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告1例原发性慢性鞍内血肿,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患者男性,66岁,因易疲劳及厌食2月就诊。内分泌检查示垂体功能低下,腰穿检查正常。CT及MRI 检查见鞍内占位。既往有鼻息肉及鼻炎史2年,无头痛及外伤史。入院查体:未见神经系统障碍。内分泌检查:三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可的松及ACTH 水平均较低,余激素水平正常。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泌乳素、生长激素、ACTH 和考的松对激发试验均无反应。CT 扫描见鞍内高密度占位。MRI 见鞍内边界清楚占位,略向鞍上生长。T_1加权为高信号,T_2加权为低信号,给予Gd-DTPA后扫描,未见强化。颈动脉造影正常。术前诊断为  相似文献   

2.
报导145例鞍区-鞍上区CT检查结果,计垂体腺瘤46、颅咽管瘤28、空蝶鞍24、胶质瘤12、脑膜瘤10、其它25.方法包括:单纯CT(轴切面,额切面)、CT+鞘内注射碘葡酰胺(Amipaque),CT+静脉注射碘葡酰胺等.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鞍内脑膜瘤     
作者报告2例罕见的鞍内鞍隔下脑膜瘤.例1、64岁妇女,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学检查、眼科检查和内分泌试验均正常。颅骨平片和蝶鞍断层显示鞍底轻度变薄,伴鞍内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一均匀的鞍内和鞍上占位。双侧颈内动脉造影提示鞍内肿瘤染色伴小的鞍上侵犯。放射性核素脑扫描证实鞍内和鞍上的病变。经右额下入路手术,发现鞍内肿瘤,推移鞍隔。视神经较长,视交叉后置可能是无视野缺损的原因。活检诊断为脑膜瘤。为保护垂体腺,手术仅作部分切除。术后无特殊,18个月后仍无临床变化。例2、男性,56岁,因视野缺损和垂体功能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单鼻孔直达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定位.方法 77例垂体瘤术前行蝶窦矢状位、冠状位CT扫描,并测量前颅底鞍底夹角(简称颅鞍角)、鞍底斜坡夹角(简称鞍斜角)的大小,前鼻棘到颅鞍角、鞍斜角的距离,在头颅MRI上测量颈内动脉海绵安段之间的最短距离;术中在正中矢状位先找到颅鞍角,向后下绕过鞍底找到鞍斜角,通过两个夹角,正确定位鞍底.结果 ≥90°颅鞍角61例,<90°颅鞍角16例,≥190°鞍斜角48例,<90°鞍斜角29例,前鼻棘到颅鞍角的平均距离(64.90±7.41)mm,前鼻棘到鞍斜角的平均距离(71.74±7.70)mm;所有患者都正确找到鞍底,切除肿瘤,手术顺利.结论 蝶窦欠状位、冠状位CT扫描可以正确了解蝶窦、鞍底的形态和位置;头颅正中矢状位上的前颅底鞍底夹角和鞍底斜坡夹角可直接应用于经鼻蝶安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鞍底的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鞍内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鞍内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MRI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鞍内病变46例,均行MR失状、冠状和轴位平扫并大部分增强扫描。结果46例鞍内病变MRI发现率100%,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38例。结论应用MRI检查技术是目前诊断鞍内病变最好的方法。以失状、冠状、轴位平扫加增强扫描为基础,必要时辅助特殊序列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大小、信号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鞍内脑膜瘤     
本文报告两例罕见的鞍内脑膜瘤,并对其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例1,女,64岁,表现为TIA发作.神检和内分泌检查均未见异常.头颅平片和蝶鞍体层摄片,见鞍内钙化影和鞍底骨质轻度变薄.CT扫描经增强  相似文献   

7.
鞍上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鞍上病变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CT、MRI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鞍上区病变32例,均行CT和MRI平扫并大部分增强扫描。结果32例鞍上病变MRI发生率100%,CT发现率93%,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29例。结论应用MRI检查技术是目前诊断鞍上病变最好的方法之一,大部分病例MRI优于CT。MRI以失状、冠状、轴位平扫加增强扫描为基础,必要时辅助特殊序列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大小、信号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鞍上病变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CT、MRI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鞍上区病变32例,均行CT和MRI平扫并大部分增强扫描。结果32例鞍上病变MRI发生率100%,CT发现率93%,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29例。结论应用MRI检查技术是目前诊断鞍上病变最好的方法之一,大部分病例MRI优于CT。MRI以失状、冠状、轴位平扫加增强扫描为基础,必要时辅助特殊序列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大小、信号以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作者四年内切除鞍上与鞍内颅咽管瘤43例,其中有2例为垂体异位。例1,男,13岁,1977年出现视神经萎缩,CT扫描显示鞍内和鞍上有一囊肿。神经科检查:右眼失明,左眼鼻侧视野缺损。内分泌检查示发育迟缓和垂体功能减退。右前额入路开颅,发现在鞍内和鞍上有一囊肿,囊壁较厚,内含外胚层液化物。视神经向一侧移位,并有一灰红色圆形肿块悬挂于垂体柄上。该肿块被认为是异位垂体,经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38岁.因“头痛伴视物模糊1个月余”入院,发病以来自觉性功能明显减退.头颅MRI示鞍内及鞍上哑铃形占位病变,T1像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占位边缘部分强化.  相似文献   

11.
报告52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查及CT扫描,把肿瘤分为鞍内、鞍上、三脑室内及其他部位4型,这对选择手术入路有利。对鞍内及鞍上型,经额下入路手术,三脑室内型,经右额侧脑室入路,仅作脑室分流者效果不佳。本组总死亡率为13.5%,按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后,20例手术无死亡。  相似文献   

12.
垂体瘤合并神经梅毒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2岁。因泌乳10年,头痛1个月伴呕吐、左睑下垂半个月来诊。曾于神经内科门诊按“血管神经性头痛”予“双氢麦角碱、镇脑宁胶囊”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经头颅MRI扫描发现鞍区占位性病变收入院。入院体检: 左侧Ⅲ、Ⅳ、Ⅵ颅神经麻痹,表现为左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 其余神经系统体征阴性。头颅MRI扫描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向左侧鞍旁生长,病变中等度强化。术前常规检查发现梅毒  相似文献   

13.
放射学及同位素检查听神经瘤的放射学检查包括岩骨摄影、计算机X线断层脑扫描、椎动脉造影、脑室造影(空气、碘水及碘油)、脑池碘油造影等。其中对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的是岩骨摄影和脑池碘油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脑扫描虽然也能作出早期诊断,但需要特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螺旋CT在鼻-蝶鞍区影像解剖及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入路的鞍底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鼻-蝶鞍区螺旋CT扫描数据,以3D重建和剪切技术重建和观察鼻-蝶鞍区的3D解剖结构.分析鼻尖-耳轮上缘连线(鼻-耳轮线)与鞍底的关系.对14例垂体瘤患者术前、术后行螺旋CT扫描和重建,评估3D - CT和鼻-耳轮线在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前规划和术中鞍底定位中的可行性.结果 鼻-耳轮线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均与蝶窦相交,其中与鞍底相交者12例占42%.鞍底-斜坡交点至鼻-耳轮线的垂直距离是(3.6±1.8)mm.3D - CT能清晰地显示鼻-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包括蝶窦及其分隔、颈动脉和视神经管隆起、鞍底等.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鞍底定位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3D - CT技术可获得鼻-蝶鞍区高清晰度的三维空间解剖图像,有助于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蝶窦和鞍底的定位.鼻-耳轮线可作为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路径的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5.
巨大垂体腺癌导致颅内压增高者临床上较为少见,我科1990年3月~12月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37岁。因头晕5年,发作性头痛,恶心呕吐,双眼视力下降2个月入院。体检:皮肤细腻,视力左1.5,右0.3。视野呈双颞侧不规则缺损。左侧视乳头水肿,右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余阴性。CT扫描鞍窝扩大,骨质破坏,其内及鞍上池,鞍前,右鞍旁有一等密度肿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5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4例。所有59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基底均位于鞍结节或鞍隔的硬膜;MRI平扫T1加权像(weighted image,WI)均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均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57例鞍结节脑膜瘤的MRI增强扫描图像呈明显的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5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MRI检查在鞍结节脑膜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可以为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程度的评估以及手术风险的预测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们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7~70岁,平均46岁.病例入选标准:①鞍区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主体在鞍上.②部分不适合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本组垂体肿瘤16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3例.术前均行头部CT冠状位扫描和头部MRI三维平扫加增强:显示肿瘤直径为10~35 mm.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用甲泛葡糖(Metrizamide)即阿米培克(Amipague),作脑室造影剂诊断鞍区病变的一种简单的脑池造影方法. 此法与脊髓造影相同,造影剂浓度可选用170一250毫克碘/毫升,用量10一12毫升。  相似文献   

19.
鞍膈脑膜瘤的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膈脑膜瘤(DSM)的命名和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CT扫描提示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及垂体瘤病人,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16例DSM,其中7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4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3例为混合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 16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 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混事性DSM,分离垂体柄和血管更为困难,也难以完全切除,我们建议应把这类肿瘤列为D型或混合型。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84~1987年经鼻中隔蝶窦切除垂体瘤共18例,其中1例术前 CT 脑扫描见双侧侧脑室扩大,术中因手术显微镜视线死角的关系,不能窥清瘤体的全部,只作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脑疝死亡。报告如下:患者 女,50岁。5年前开始头痛,视力减退。近一年来,头痛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CT 脑扫描见鞍内至鞍上有3.4cm×3.2cm 圆形等密度影,无钙化灶,CT 值47H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