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PC)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尸检病例少见,由于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CN不易识别而容易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光镜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在P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例外科手术切除的PC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观察见PC病变有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作粘液卡红(MC)、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和Grocott六胺银(GMC)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CN)呈阳性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见CN有细胞壁、细胞质和荚膜,细胞器不发达,未见细胞核,大部分细胞退变.结论在活体组织内CN的超微结构不发达,电镜观察有助于对PC做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深部霉菌病。临床上并不罕见。据发地氏对日本五所大学十年间(1966—1975)224,436例的的尸检统计,深部霉菌病约占2%,其中隐球菌病的发生率占第三位,而致死率居第一位。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素、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大量应用,其感染率明显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肺隐球菌病病例30例,通过性别、年龄、职业、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和治疗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结论: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接触粉尘、灰尘及鸟类分泌物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且多合并有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的疾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等;血常规中多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高;因免疫状况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不同特征常见有结节、肿块型、肺炎型、混杂型,并可伴有不同的胸腔积液、空洞、毛刺等;应积极开展经皮肺穿刺及纤支镜等微创检查,并结合隐球菌培养或涂片检查来明确诊断;首选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内外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隐球菌感染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根据是否有肺外累及分为肺隐球菌感染组(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PC)和肺外隐球菌感染组(extrapulmonary cryptococcal infection,EPC),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球菌播散至肺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中位数为55(40,64)岁,合并基础疾病者39例。其中PC组41例,EPC组10例。EPC组实体器官移植和慢性肝病的比例(40.0%和40.0%),高于PC组(7.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的比例(5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降钙素原、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高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白蛋白、外周血CD4+T细胞、外周血CD8+T细胞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组病死率(60.0%)高于PC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实体器官移植(OR=10.470,95%CI为1.089~100.651,P=0.042)和白蛋白降低(OR=0.783,95%CI为0.637~0.962,P=0.020)与出现肺外隐球菌感染独立相关。结论 肺外隐球菌感染患者比肺隐球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实体器官移植和白蛋白降低是肺外隐球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林正豪  田贤先 《右江医学》2001,29(6):482-483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隐脑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内高压症状及脑膜刺激征阳性是隐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9例 ( 6 9.2 3% )有过误诊 ,所有病例经脑脊液墨汁涂片检出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隐脑病人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易被误诊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是临床上确诊隐脑的唯一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10例肺隐球菌病的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由呼吸道感染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肺真菌病,一般为慢性或亚急性炎症.因广谱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AIDS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流行,真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0例P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8.
肺隐球菌病(PC)是由新型隐球菌(CN)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PC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重,预后差,但近年来发生于身体健康或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者也较多,且表现出不同特点。2009年我院收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7例新形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的误诊,误治进行了分析、讨论。为减少误诊,应对所有病因诊断不明的脑膜炎病例,常规行脑脊液隐球菌检查。脑脊液糖定量低于2.0×10~(-3)g/l 时,应高度怀疑本病;若糖定量为0,则诊断隐脑的可能性极大。二性霉素B 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本病即可减少用药副作用又可提高治愈率。达克宁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新生隐球菌病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疾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极相类似。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经验或警惕性不高,每易忽略,以致患儿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这是本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临床及武医病理教研室尸检发现的新生隐球菌病患儿5例,除1973年所见1例痊愈外,其余4例因未及时作出诊断,进行治疗,均已死亡。为了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将该5例结合国内文献中1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12.
肺组织血管生成变化与肺纤维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的变化,初步探讨血管生成与肺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复制博来霉素诱发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用HE染色结合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采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评估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自第1d开始即明显活跃,血管计数升高,第7d达高峰,肺组织胶原沉积也相继出现;随着肺纤维化加重,血管生成逐渐减少,至第21d之后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血管生成在肺纤维化早期显著增加,可能是肺纤维化形成中的重要启动环节。  相似文献   

13.
14.
15.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5a来我院;确诊的17例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X线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HRCT结果。结果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多具有较长的吸烟史,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其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型或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X线及HRCT兼具二者的特点。结论 尽管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确实可以并存,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往往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合并先天性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和肺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近10年经临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和瓣上狭窄共45例。行瓣膜扩张术前先确定瓣环大小、瓣口面积、跨肺动脉瓣压差。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右心室的跨瓣压差(△P),观察比较PBPV术后肺动脉瓣的开放、心电图及肺动脉瓣、三尖瓣的返流情况。结果:45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患儿中,42例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3.333%。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病例组及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病例组中,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小于3.810 m/s时,PBPV术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轻度)狭窄有效方法。对于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的患儿(肺动脉瓣上狭窄内径大于5 mm),PBPV术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PBPV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Primary pulmonary Hodgkins lymphoma is a rare and enigmatic neoplasm commonly seen in females. The aim of this case report is to emphasize that pulmonary lymphoma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 young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a lung mass and B symptoms. Extensive clinical details, imaging should be done to rule out the secondary involvement of lung by other lymphomas.  相似文献   

20.
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肺血管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肺血管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分流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分流组大鼠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术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除不作穿刺术外,其余手术过程同分流组.两组分别在术后1、3 d及1、4、8周经右心插管法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取心脏组织,称量右心室与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之比[RV/(LV SP)];取肺组织制作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肺小动脉中肌型动脉(MA)、部分肌型动脉(PMA)及非肌型动脉(NMA)构成比例及MA的相对中膜厚度(RMT)和相对中膜面积(RMA)的变化,电镜下观察肺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AP和MPAP在分流组术后1、3 d及4周时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1、8周时,SPAP、MP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流术后8周,RV/(LV SP)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分流术后1、3 d及1周时MA、PMA、NMA占肺小血管总数的百分比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4、8周时大鼠MA、PMA占肺小血管总数的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1),而NMA百分比明显降低(均P<0.01);RMT、RMA在分流术后1、3 d及1、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8周时明显增高(P<0.05).肺小动脉超微结构在分流术后3 d时仅为内皮细胞肿胀、体积增大;分流术后1周时,除内皮细胞结构改变外平滑肌细胞增大、内弹力层厚薄不均;分流术后4周时平滑肌细胞与内弹力层呈垂直生长,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分流术后8周时细胞间见胶原纤维堆积.结论肺血管结构重建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内皮细胞肿胀出现最早,平滑肌结构改变次之,最后出现细胞外基质异常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