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瑞  谷世哲 《中国针灸》1998,18(10):619-62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  相似文献   

2.
关于"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界是由实物质与虚物质两种物质组成。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对于人体而言,经络系统的实质是虚物质运行的管道系统。  相似文献   

3.
4.
刘向前 《国医论坛》1997,12(1):28-28
针灸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从整体理论出发.进行辩证论治的一门独特学科。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一学说.对其实质的探讨是非常有益的。至生物场与经络的关系十九世纪冯·赖欣巴赫对生物场进行长达3G年的研究,得出人体的这种场具有极性,而且这种场一部分能像光那样用透镜里焦,另一部分则从透镜的周围发生偏转。并指出这种场能通过金属传导.其传导速度很慢.每秒4m。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物质质量的密度,而与金属的导电性无关.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的脏腑、肢体、官房及皮肉筋骨等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扬以运行气血.…  相似文献   

5.
细胞生物场效应论与经络实质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场效应基本理论,假设人体或生物体任何部位都存在着由生物体各部分细胞所形成的细胞生物场,其所表现或被测得的任何物理学结果都是一种生物场效应,而生物体外也存在非生物体场效应。不论哪一种场效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传递。生物场效应在人体和生物体可以感觉得到,并应该可以通过物理学方法检测出来。细胞生物场效应的改变是随着场内物质与物质间所具有的能量、动量和质量等相互间传递和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分布可为点、片、面、线和立体形态,有强、弱之分,但是它包括了所有的物理现象。细胞生物场效应的运动形式可以是原地运动,也可是场与场之间传递和具有方向性,生物体内的场效应从弱到强可形成能量流,其运动范围主要在生物体内,也可影响到生物体外。改变周围物质可以改变细胞生物场效应,改变或影响细胞生物场效应也可以改变或影响周围物质。细胞生物场效应功用主要通过细胞生物体表现出各种现象和功能体现。细胞生物场随细胞的死亡而消失。以上假设可以用于探讨经络之实质并解释以往所有的经络现象,但该假说尚有待进一步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6.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影像结构,追溯结缔组织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过程,提出人体内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可能构成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其意义在于:提出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解读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实现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提供了医学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灸医学理论的核心。近十年来,经络针灸学、生物工程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工作者们通过跨学科的共同努力,在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学者们运用各种物理手段证实了经络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络的实质.方法:对经络、腧穴、脑及相关脏器应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fMRI)进行检测和分析.结论: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10.
经络是中医的理论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大者为经,是纵行的主干线;小者为络,是经的分支和网络,如罗网遍布全身。此经络学说,作为中医所特有的基本理论,与脏腑学说互为补充,阐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辨证和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对经络学说的传统认识,纷纷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对经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揭示经络的本质,结果都难以令人满意,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对经络的本质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以六经欲解时为切入点探讨六经的实质。“六经欲解时”,是指某个时段,某经正气旺盛,抗邪更加有力,即少阳经(寅卯辰)→太阳经(巳午未)→阳明经(申酉戌)→太阴经(亥子丑)→少阴经(子丑寅)→厥阴经(丑寅卯)→少阳经,其体现的是阳气运行的时间规律。《内经》中明确论述了阳气运行的时间与脏腑部位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内经》中阳气运行规律的论述明确六经的具体位置。结果如下:太阳病病在心、肺,少阳病病在肝胆与三焦,阳明病病在肺、胃,而三阴病则主要分别病在脾、肾与肝。这个结论不同于脏腑经络的六经解释,但与《内经》中脏腑经络的概念并不矛盾,是脏腑功能的另一种拆分组合形式,相对于五行脏腑系统,是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是阳气盛衰循行的时空规律,统括外感内伤,并兼容各家学说,更适合整体的病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六经辨证与十二经病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六经辨证与十二经病候的内在关系和其临床意义,认为十二经病侯是伤寒六经辨证产生的文献依据,六经证候的形成又充实和发展了十二经病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气机升降学说在六经传变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气机升降的动态观点 ,对《伤寒论》六经传变趋势、病理特征及阻断传变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指出仲景这种从整体观出发 ,动态地、辩证地探索疾病本质 ,把握演变规律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关系理论”概念,认为中医学继承古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综合,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而西医学继承现代科学的认识方法,重视分析,以认识事物实体为目的,造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根本差别。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学说和治则治法学说,都是建立在关系理论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5.
周仲瑛教授的"伏毒"学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中的肝炎、肿瘤、自身免疫系疾病等均属难辨、难治的疑难病症.其病理表现为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不易察觉,难于治愈,且具有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其病因病机的多样化与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常使医者无法辨清疾病的主次与本质.由于有的症状奇少,甚至缺如,故而无法提供足够的病理表现作为辨证依据,进而导致治则难定.面对诸类疑难杂证,周师不断探索,应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伏毒"学说为中心的诊治思路,以及复法大方的治疗思路.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现就心悟的"伏毒"学说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用人文与自然的观点,对《内经》关于针刺禁忌的理论进行分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将针刺禁忌理论,从具体的部位、具体的疾病升华到人神与自然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对气血的导引作用以及体内阴阳之气的运动规律,同时阐明了逆时逆势而刺后患无穷,反为针害的重要道理,并强调了针灸治疗要关注人的精神,关注自然环境的绿色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18.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环节,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减毒增效。中药如何经炮制后在临床上发挥最佳疗效,关键在于"适度""适应"和"适时"三方面,即"三适"理论。近些年来,学者们围绕炮制的"三适"原则和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充分阐释了"三适"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极大推动了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笔者总结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三适"的基本内涵,并结合现代研究报道,分析探讨了"三适"理论是如何贯穿于药物炮制前后的药效及成分变化研究,并提出既要系统地整理传统炮制理论,也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阐释炮制理论本质,创新发展现代新理论,更好地推动炮制学科发展,促进炮制行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可局限或泛发于周身,以丘疹、红斑、鳞屑、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家多从脏腑、气血、伏邪、皮损及发病部位等方面辨治,而六淫邪气亢盛则化生为毒,脏腑失司、气血失和亦可产生痰毒、瘀毒、血毒等。毒邪贯穿银屑病的传变始末,不可忽视。结合银屑病的致病因素和传变症状,以病-症-期-法为主体思路,运用解毒祛邪法分期治疗银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