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多见于高能量损伤。由于失去锁骨的支持稳定作用,肩胛颈部骨折易发生移位,而且很不稳定。这种类型骨折通过X线平片,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为了判断损伤程度,除常规前后位外,还应通过肩胛骨外侧穿胸位投照侧位。如怀疑肩锁关节损伤,有时尚须加拍45。斜位片。CT扫描对准确判断这类损伤程度也很有价值。对这种同侧肩胛颈、锁骨双重骨折在治疗上选择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目前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2.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继亮  王飞  李力毅 《武警医学》2012,23(2):136-138
目的 探讨应用重建钢板治疗伴有移位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2005-08至2009-08收治的移位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病例17例进行资料收集及随访,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三维CT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并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获得完整随访16例,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45±1.2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按照Rowe肩关节功能标准评定,优良率达87.5%.结论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复位,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以改善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肩胛骨骨折相对少见,约占全身骨折的0.5%~1%,占肩部骨折的3%~5%[1]。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对骨折移位明显者,待全身情况稳定后限期手术治疗[2,3]。本院2003~2008年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共1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肩胛骨外侧缘直切口手术治疗肩胛骨颈下和体部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肩胛骨颈、体部骨折的新型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0月收治肩胛骨颈、体部骨折共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2~48岁,平均31岁。其中颈部骨折7例,有2例合并锁骨骨折;单纯体部骨折6例。合并肱骨头半脱位7例,合并肋骨骨折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肩胛骨外侧缘直切口切开复位重建钛钢板、螺钉行内固定术。结果术中出血30~80ml,手术时间40~80min。术后随访4~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8周,10例患者随访功能满意。结论肩胛骨颈下、体部骨折通过沿肩胛外侧缘做一直切口的新型入路手术治疗方法能够以较小的创伤完成肩胛骨颈下、体部骨折的满意复位及内固定,同时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合并损伤包括颅脑损伤、胸部损伤及多发肋骨骨折,同侧锁骨骨折伴肩锁关节脱位、同侧肱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结果18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9例,可3例。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周。结论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治疗,以积极治疗危及生命的损伤,提高伤者存活率为首要目标,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早期行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治31例肱骨髁间骨折,其中Ⅲ及Ⅳ型骨折29例。27例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早期关节活动治疗,其中23例功能恢复优良;4例用尺骨磨嘴牵引、辅以小夹板固定治疗,其中2例功能伙复优良。作者认为对成人肱骨髁间Ⅲ及Ⅳ型骨折宜用手术及早期关节活动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采用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Rudeei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5月~2003年6月,对38例RudeeiⅢ型Pilon骨折患者急诊行跟骨牵引,同时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和甘露醇。5~8d后予常规切开复位并用苜蓿叶钢板固定。术后1周即行踝关节不负重活动。结果 随访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Teeny和Wiss系统进行主客观评估,优良率74%,中21%,差5%。所有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7个月。仅出现2例伤口浅表感染和1例浅层皮肤坏死。结论 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治疗严重Pilon骨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动力加压钢板早期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动力加压钢板早期内固定对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早期切开复位,用自动加压钢板行坚强内固定,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患肢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锁骨骨折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5%,主要为锁骨中段骨折,其次为锁骨远端骨折.前者多发生于锁骨中外1/3移形部位,后者多位于肩峰端,常合并喙锁韧带和肩锁关节损伤.目前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众多,但是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尤其是儿童患者.对于有明确切开复位内固定适应证的患者,其手术方案的选择临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患者的疗效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创伤,其发生率占全身的5%左右,对于严重的骨折、脱位,主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自2004年3月—2009年6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了锁骨远端骨折、肩锁关节脱位17例,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肩胛颈骨折的分类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肩胛颈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 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8例肩胛颈骨折进行回顾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17~62岁,平均41岁.全部行CT检查.根据Hardegger分型,解剖颈骨折10例,外科颈骨折8例;按照Miller分型,ⅡA5例,ⅡB6例,ⅡC6例,ⅡB+ⅡC1例.15例有合并损伤.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9例,改良Judet入路6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应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固定骨折. 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70个月,平均25.5个月.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疗效,平均73分(35~95,中位数75.5).并发复位不良2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 结论肩胛颈骨折成角畸形孟极角<20°、骨折移位≥10 mm、合并浮肩损伤或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时,应早期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为合并损伤、复位质量、固定坚强程度、肩袖损伤及术后康复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创伤性浮肩手术修复与重建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浮肩损伤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其中锁骨横行骨折1例,斜行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9例;肩胛骨骨折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2例.合并伤:肋骨骨折伴血气胸6例,创伤性湿肺2例,颅脑损伤2例,肝脾破裂2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21 d,平均7 d.结果 随访15例,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无钢板及螺钉松动和断裂.根据Herscvici等功能评价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创伤性浮肩的手术修复与重建,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肩关节及周边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缩短肩关节制动及固定时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或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治疗.其中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共30例患者,平均年龄28.1岁;重建钢板内固定组共35例患者,平均年龄26.1岁.所有患者得到12个月随访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重建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的术中损伤明显小于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骨折愈合率、JOA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优于重建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自制交锁髓内钉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根据锁骨的解剖学特点,研制一种交锁髓内钉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并探讨其优缺点. 方法 通过对60根成人锁骨及5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测量、实验,测量锁骨长度、外侧段与中段夹角、中段与内侧段夹角、锁骨最窄处直径、锁骨最窄处髓腔内径等数据.设计出交锁髓内钉,其两端结构相同,均可与瞄准器相连接,采用逆行穿钉及两端锁定的方法固定锁骨中段骨折. 结果 锁骨全长为(14.82±1.15)cm,外侧段与中段夹角、中段与内侧段夹角均为30°左右,锁骨最窄处直径为(1.00±0.16)cm,锁骨最窄处髓腔内径为(0.50±0.18)cm.由锁骨中段骨折端逆行穿导针并扩髓,根据锁骨的形状适度折弯髓内钉,由近端或远端插入髓腔,分别用瞄准器锁定远、近端,固定稳定可靠. 结论 采用自制交锁髓内钉固定锁骨中段骨折手术创伤小,直视下复位满意而且固定可靠.但相关生物力学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锁骨远端解剖型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1月收治的26例CraigⅡ类Ⅱ、Ⅴ型锁骨外1/3骨折患者.11例应用锁骨远端解剖型钢板治疗,其中CraigⅡ类Ⅱ型8例,Ⅱ类Ⅴ型3例.15例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中CraigⅡ类Ⅱ型11例,Ⅱ类Ⅴ型4例.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锁骨远端解剖型钢板组术后肩部疼痛发生率低于锁骨钩钢板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锁骨钩钢板组.在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根据Constant-Murley评定标准,锁骨远端解剖型钢板组优良率为91%;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为73%. 结论 锁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在治疗CraigⅡ类Ⅱ型、Ⅱ类Ⅴ型锁骨远端骨折,其术后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肢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改良肩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肩胛骨骨折手术的改良后入路,分析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发现和结果。方法 11例肩胛骨骨折接受改良后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5例肩胛盂骨折,3例肩胛颈骨折,2例肩胛体骨折,1例肩胛颈、盂和体部复杂型骨折。术后随访5~6 8个月,平均2 3.9个月。按Constant和Murley提出的评分方法评价患肩功能。结果 7例优,2例良,2例可。7例无肩部疼痛,7例肩部外展和屈曲>130°,外展肌力4 ~5级;6例恢复伤前工作,2例主妇能够完成家务。本组病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改良肩后入路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其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够成功防止肩胛骨骨折并发肩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1993年1月-2004年9月收治浮肩损伤患者8例,除2例行锁骨固定带固定外,其余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行锁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1例,同时行肩胛骨内固定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7d,平均3.5d,术后6个月对患肩功能进行Constant评分判定疗效,并对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经过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的随访,锁骨和肩胛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但有2例患者在举重物时肩关节有轻度的疼痛,1例患侧上肢肌力较对侧稍减弱。术后6个月患肩功能Constant评分平均为93分。结论浮肩损伤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的不稳定性肩胛带损伤,在治疗方案上尚存争议。但对移位明显的浮肩损伤以及有伴发伤的浮肩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锁骨骨折不同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79例。结果79例随访0.5~4年,钢板断裂1例,余均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锁骨干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有优点.术者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Scapular dyskinesis is ofte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clavicular, scapular and spinal kinematics vary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capular dyskinesis during arm movement.Research question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clavicular, scapular and spinal kinematics during unilateral arm elevation and lowering among neck pa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i) scapular winging, (ii) with dysrhythmia, (iii) with no scapular abnormality and (iv) healthy controls?MethodsSixty participants with neck pain (20 in each group) and 20 asymptomatic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The 3D kinematic data were measured during unilateral arm elevation and lowering at 30°, 60°, 90°, and 120° in the scapular plane. A three-way mixed-effects ANOVA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effects (group, phase and angle)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the kinematic data.ResultsThe neck pain group with scapular winging had decreased clavicular retraction and increased scapular internal rotation and anterior tilt compared to the other neck pain and control groups at all angles during both phases of arm movement (p < 0.01). The neck pain group with scapular dysrhythmia had decreased scapular upward rotation compared to all other groups (p < 0.01). Some alterations in the kinematics existed during the lowering phase compared to the raising phase for all groups (p < 0.05). Spinal kinematics were similar across all groups (p > 0.05).SignificanceSpecific patterns of clavicular and scapular kinematic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arm movement relevant to the type of observed scapular dyskinesis in patients with neck pain. Such findings stand to inform more precise and relevant motor training in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ltered scapular kinematics and neck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