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虽比欧美国家为低,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近年来青年患者有增多趋势.为探讨其在青、老年人中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异同,现以35岁以下为青年组,60岁以上为老年组,把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我院的青、老年人大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相应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青年人与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青年人 (≤ 3 0岁 )与老年人 (≥ 60岁 )大肠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的异同并讨论其相应的意义。方法 从临床症状、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及转移情况来分析两组病人各自的特征。结果 本市青年组的发病率 (6.12 % )低于国内水平 ,腹泻和排便习惯改变青年组比老年组高 ,恶性程度和转移率也都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发病率占同期各年龄组的 44 .13 % ,病程长 ,恶性程度低 ,以隆起型生长为主。结论 我市青年人大肠癌发病率低 ,但恶性程度和转移率都高 ,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青年人大肠癌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且起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我院自1990年1月-2007年9月应用Olympus各型大肠镜检查6937例,诊断大肠癌502例,检出率7.24%,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人大肠癌4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综合征 ,又称Lynch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 :(1)家族中至少有 2代至少 3人发生结直肠癌 (CRC) ,其中 1人为其他 2人的一级亲属 ,除外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 ;(2 )家族中至少 1人发病年龄小于 5 0岁。该病的错配修复基因 (hMSH2、hMLH1、hMSH6、hMSH3、hPMS1及hPMS2 )突变是致病基础。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占HNPCC家系突变的 71%~ 90 % [1 2 ] 。Lynch…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了解1990~2002年12年间本院住院的大肠癌患者,选择年龄≤40岁青年人57例,及年龄≥60岁中老年人57例,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等特征.结果:12年共有1332例大肠癌住院患者,其中年龄≤40岁青年大肠癌100例,占同期大肠癌检出率的7.51%;青年组就诊时间中位数2月,确诊时间中位数为4月,与中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有癌家族史者10例(17.5%),显著多于中老年组(5.3%,P<0.05).两组临床表现均以便血或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发病部位均以直肠癌为多.青年组中粘液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率为40.4%,显著高于老年组(8.8%,P<0.005),青年组低分化癌占17.5%,显著多于中老年组低分化癌比例5.3%(P<0.05),肿瘤Dukes分期:青年组:A期1例,B期23例,C期24例,D期9例.青年组共误诊21例,误诊率为36.8%,显著高于中老年组的误诊率5.3%(P<0.001).结论:大肠癌青年人占有一定比例,有癌家族史者易发生大肠癌,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或粘液血便、腹痛等,发病部位以直肠癌最常见,较老年人多误诊;病理以粘液癌、低分化癌较老年患者多见,早期诊断率低.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食管、结直肠以及肠系膜、肝等胃肠道外组织。GIST与Kit基因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有关,临床实践证实,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有治疗效果。GIST多与其他肿瘤并发,大部分是在胆囊切除手术及胃癌、食管癌、肠癌等的根治手术中被发现。该文将与癌并发的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Zhe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8):1948-1949
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比1990年前后10年,我国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了31.18%,农村为17.51%;而同期美国男性年发病率下降1.5%,女性下降1.3%,形成明显反差。在临床治疗方面,有条件的医院治疗失败的肠癌患者约40%~50%左右,其中转移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肝脏是最常见、最易发生的转移器官。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仅次于肺癌列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呈上升趋势。在发病率上升的同时,其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发病部位趋向近端结肠。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肠癌的外因包括: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及缺少新鲜蔬菜等)、生活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及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外源性激素等) ,其中饮食因素在外因中占主要地位,约占了大肠癌归因危险度的80 % [1] 。大肠癌的内因即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目前主要集中于外…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由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第3~5位,并呈逐渐上升趋势。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病情发展缓慢,发现时多为晚期。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重要的防治研究方向。大肠癌是一个多因素,内外因交互作用并且多阶段发生发展的疾病。大约1/3大肠癌具有遗传背景,为一组遗传易感人群,因而难以从单一病因进行干预阻断。大肠癌的发病过程可从粘膜增生至腺瘤癌变及浸润的阶段性演进,可长达十余年,具有较明显的癌前及早期阶段病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因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青年人(≤30岁)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衡阳地区10年间3所医院的青年人大肠癌及同期中老年人(>40岁)大肠癌病例,比较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组之间临床特征、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改良Dukes分期、根治性切除率的差异.结果 青年人组较中老年人组血便及右半结肠大肠癌发生率高.青年人大肠癌分化程度较低,青年人组大肠癌根治性切除率低于中老年人组.结论 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以上,而青年人胃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往往因警惕性不高和对其临床特点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现将我院自1986年至2006年共收治的36例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0岁以下胃癌36例,占同期胃癌的5.1%(36/706),男15例,女21例,男女比例1:1.4,年龄16-39岁,平均年龄25.6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肠道类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6例肠道类癌中25例为良性类癌,7例恶性类癌,4例出现类癌综合征的表现,7例恶性肠道类癌均发生转移。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以阑尾类癌为最多见。结论:肠道类癌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肠道类癌良恶性的主要依据。肠道类癌的恶性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手术治疗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上升很快。据国外最新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每年全球约有近千万新发肿瘤患者,其中结直肠癌患者每年有100万之多、青年人大肠癌数量的增多引起众人的关注,其临床生物学特点与中老年人大肠癌差异很大。分析其特点总结出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治青年人大肠癌及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30例30岁以下大肠癌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20岁以下占18例(13.8%),26~30岁占62例(47.7%)。本文青年组粘液腺癌高于对照组。青年组腺癌CEA阳性率为90.4%,粘液性腺癌占75%,P<0.05;而对照组中腺癌与粘液性癌CEA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2.70。两组中腺癌及粘液性癌β-HCG阳性率亦无明显差异。我们认为免疫组化对肿瘤预后及肿瘤复发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Dukes’B、C期大肠癌DNA倍体及DNA指数 (DI)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前瞻性研究 ,应用FCM分析新鲜肿瘤的DNA含量 ,分析DNA倍体及DI ,并比较DNA倍体类型与肿瘤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同时 ,在异倍体肿瘤中 ,我们又按DI的大小分成DI≤ 1 4及DI >1 4两级 ,分别比较异倍体肿瘤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在这两级中的差异。 结果 在Dukes’B、C期单发性大肠癌中 ,相对于分化程度高、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近端大肠癌 ,分化程度差、有淋巴结转移的远端大肠癌异倍体更为常见 (P =0 0 3 3 ,0 0 44 ,0 0 0 1)。在异倍体肿瘤中 ,分化程度高、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近端肿瘤DI相对较小 ,分化程度差、有淋巴结转移的远端肿瘤DI相对较大。但是 ,发现DNA倍体及DI的大小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性不大。 结论 DNA倍体类型及DI可作为Dukes’B、C期大肠癌的预后因子 ,特别是对于Dukes’B期病人 ,其术后是否需要进一步的静脉辅助化疗 ,DI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靶向治疗进入个体化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肠癌高危人群 大肠癌是高危害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已占到常见肿瘤的第4位.2008年大肠癌居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据统计,我国发病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直逼5%,每年新发病例高达40万,这其中很多都是30~40岁的中年人.大肠由直肠、升结肠、横结肠、盲肠、降结肠等几个部分组成.大肠癌的发生与环境和个体因素密切相关.在环境因素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高脂肪食物会造成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美国食物中脂肪含量为41%,日本的食物脂肪含量为12%.研究发现,日本人移民到美国之后的第2代和第3代,其大肠癌发病率和当地美国人是一样的,说明大肠癌与人种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分子病理,明确其临床意义,以便将来为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分型提供确实的根据.方法:选择我院60例乳腺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素-过氧化物酶的方法,对患者身体中乳腺癌组织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因子活化受体γ进行检测,以上两种也称为PTEN、PPARγ,此外还有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也要进行检测,这两者也称为ER、PR.应明确它们在乳腺癌组织当中的表达.探讨乳腺癌组织当中PTEN及PPARγ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率、ER及PR之间的表达关系.结果:在患者的乳腺癌组织中,PTEN、PPARγ蛋白表达阳性的几率分别为68.1%及63.5%;细胞核及脑浆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1%和27.13%;核膜中PPARγ阳性表达率为87.2%.此次研究表明,PTEN和PPARγ、ER以及PR之间没有明显关系(P>0.05).而PPARγ和ER、PR之间的表达也无明显关系(P>0.05).在PPARγ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几率为53.35%,阴性表达淋巴结转移几率为43.65%.结论:PTEN及PPARγ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标记物,可为乳腺癌的生物治疗及临床预后提供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尤文肉瘤是以平衡染色体易位和新融合基因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发育性肿瘤,尽管近几年尤文肉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以及样品获得所需资源,导致进展有限。本文拟通过对近几年文献报道的回顾,尤其针对尤文肉瘤分子病理学和靶向治疗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总结和归纳,以期对该疾病的诊疗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归纳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所构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在大肠癌转移中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近10年来发表在各类杂志的关于CXCL12/CXCR4信号转导通路干预大肠癌转移的文献,对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进行整理。结果: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所构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在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外基质降解及肿瘤血管新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CXCL12/CXCR4信号转导通路可望成为大肠癌转移基因治疗的新靶点,但其具体作用的相关转导通路和调节机制还未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