和C基因片段的整合率分别为87.5%(28/32)、62.5%(20/3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力,为研制应用于人类的HCV DNA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全长HCV核心蛋白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构建HCV核心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CVcore,肌注BALB/c小鼠,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HCV抗体。以此重组质粒转染小鼠NIH3T3细胞,以HCV抗体阳性小鼠血清为捕获抗  相似文献   

9.
3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HBV—DNA与HBV血清学标志物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35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检测,旨在研究血清HBV-DNA与血清HBV-M之间的相关性,以确定PCR法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并以HBV-DNA为依据进一步考察HBV-M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在HBsAg(+)、HBeAg(+)、抗-HBc(+)病例中HBV-DNA(+)者102例(90.27%),说明HBeAg基本可反应病毒处于复制状态;因137例HBeAg(-)/抗-HB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血清HBV-DNA与HBVM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EB法对1783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HBVM)模式不同的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87例,慢性乙型肝炎89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93例)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612例),做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检测。结果①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VM携带者血清HBV-DNA与HBVM模式密切相关(P<0.01),不同HBVM模式患者和携带者血清HBV-DNA阳性率有较大差异(P<0.01)。②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56.8%)明显高于携带者(45.6%)(P<0.01)。③相同HBVM模式患者和携带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与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60.7%)明显高于女性(48.8%)(P<0.01)。结论无论何种HBVM感染者均应检测血清HBV-DNA,以判断其病毒复制情况和传染性高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BV转基因在乙肝转基因小鼠C57 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基因组中的整合特征.方法:以F6~F17代乙肝转基因小鼠C57 TgN(HBVadr2.0)SMMU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 PCR、Southern印迹和DNA测序的方法,分析HBV转基因在该品系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的整合特征.结果:PCR分析显示,F6~F17代乙肝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均已稳定整合了相同拷贝数的HBV转基因,整合的HBV DNA可通过生殖系在世代间稳定遗传.整合在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的HBV DNA含有HBVpres、s、c、x基因,Southern印迹证实HBV转基因含有全长HBV基因组DNA,DNA测序结果表明,该品系转基因小鼠所整合的转基因为adr亚型的HBV DNA.结论:C57-TgN(HBVadr2.0)SMMU"3号"品系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均整合有adr亚型的全长HBV基因组DNA,从DNA水平证实该转基因小鼠品系已具备了乙肝实验动物模型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胸腺肽对HBV转基因小鼠表达HBV D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胸腺肽对HBV转基因小鼠进行腹腔内注射(3mg/只)连续3个月,同时设促肝细胞生长素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定期取血检测HBVDNA,结果发现胸腺肽组HBVDNA阴转率为22%~55%,停药22d后阴转率为22%,而对照组小鼠HBVDNA无阴转,结果提示胸腺肽对HBV转基因小鼠表达HBVDNA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评价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生物学特征的稳定性。方法:以F6代乙肝转基因小鼠C57-TgN(HBV adr2.0)SMMU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组DNA PCR,血清ELISA检测,Western印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血清DNA PCR,透射电镜和H-E染色的方法分析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表达,复制和组织这变化。结果:F6代乙肝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稳定整合有HBV基因,肝组织中可检测用HBsAg,HBcAg和X蛋白3种病毒蛋白,血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率分别为19.54%和3.39%,且在血清和肝组织中存在病毒NA和病毒样颗粒;长期的病毒DNA整合,表达和复制可以引起转基因小鼠肝,肺等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结论:乙肝转基因小鼠品系C57-TgN(HBV adr2.0)SMMU具有基因组中稳定整合病毒DNA,血清和肝组织中有病毒蛋白表达和病毒复制的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这变化,作为生物医药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培育一种HBeAg转基因小鼠新品系。方法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eAg基因;采用CRISPR/Cas9技术,通过同源重 组的方式分别在Rosa26基因位点定点插入pliver-HBeAg表达框,获得含有HBeAg基因的表达载体pliver-HBeAg,经酶切得到 含有HBeAg基因的线性DNA 片段,将Cas9 mRNA、gRNA和donor vector显微注射到C57BL/6J小鼠的受精卵中,再将其移植 入C57BL/6J雌性代孕小鼠子宫,获得F0代建系小鼠;采用长片段PCR对出生小鼠进行鉴定,共获得HBeAg基因正确同源重组 的F0代建系小鼠;F0代阳性小鼠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交配,繁育获得F1代小鼠,经PCR鉴定及测序确认阳性F1代小鼠;将 携带HBeAg基因的F1代转基因小鼠再次回交,对子代小鼠进行PCR基因型鉴定,直至获得纯合子子代转基因小鼠;采用全自 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胶体金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BeAg转基因鼠血浆和肝组织中HBeAg和HBeAb的表达。 结果采用CRISPR/Cas9技术共获得56只F0代小鼠,其中2只为正确同源重组的F0代小鼠;F1代小鼠中6只阳性F1代小鼠。 截至目前,共获得22只F2代纯合子和29只杂合子HBeAg转基因小鼠。所有HBeAg转基因小鼠外周血中均可检出高浓度的 HBeAg蛋白,但未检出HBeAb的表达。而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BeAg转基因小鼠肝脏肝细胞中可特异性表达HBeAg蛋白。 结论采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能在肝脏肝细胞中稳定表达HBeAg蛋白且对HBeAg免疫耐受的新品系HBeAg转基 因小鼠,为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乙肝病毒(HBV)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DCs)体外诱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IECs)对自体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从转HBV基因小鼠体内提取DCs,体外诱导为成熟DCs,与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为特异性IECs,将其经阴茎背静脉注入小鼠体内。实验分为2组:生理盐水(NS)组、IEC组,观察6个时间点:0 h、2、4、6、8周和12周;通过生化检测肝功能,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水平、ELISA检测细胞因子、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的HBsAg 和HBcAg,评估IECs对小鼠体内HBV复制的影响。结果:IEC组小鼠于6、8周和12周时,肝功能明显改善,HBV DNA水平明显降低,HBsAg和HBcAg明显减少,且均优于NS组(P﹤0.05)。结论:特异性IECs可修复转HBV基因小鼠肝脏功能、抑制HBV复制,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在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情况。方法 :用头尾相接的乙型肝炎病毒全序列基因 ,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法产生转基因小鼠 ,用C区特异性引物扩增鼠尾DNA检测整合 ,对其中 10只阳性鼠的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12 8只仔鼠中 ,14只整合阳性。对 10只阳性鼠测序 ,9只与所转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1只在173 9、1740位缺失两个碱基。结论 :外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确实整合至小鼠基因组 ,多数为正常整合 ,但也存在缺失整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双靶区反义RNA重组载体质粒的转染、表达及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乙型肝炎病毒X、P双靶区正、反义RNA的重组载体质粒与脂质体混合,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用Nested—PCR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率。结果 与给药前相比,小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复制,在逆转录病毒载体-asX组和逆转录病毒载体-asP组分别于第2、第8周达到抑制高峰,抑制率均为58%;在逆转录病毒载体-asXP组于第1、第8周出现两次抑制高峰,抑制率分别为66%、77%;其余组未出现明显变化。给药后8周,小鼠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在逆转录病毒载体-asX组、逆转录病毒载体-asP和逆转录病毒载体-asXP分别有2只、1只,1只转阴,转阴率分别为25.0%、12.5%、16.7%。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P双靶区反义RNA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抑制作用优于单靶区反义RNA,但其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转阴率与单靶区反义RNA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赵蔚  陈红 《医学争鸣》2006,27(24):2294-2296
目的:探讨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区反义RNA和P区反义RNA对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表达HBV X区反义RNA和P区反义RNA的重组载体质粒,与脂质体混合,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用Nested-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转阴率.结果:PLXSN-asX小鼠血清HBV DNA的复制于给药后2 d被抑制,至给药后8周抑制依然存在;PLXSN-asP小鼠血清HBV DNA的复制于给药后4 wk被抑制,至给药后8周抑制处于上升趋势. 与给药前相比,小鼠血清HBV DNA的复制,在PLXSN-asX组和PLXSN-asP组分别于2和8 wk达到抑制高峰,抑制率均为58%; 8周后小鼠血清HBV DNA转阴率PLXSN-asX组和PLXSN-asP组分别为25.0%(2/8), 12.5%(1/8).结论:HBV X区反义RNA与HBV P区反义RNA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抗HBV作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X区反义RNA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P区反义RNA.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纯合子转基因小鼠(adr 1.2)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57BL/6J—HBV转基因小鼠的繁育规律,并从DNA、RNA、蛋白质、病毒学角度对该品系转基因小鼠进行综合分析。方法C57BL/6J-HBV转基因小鼠以两种不同的交配方式进行繁殖,利用PCR法对每一世代仔鼠检测其阳性率。利用RT—PCR和real-time PCR对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的HBV DNA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并对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转录特征进行分析。利用血清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HBV病毒抗原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和分泌特征。结果两种交配方式窝产仔数和离乳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互交后代小鼠的阳性率高于回交后代。4只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分别与正常C57BL/6J鼠杂交进行传代,其阳性率始终保持在40%~50%,表明C57BL/6J-Tg(AlblHBV)44Bri/J型HBV已稳定整合表达,并能可靠地遗传给下一代。转基因小鼠的肝组织可稳定表达的病毒抗原并可分泌入血。结论该转基因小鼠可长期稳定高表达HBV病毒抗原,可应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