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回顾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和适当的治疗策略.抑郁症在儿童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导致2%~10%的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功能损害,并且临床表现复杂,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期创伤、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应激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多模式(家庭和患者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有效.对接受药物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应严密监测,尤其在开始治疗的两周内.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减分率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氟西汀用量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同样显著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治疗组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疗效确切,起效时间短,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适用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研究文献动态变化,为我国在该领域科研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为“(T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TS=(depression)) AND TS=(Family treatment)”,检索出2005年至2022年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的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的104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Boris Birmaher是发表文量最多的作者;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在该领域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治疗等;关键词突现结果显示近5年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研究前沿趋势为饮食失调、青少年压力等方向。结论 国外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领域在稳步发展,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上都有所扩展,国内应加强与国外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学习,以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多种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疗效与耐受性方面的依据。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抗抑郁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1软件对有效率、耐受性进行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AR)评估药物有效率和耐受性的累积概率。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的3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949例患者,涉及阿米替林、维拉唑酮、氟西汀、司来吉兰、帕罗西汀、丙咪嗪、地昔帕明、舍曲林、去甲替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13种抗抑郁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OR=1.95,95%CI:1.41~2.69)、氟西汀(OR=1.73,95%CI:1.40~2.14)、文拉法辛(OR=1.37,95%CI:1.04~1.80)、艾司西酞普兰(OR=1.48,95%CI:1.12~... 相似文献
8.
9.
儿童期抑郁症属于儿童情感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伴有语言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简称“儿童甲状腺癌”)一般指发生在18岁以下个体中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尽管发病率不高,但随着近年来甲状腺癌整体患病率上升,儿童甲状腺癌患者的数量也呈增加趋势。目前对儿童甲状腺癌的诊疗方案多参照成人。但是,儿童甲状腺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和预后等方面与成人甲状腺癌存在差异,对此认识不充分可能会造成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进而对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当积极倡导对儿童甲状腺癌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普及。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儿童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和管理指南/共识,对儿童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管理策略和现存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抑郁症临床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升学压力等带来的竞争,使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达7.03%~14.89%,其中情绪障碍的总患病率为2%左右.90年代湖南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城乡精神健康问题少年儿童就医现状调查,约90%的患儿得不到有效地服务[1].本文就治疗过的青少年抑郁症做一局限性资料分析,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该疾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生长发育与人类的进化和繁衍密不可分,而人类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开放式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2—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认知行为治疗(CBT)+氟西汀治疗];单纯CBT治疗组43例和单纯氟西汀治疗组37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全面功能评估量表(GAF)、全面关系功能评估量表(GARF)、临床全面印象量表(CGI—S)进行评估;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第4、第6、第8、第12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抑郁情绪温度计(T—s)和暴躁情绪温度计(T-I)进行评估,以判断疗效。结果三组的HRSD、T—I、T-S评分随着治疗的时间增加逐步减分,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的CGI、GARF、GAF评分均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其中以CBT组的CGI、GARF、GAF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最为明显(P〈0.01),与其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际上通用的CBT治疗指南适用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CBT+氟西汀治疗、单纯CBT治疗、单纯氟西汀治疗三种方法都可以有效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但以CBT单纯治疗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被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超出组织损伤预期治愈时间而持续存在时即定义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在成人中普遍存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非常高。本文就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金江地区青少年和儿童HBsAg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清晨空腹静脉真空采血,对幼儿园1332人,小学生4721人,中学生4563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按说明书操作,用深圳雷杜生命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酶标代进行HBsAg检测。结果幼儿园、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阳性率分别为3.53%,9.51%,12.29%,幼儿园儿童与小学生比较χ2=4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园儿童与中学生比较χ2=8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小学生与中学生比较χ2=1.8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幼儿园儿童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3.58%、3.45%(χ2=0.012,P〉0.05),小学生男女的阳性率分别为9.71%、9.13%(χ2=0.42,P〉0.05),中学生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2.39%、12.05%(χ2=0.08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HBsAg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升高,而同一年龄组,男女之间HBsAg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3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3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应付方式、求助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应付方式的自责、退避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格特征不稳定、社会支持不足、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不良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解青少年中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采用SDS量表对恩施卫校329名学生进行了抑郁症状的抽样调查,结果:青少年学生中抑郁症状水平远高于全国常模。按其评定界值标准50分计,≥50者高达52.29%,其中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结果表明该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很高于男生应该引起学校及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20.
电针合用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合用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随机分为两组,用电针合并抗抑郁剂和单独使用抗抑郁剂进行对照研究6周,用HAMD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电针合并抗抑郁剂组有效率84.39%,抗抑郁剂组有效率为22.58%,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电针合并抗抑郁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且不增加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