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骨髓炎儿童患者的治疗药物应用决策及基于血药浓度监测的万古霉素剂量调整,分析临床药师在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例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伴骨髓炎患儿实施药学监护和药学会诊,同时根据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给药调整.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药物相关性超敏反应、病情反复和血药浓度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2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2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原发性心内膜炎18例,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前心功能不全(NYHA Ⅲ级或Ⅳ级)18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清除感染灶,同期矫正心内畸形,心瓣膜置换术;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4~6周。结果本组近期死亡1例,1例随访术后8个月死亡,20例随访2年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无法控制的感染及心力衰竭应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及时手术,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明显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合理、准确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过程。患者外院治疗效果不佳、未明确感染病原体,在我院治疗过程中肌酸酐清除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加入诊疗团队、参与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原学结果、肾功能情况及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加以分析,患者经过多次用药调整后,病情较前明显好转,感染指标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一般情况好,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本文通过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用药点评,旨在探讨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合理、准确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关键。本文报道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过程。患者外院治疗效果不佳、未明确感染病原体,在我院治疗过程中肌酸酐清除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药师加入诊疗团队、参与制定个体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原学结果、肾功能情况及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加以分析,患者经过多次用药调整后,病情较前明显好转,感染指标及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一般情况好,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转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本文通过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用药点评,旨在探讨此类患者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护理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0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进行一般监护,严密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心律、心率,实行积极抗感染治疗、全身支持治疗等措施。结果:本组术后70例患者痊愈,心功能恢复较好。早期死亡6例,晚期死亡4例,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左心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心脏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结论:精心护理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术后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9,(4):603-606
目的通过评价1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抗凝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探讨临床药师参与MDRAB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药学服务模式及作用。方法通过1例MDRAB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案例,结合相关文献及报道,从瓣膜置换术前、术中及术后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抗感染药物的选择、疗程及用法用量、药学监护等方面切入,协助医师制订和完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结果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第1日开始口服华法林2.5 mg,维持INR值在1.8~2.3;临床药师根据病原菌结果协助医师制订阿米卡星800 mg ivgtt qd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2∶1)3 g ivgtt q6 h抗感染方案,经过6周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在整个治疗过程,利用药学知识提供药学服务,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优化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1例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全程治疗中四次药学会诊实践,对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过程中不同阶段需要考虑的药物治疗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第一次会诊制定初始治疗方案,针对溶血葡萄球菌感染选用万古霉素治疗,综合评价选用伏立康唑治疗近平滑念珠菌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次会诊,由于患儿发生疑似伏立康唑引起的进行性肝酶升高的不良反应,综合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因素将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换成两性霉素B脂质体;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诊,从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原则强调"足量、足疗程"的角度帮助临床确定院内手术干预后静脉抗感染疗程至少6周,出院口服氟康唑序贯治疗6个月。结论: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过程中,药师在用药方案的制定、调整、实施方面可以开展许多有意义的药学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心内赘生物清除术,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3.45%,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确诊的4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IE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2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特发性二尖瓣脱垂及关闭不全7例。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药物抗炎处理,经治疗疗效满意,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常能使IE得到控制,但仍可有瓣膜毁损的发生,使心功能衰竭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陈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224-225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共计21例。结果本组外科手术治疗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经积极有效地临床治疗后,共治愈18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的确诊和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效果的关键,早期及时的外科手术治疗是降低总体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患者血清IL-6、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采用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IL-6、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IL-6、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相比较,血清IL-6、降钙素原的降低水平更明显,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并无明显变化、但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广泛使用和。些心血管手术的开展.使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诊断极为重要,不同病原菌所致的心内膜炎应选用的抗菌药有很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注射剂联合应用的种类、静脉给药的方式及患者年龄偏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结论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注射剂,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某儿童医院1 950例住院患者抗感染药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抗感染药应用状况及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该院2000年的全年病历1950份,应用EPI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抗感染药使用率达84.26%,其中以青霉素使用率最高(44.97%)。1643例中使用单一抗感染药的仅占20.75%,联合用药占79.25%,尤以二联使用居多(40.05%)。抗感染药使用中参考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分别占12.36%和11.02%(181/1643)。抗感染药使用种数之间有效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使用管理和监督,强化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凯  周达新 《上海医药》2009,30(2):71-73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变化,以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及无器质性心脏病比例(17.0%)有所增加。92.6%的患者有发热,仍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发症状。院外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低(37.2%)。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8.8%,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功能衰竭(81.8%)。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基础病因及致病菌发生变化,院外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低,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血管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在对症和抗感染治疗时应在掌握药物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施治,达到抗感染治愈心内膜炎的目的。本文通过归纳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药物治疗则,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选用,从而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廖志坚$广东省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深圳518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及细菌生物被膜在其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年有关细菌生物被膜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资料并加以归纳总结。结果:细菌生物被膜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治疗研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防治有可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南药学》2019,(9):1539-1543
肾功能对抗感染治疗及抗凝治疗具有明显的影响。临床药师对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药学监护。通过查阅文献,临床药师对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给出建议,重点监护抗凝治疗中出凝血情况和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抗感染治疗和血小板对抗凝治疗的影响,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替考拉宁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应用。方法:通过比较2014-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推荐方案,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替考拉宁是否适用于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从循证医学证据、替考拉宁在心脏赘生物的分布、给药方案、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替考拉宁治疗MRSA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循证医学证据还很少,有限的证据表明,替考拉宁常规剂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出现更高的失败率。定量放射自显影术显示,替考拉宁只分布在心脏赘生物的外围。替考拉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需要优化给药方案,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目前替考拉宁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还未广泛开展,不利于替考拉宁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结论:不推荐替考拉宁用于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20.
1457例住院患者抗感染药使用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抗感染药使用情况,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级医院1998年11月-1999年5月中五天住院患者领药单1457份,对抗感染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院使用抗感染药的患者占36.9%,某些科室患者使用抗感染药比例高达50%以上。抗感染药的联合用药增多,但联合用药目的不明确,用药种类多达3-4种。结论:抗感染药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防止抗感染药的滥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抗感染药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