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apillary subretinal hemrrhage,PPSRH)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27眼)PPSRH患者的眼部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平均年龄为30.32岁。2例为双眼。中度以下近视25只眼,远视2只眼。眼底检查仅PPSRH改变的3只眼,PPSRH伴视盘火焰状出血18只眼,除PPSRH和视盘表面出血外,伴少量玻璃体出血6只眼。FFA显示PPSRH为边界清晰的深层遮蔽荧光,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充盈未见异常。17只眼在FFA的后期视盘呈不规则的荧光着色。结论根据眼部表现和FFA改变,推测PPSRH与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和近视眼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41只眼)PPSRH患者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临床资料.结果 25例(41只眼)中,19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37.8岁,单纯PPSRH9例(16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5例(24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FFA检查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不规则强荧光或结节状强荧光,未见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视盘埋藏性玻璃疣有关.  相似文献   

3.
视乳头周围视网膜下出血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视乳头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papillary subretinal hemorrhage,PPSRH)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 方法:对37例PPSRH患者38只眼的眼部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37例中,36例为近视眼,平均年龄为21岁,36例为单眼发病。单纯PPSRH5只眼,PPSRH伴视乳头表面出血21只眼,PPSRH伴玻璃体出血2只眼,PPSRH伴视乳头表面出血及玻璃体出血10只眼。FFA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乳头有不规则强荧光。所有患者在3周至3个月之内出血完全自行吸收。 结论:根据FFA表现,推测PPSRH是视乳头埋藏性玻璃疣的并发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43-145)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intrapapilary and peripapillary hemorrhage)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视力、屈光及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B超。结果18例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年龄14至85岁(平均44±21.45岁)。有屈光不正(近视)14例,视盘直径小13例。出血部位在视盘鼻侧9眼,上方5眼,颞侧4眼,视盘出血形态多为裂隙样、扇样,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为新月形。矫正视力无变化13眼,轻度下降5眼,视野检查8眼,正常5眼,局部I级暗点3眼。18例均行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轻度增强4眼,B超检查4眼,未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盘隆起。患者随访2-25月,出血吸收时间3周-8月,未见再出血。结论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于女性、近视患者,出血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与视盘水肿、Valsalva动作、玻璃体牵引有关,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黄斑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自发性黄斑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对1998年9月至2003年3月我院眼底病科临床确诊的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范围大于4 DD×5 DD的患者,共23例(23只眼)的连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B型超声波检查,进行病因分析,随诊观察视力及眼底变化。 结果 23例患者均表现为视力突然减退至0.2以下或光感。23只眼中7只眼确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5只眼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2只眼为视网膜大动脉瘤;9只眼病因不明。23只眼中3只眼积血吸收,黄斑中心凹无瘢痕形成,视力恢复0.4~0.8;12只眼黄斑出血区形成机化瘢和色素增生,视力数指/眼前~0.2;另外8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其中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黄斑区大片机化及瘢痕,视力数指/66 cm~0.2;5例视力丧失。 结论 自发性出血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老年人,视力突然下降或丧失。出血形态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因黄斑区组织严重损害,大部分病例预后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8-231)  相似文献   

6.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因综合征(VKH)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对26例(52只眼),患者的眼部表现及FFA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多发性渗漏,46只眼形成多囊样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8只眼视盘表面辐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渗漏,6只眼视盘及周围有条状出血遮蔽荧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未见受累。结论:VKH的FFA特征为RPE的多发性渗漏,多有囊性荧光素积存的特征性外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图像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5年4月至2008年2月在眼科门诊行FFA检查并确诊为葡萄膜炎的患者56例98只眼的眼底和FFA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56例98只眼葡萄膜炎患者中,双眼发病的有42例84只眼,单眼发病的有14只眼.其中以Behcet病(Behcet disease)最多有25例48只眼;Vogt-小柳-原田病(VKH)有13例25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有10例16只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葡萄膜炎有8例9只眼.多数患者眼底主要表现为:视盘充血,边界不清,黄斑呈囊样水肿,静脉迂曲扩张,动脉变细,后极部网膜弥漫性水肿.FFA主要表现为:视盘荧光着染且在中后期可见荧光渗漏,黄斑囊样荧光积存,网膜血管轻到中度荧光染色伴渗漏,视网膜深层平面片状荧光渗漏.VKH患者的眼底在赤道前网膜下可见Dalen-Fuch结节.结论 不同疾病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通过FFA检查可确诊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对其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IRVAN 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光璐  卢宁  王明扬 《眼科研究》2006,24(2):191-194
目的介绍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评价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13例诊断为IRVAN综合征的患者,做眼部检查包括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超声波检查、ERG检查等,以确定这些病例的临床特点。行多项实验室检查、经颅多谱勒超声波检查、甲皱襞微循环检查等以探索其病因。对19只患眼进行了激光光凝治疗。1例口服抗痨药物治疗,以观察疗效。结果13例26眼,20~40岁者12例。视力≤0.05者7眼(26.9%),0.06~0.2者1眼(3.9%),≥0.3者18眼(69.2%)。眼前节房水闪辉阳性3眼,虹膜后粘连1眼。能查眼底的20眼中,视盘动脉瘤即视盘根部膨大或呈瘤状18眼(90%),视盘附近动脉干上的动脉瘤16眼(80%),所有病例均有动脉瘤。FFA可见视盘呈强荧光,静脉管壁着染或渗漏荧光。所有病例周边部均有大片无灌注区呈锯齿状强荧光边。19眼激光光凝治疗后,16眼(84.2%)能维持治疗时的视力或稍有改善。平均观察33.3个月(1个月~19年)。长期抗痨治疗无效。多项检查未得出与病因相关的阳性结果。结论13例患者均具有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符合其诊断标准。激光光凝治疗可延缓甚至稳定眼底病变的进展。病因仍难以查明。  相似文献   

9.
近视性黄斑出血2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和探讨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确诊为近视性黄斑出血的24例患者的30只眼作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声仪、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中西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3~18个月(平均12个月)。 结果:作FFA检查的26只眼中22只眼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19只眼伴有漆裂样纹,出血多在1~3个月吸收;另外4只眼FFA检查发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视力预后均较差,且均伴有后葡萄肿。 结论;近视性黄斑出血可分为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型,前者出血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视力预后较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220-222)  相似文献   

10.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诊断为ARNS的患者28只患眼的眼底、FFA和ICGA检查资料。结果FFA图像中,视盘边界不清、晚期强荧光24只眼,占85.71%;周边部病灶区视网膜动静脉血管广泛闭塞23只眼,占82.14%,部分仅见闭塞的血管暗影,检眼镜检查所见的部分呈白线状的血管仍有荧光素通过; 病灶区与较正常视网膜交界处较多荧光素渗漏点者22只眼,占78.57%;视网膜脱离20只眼,占71.42%,其中9只眼未发现视网膜裂孔,占视网膜脱离者的45.00% ;8只眼黄斑囊样水肿,占28.57%。ICGA图像中,视盘强荧光8只眼,占28.57%,其中有5只眼晚期视盘内见颗粒状染色;周边部病灶区脉络膜血管模糊不清者20只眼,占71.42%;病灶区脉络膜散在片状弱荧光区19只眼,占67.85%;ICGA晚期图像中,视网膜血管内栓子及视网膜血管闭塞区清晰可见。结论ARNS 的FFA表现主要是视盘强荧光和视网膜血管闭塞;ICGA主要表现是病灶区脉络膜血管模糊不清及散在片状弱荧光区。两种检查联合使用,可进一步了解病变损害的程度以及脉络膜与视网膜之间的相互关系,对ARNS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00-1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討視盤周圍視網膜脈胳膜出血(peripapillary retinal choroid hemorrhage,PPRCH)的發病原因及臨床特點、鑒别診斷和PPRCH患者視網膜新生血管的治療.方法對17例18眼PPRCH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等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結果 17例均爲中度以下近視,平均年齡24歲,16例單眼發病.PPRCH分4種類型4例視盤表面出血.6例(7眼)視盤出血伴PPRCH.4例PPRCH,3例PPRCH伴玻璃體出血,其中出血及新生血管波及黄斑1例.FFA顯示PPRCH爲遮蔽熒光,患者2周至6個月出血全部吸收,其中1例視網膜新生血管行激光治療,半年后出血吸收.結論根據臨床及FFA表現,我們推測,PPRCH是視盤埋藏性玻璃疣的視網膜并發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方位OCT血管成像(OCTA)对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9~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临床确诊为Ⅳ期DR的46例患者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9只眼,女性28例31只眼;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64±10.64)岁。所有患眼均行医学验光、散瞳眼底、FFA及多方位OCTA检查。OCTA检查选择Angiography 6 mm×6 mm扫描模式。分别扫描黄斑区、视盘、视盘鼻上方、视盘上方、黄斑区上方、黄斑区颞上方、黄斑区颞侧、视盘鼻下方、视盘下方、黄斑区下方及黄斑区颞下方的视网膜区域。所有检查图像由同一名医师拍摄,由两名医师独立阅片;排除两名医师意见不一致者。以FF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FF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8只眼;OCTA检出视盘新生血管15只眼,检出率100%。FFA未检出视盘新生血管的42只眼中,OCTA检出7只眼,均位于视盘表面;其中4只眼位于视杯处,呈线状、分枝状,面积均小于1/4个视盘面积。FF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50只眼;OCTA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43只眼,检出率86%。在OCTA检出的43只眼中,检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芽3只眼,于FFA中未检出。OCTA未检出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均位于视网膜中周部,超出多方位OCTA所能检查范围。结论多方位OCTA对Ⅳ期DR患眼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100.0%,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86.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等影像特征.探讨其与视力、病程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47例临床确诊的NAION患者47只眼的FFA、O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眼底、视野等常规眼科检查.初诊时同时进行FFA和OCT检查.FFA及视野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OCT检查分别选择线性和环形扫描方式,进行黄斑和视盘的扫描.其中35例NAION患者分别于发病后0.5、1、2、3、6个月时进行OCT复查.回顾分析时,以36例患者的对侧健眼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眼FFA、视野、视盘OCT图像特征与视力、病程转归的相互关系.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早期视盘充盈迟缓,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渗漏,24只患眼在黄斑区出现强荧光渗漏.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盘隆起,生理凹陷变窄或消失;视盘与黄斑(盘斑)之间神经上皮层组织增厚或神经上皮层隆起,下方有液性暗区.对照眼中,14只跟有正常视盘生理凹陷,22只眼无生理凹陷或较小的生理凹陷.NAION组0.5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厚度、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1,26.12,75.49;P<0.05).2个月时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0.5个月时变薄.3个月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0.5个月时明显变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9,37.92;P<0.05).视野检查结果显示,下方视野缺损21例,占45.7%.OCT检查结果显示,随病程进展,视盘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下降的程度更明显,与视野的表现相一致.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厚度、盘斑间神经上皮层最大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视盘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94,-0.424,-0.412,-0.464;P<0.05).结论 NAION患者FFA特征为早期视盘充盈迟缓,晚期视盘呈强荧光渗漏;OCT特征为随病程发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神经纤维层变薄.视盘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化的OCT检查与视野检查结果一致;患者视力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查结果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术后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2018-01于我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PDR患者100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1mo内)是否发生玻璃体出血分为早期玻璃体出血组(27例)和无玻璃体出血组(73例),分析术后早期发生玻璃体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抗VEGF治疗、术前存在纤维血管膜增殖、术中视盘新生血管出血、术中注入气体情况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术前存在纤维血管膜增殖、术中存在视盘新生血管出血是导致术后早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术后早期玻璃体出血主要发生于眼底病变严重者,术前存在纤维血管膜增殖及术中视盘新生血管出血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nterior isc hemic optic neuropathy , AION)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and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CGA &; FFA)特征,探讨AION的病因 和发病机制,以及ICGA和FFA在AION诊断和研究方面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AION患者31例32只眼和非AION眼底病患者38例38只眼ICGA&FFA同步检查的图 像以及AION患者的视野检查资料。结果AION组中视盘全部或 部分位于脉络膜血液供应分水带内的眼数显著多于非AION (P<0.005);所有接受检查眼通过视盘的分水带都为垂直状,视盘两侧脉络膜血管充盈较上下方为快。AION 患者的分水带分型与视盘缺血部位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ICGA早期视盘无荧光 ,晚期视盘缺血区均无荧光,非缺血区主要表现为不均匀荧光。结论AION的发病与盘周脉络膜血液供应状态有关。ICGA在对AION的诊断和研究方面比FFA 具有更大的价值。(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11-114)  相似文献   

16.
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间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66只眼的临床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4.8岁。双眼30例,单眼6例。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盘水肿,黄斑水肿和后囊下白内障。FFA表现为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性病变,视盘强荧光,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染色。经治疗后,31例患者60只眼视力提高,占90.9%;4例5只眼视力稳定,占7.6%;1例1只眼视力下降,占1.5%。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并发症有黄斑囊样水肿、后囊下白内障和玻璃体积血。结论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双眼慢性进行性眼内炎症,主要累及前部玻璃体、睫状体扁平部和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防止发生永久性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7.
视盘边缘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新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64-1265
目的:探讨视盘边缘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眼底检查时发现的98例视盘边缘出血者进行视力、视野、眼压、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血压检查。部分病例进行了头颅CT扫描和实验室检查。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确定视盘边缘出血的相关疾病。结果:除1例未查出确切的原因外,其余97例中与盘缘出血相关的疾病有14种。结论:盘缘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盘缘出血不但与眼部本身的一些病变如:视盘水肿、AION、视盘的非特异性炎症、眼外伤等相关;而且与某些先天性视盘病变以及一些全身疾病有关;还应特别注意是否有青光眼的存在。临床上发现有盘缘出血者应该进行详细全面地检查,尽可能找出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先天性视盘小凹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9眼确诊的先天性视盘小凹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眼底荧光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视野检查。结果:FFA影像均有造影动脉期视乳头凹陷呈暗区,显示该处无毛细血管网充盈,造影晚期可见小凹内荧光素向周围渗漏。OCT显示视乳头颞侧筛板组织缺失呈无组织反射的暗区,乳头黄斑区视网膜水肿。视野检查示生理盲点扩大以及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弓形或扇形视野缺损。结论:应用FFA结合OCT检查能确定视盘颞侧筛板组织缺失,进一步证实视盘小凹与黄斑区的沟通,还可以动态观察视盘小凹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