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其菲  孙锋 《医学临床研究》2022,(11):1708-1711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微小RNA-26b(miR-26b)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将其分为损伤组(n=34)和无损伤组(n=72)。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浆miR-26b表达水平,Pearson分析观察组血浆中miR-26b与血管内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中miR-26b水平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miR-26b表达水平为0.69±0.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miR-26b与血管内径呈负相关(r=-0.410,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miR-26b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95%CI:0.724~0.890),截断值为0.69,敏感度为85.30%、特异性为70.80%。【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miR-26b呈低表达,且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中miR-26b水平更低,与血管内径呈负相关,血浆miR-26b对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于该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200例作为心力衰竭组(试验组),并于体检中心随机选取2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照组)。其中心力衰竭组中Ⅰ、Ⅱ级心力衰竭患者80例,Ⅲ级心力衰竭患者70例,Ⅳ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采集试验组中各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然后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GDF-15的浓度,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试验组中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清中的GDF-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健康体检者(P0.05);并且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血清中GDF-15的浓度水平为Ⅳ级大于Ⅲ级大于Ⅰ、Ⅱ级(P0.05)。结论 GDF-15的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有关;并且GDF-15的表达水平与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增长。故GDF-15的表达水平的测定有助于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的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血浆可溶型不规则趋化因子(s FKN)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至1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血管与风湿免疫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3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发病11 d内)、亚急性期(发病11~21 d);根据患儿是否伴有冠状动脉损伤,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正常对照组20例,选自同期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门诊部体检的健康儿童。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浆中s FKN浓度,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数据,进而分析患儿血浆s FKN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定量检测表明,川崎病组患儿血浆s FKN水平高于对照组(t=8.26,P<0.05);川崎病急性期组患儿血浆s FKN水平高于亚急性期组(t=2.51,P<0.05);川崎病急性期CAL组患儿血浆s FKN水平高于NCAL组(t=12.59,P<0.05)。相关分析显示,川崎病患儿血浆s FKN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性(r=0.66,P<0.05;r=0.63,P<0.05;r=0.74,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s FKN有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并促进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和淋巴结增大,好发于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KD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非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误治[1].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早期误诊率高。现将我院2001年6月-2005年9月收住的15例川崎病误诊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一个远支。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不仅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及进展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对于疾病的风险分层及远期预后亦具有一定意义。通过回顾GDF-15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及基础实验,阐述GDF-15在动脉粥样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分泌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部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冠状动脉扩张组26例(单纯冠状动脉扩张14例;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1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36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GDF-15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扩张组的血浆GDF-15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组GDF-15水平[322.5(281.6,391.2)ng/L]最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11.4(170.2,297.3)ng/L]最低。进一步根据冠状动脉的损伤程度分亚组分析后,各组之间GDF-1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354.3(315.75,567.9)ng/L]GDF-15水平最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11.4(169.1,278.9)ng/L]最低。结论冠状动脉扩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GDF-15的分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GDF-15可能是冠状动脉扩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泌的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男,12岁。因颈部包块、发热5d入院。2005-02-02出现左侧颈部包块,约拇指头大小,疼痛显著,颈部活动受限,伴发热,t37.5~39.0℃,纳差、恶心。2002-02-04血常规示WBC26.7×109/L,N0.90,PLT177×109/L;2004-02-06血常规示WBC30.2×109/L,N0.94,PLT222×109/L,CRP194.6mg/L,ESR89mm/h。在外科门诊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差;颈部包块增大,疼痛加剧。查体:t39.0℃,体重25kg,全身可见散在大片状充血性红疹,压之可褪色,颈部活动稍受限,左侧颈部可触及一约8.0cm×6.0cm大小包块,表面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无波动感,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9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GDF-15水平,根据住院后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KI组) 81例与对照组(非AKI组) 613例。比较2组患者GDF-1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DF-15水平与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DF-15对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694例ACS患者的AKI发生率为11.67%;实验组患者入院时GDF-15水平为(1 320.24±281.71) ng/L,高于对照组的(979.88±319.7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GDF-15高表达是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4,95%CI为1.003~1.005,P 0.001);血清GDF-15水平预测AKI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为0.723~0.824。结论高水平GDF-15是ACS患者住院期间AKI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KI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占文明  闫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3):3439-3442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成功接受PCI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内是否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n=21)和非心力衰竭组(n=79).比较两组随访前后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随访6个月后的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和GDF-15诊断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价值.结果 与非心力衰竭组相比,心力衰竭组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于随访前和随访6个月后均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P和GDF-15水平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r=0.38、0.39,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检测相比,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4.3%和85.7%.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NT-proBNP、GDF-15用于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价值较高,有利于更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刘义红  吴丽敏 《临床医学》2010,30(12):44-45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血小板异常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48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及46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另选49名健康儿为对照组,患儿于诊断明确后立即采血,健康儿与患儿同时采血,分别测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每次采血后均在2 h内完成全部指标测定。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血小板数目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高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增加更为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以冠状动脉病变组更为明显。结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高血黏滞状态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黏稠度可能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如能早期改善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紊乱,可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型与超敏CRP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超敏C 反应蛋白 (HsCRP)及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C/HDL C)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ulti ARMS快速分型法检测 10 5例冠心病患者和 11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ApoE基因型 ,同时测定其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HsCRP、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的浓度 ,并计算TC/HDL C比值。 结果 冠心病组ε4等位基因频率、HsCRP和TC/HDL C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三者联合检测 ,可进一步预测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与肥达氏反应的关系,为川崎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按照KD诊断标准,同时临床排除伤寒、副伤寒,对深圳市宝安龙华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KD患儿(实验组)肥大氏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与同期住院的265例肺炎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肥达氏反应阳性12例,占17.9%,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肥达氏反应阳性4例,占5.9%,同期住院的肺炎患儿肥达氏反应阳性13例,占4.9%,实验组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部分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可出现肥达氏反应阳性,临床应注意与伤寒、副伤寒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例LA和18例BD和30例正常老年人均行TCD检查,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其中10例LA和9例BD患者行SPE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情况。结果:①单纯LA组与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98~5.64,P<0.01),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又显著低于单纯LA组(t=2.67~5.40,P<0.01),BD组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速度显著低于单纯LA组及正常对照组(t=2.69~4.80,P<0.01)。②SPECT检查发现所有BD患者均存在白质rCBF减少,而单纯LA组患者只有5例存在rCBF减少,其减少程度亦较BD轻。结论:①BD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程度较单纯LA重。②单纯LA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主要表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而BD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的脑血流低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在小儿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脉损伤(CA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2例KD病患儿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无冠状动脉异常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CRP及NT-proBNP进行检测,并分析CRP和NT-proBNP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另检测32例伴有发热但排除心血管受累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和32名正常儿童的血浆CRP、NT-proB-NP,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组(P<0.01),恢复期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在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对于有冠脉损伤组KD患儿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与无冠脉损伤组相比,无论在急性还是在恢复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与KD患儿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