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针灸对32例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病人尿失禁的改善程度。结果经2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96.9%。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 35例盆底失弛缓便秘患者分别进行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 ,对照治疗前后排便积分和肛管肌电活动状况。结果 :盆底失弛缓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肛管肌电活动均得到显著改善 (P <0 0 1) ,生物反馈疗法与手术方法相比 ,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盆底失弛缓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松弛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针刺支沟、大肠俞、肾俞、长强、天枢、八髎等穴位;对照组30例,仅予以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至少1个疗程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肛管压力测定和Glazer评估。结果 两组便秘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便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降低排便费力、排便间隔、肛门直肠阻塞感积分,升高肛门直肠最大收缩压和最大耐受量,以及升高盆底表面肌的快速收缩值、耐受测试值及持续收缩值方面,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盆底松弛型便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治脊髓损伤便秘的疗效。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慢性便秘评分量表总评分(CCS)变化差值。结果:根据慢性便秘评价量表(CCS)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便秘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取在该院就诊的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400(PEG-400)口服治疗,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倡导标志物排除率、腹部肌群肌、肛门外括约肌FEC、10SC、n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物反馈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的临床症状,提高腹部肌群肌、肛门外括约肌FEC、10SC、met水平,与药物治疗效果相比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罗马Ⅲ标准的7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行肛门直肠测压对患者进行分型,对(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及治疗后行肛门直肠测压、临床评估和随访。最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3例患者行肛门直肠测压,其中24例患者为非(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49例患者为(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两组间直肠静息压比较10.33±7.69、14.82±9.75 mmHg,有显著差异(P〈0.05)。24例(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治疗后直肠静息压10.12±6.7 mmHg较治疗前15.23±7.21 mmHg显著降低(P〈0.05),其中20例患者矛盾运动完全消失,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有效率达91.67%,伴随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总有效率达91.67%。结论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陈荣良 《医学综述》2011,17(23):3627-3629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病理上按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分别表现为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和逼尿肌-尿道交感神经性括约肌协同失调。中医,特别是针灸对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采用关元、八髎、阴陵泉、三阴交、曲骨、中极、夹脊穴、秩边等穴位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研究其原因可能为直接或间接刺激了排尿中枢和膀胱周围组织以及进行了某种神经体液调节,但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脊髓损伤是创伤外科及骨科常见病,患者排便反射弧中断或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顽固性便秘,大便失禁及腹胀等,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其中排便困难,便秘发病率最高,病人的肠道症状常常漏诊,对其治疗国内报道较少.我们对52例脊髓损伤后排便困难的病人,采用膳食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影响了肠蠕动功能等,常出现用便秘[1]。由于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长,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给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康复带来不利影响。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活瘀导滞等功效[2]。笔者对50例脊髓损伤便秘患者,采用麻子仁丸早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与潘泻叶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盆底重建术患者147例,分为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组(药物)和联合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药物)。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盆底肌电活动、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电刺激组和药物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均有改善,盆底肌电值、腹压漏尿点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均升高,最大尿流率降低;且联合组以上变化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与电刺激组、药物组比较,联合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促进盆底重建术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某三甲骨专科医院2019年06月--2021年06月收治入院脊髓损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常规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常规组采用日常常规护理(留置导尿术、清洁间歇导尿术、Crede手法、盆底肌训练等)+盆底肌电刺激等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盆底肌电刺激+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联合进行治疗护理。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12周、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自主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数)、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24周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的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膀胱功能重建、提高生存质量、树立自信心、重返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23-126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功能性便秘患者85例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实施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共37例;乙组患者实施结肠水疗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共48例。比较甲乙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治疗时间、复诊次数等指标。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治疗时间、复诊次数和治疗后半年内复发率均显著高于乙组(P0.05),而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显著高于甲组(P0.05)。结论结肠水疗联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无创、无药物依赖、治疗时间较短、费用低、复发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郭延华 《当代医学》2021,27(16):82-84
目的 探究初产妇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其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进行产后42 d健康检查的11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指导,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指导,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压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产妇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可加快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盆底肌收缩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丹贤 《当代医学》2021,27(18):120-122
目的 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本院收治的100名顺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名.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方式,比较两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排尿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4.65±1.21)分高于对照组,排尿状况评分(1.16±0.03)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89.54±1.63)分、社会功能(90.28±1.67)分、躯体疼痛(92.54±1.37)分、情感职能(89.64±1.9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提高产妇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1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B、C组,每组各60例.A组给予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训练,B组给予阴道康复器联合生物肌肉反馈、常规电刺激治疗,C组给予阴道康复器联合生物肌肉反馈、增强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随访调查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性功能客观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3组间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3组间Ⅰ类肌纤维疲劳值、Ⅱ类肌纤维疲劳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低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OP-Q)评级中0度者占比升高,I度及II度者占比下降,3组均优于治疗前(P<0.05),3组POP-Q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治疗后6个月,3组间性生活次数、性高潮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康复器有利于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电生理功能及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提升患者性功能,且适当增加电刺激强度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直肠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SCI后NBD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予直肠功能训练,包括腹部按摩、直肠和肛门刺激训练和排便体位锻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功能定性指标(排便时间、排便频率和大便控制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排便频率明显减少,大便控制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直肠功能恢复情况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直肠功能训练用于SCI后NBD患者效果确切,能明显缩短排便时间和排便频率,提高大便控制评分,有效改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何园园  许林海  杨晶晶  张丽萍 《浙江医学》2016,38(23):1915-1918,1923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在ICU的实施及对不完全性颈髓损伤(cSCI)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ICU不完全性cSCI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运动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ASIA运动评分量表评定、日本矫形外科学会颈椎评分量表(JO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并测定患者主动肩外展、屈肘、伸肘和腕背伸时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JOA评分、MBI评分及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侧腕长伸肌IEMG均改善,且高于组内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可以有效改善ICU不完全性cSCI患者的肢体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4-7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触发电刺激+凯格尔训练)与常规治疗手段(饮食、运动、泻药)对盆底失迟缓型便秘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8月在我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符合盆底失迟缓型的便秘患者130例,其中治疗组(Biofeedback treatment,BFT组)55例,采取生物反馈,对照组(Standard treatment,ST组)7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的便秘症状评分及客观检查数据。结果 BFT组WS、OD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C-QOL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T组肛门直肠测压显示患者静息压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生物反馈在盆底肌失迟缓的患者中能在短期内获得确切的疗效,改善便秘生活质量。常规治疗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便秘症状,患者的出口梗阻症状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