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据报道,患病者因慢性疼痛而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慢性疼痛列为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警醒人们注意和加强预防。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慢性疼痛与自杀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慢性疼痛病人自杀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综述,旨在强化国内慢性疼痛病人自杀行为的预防及为实施预见性干预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外科手术仍是治疗早期肺癌的主要手段和首选方式[2]。淋巴结转移在肺癌转移中最早出现,是肺癌转移的主要方式,手术治疗时清扫转移淋巴结对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3]。随着低剂量螺旋CT应用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4]。早期肺癌很少伴有淋巴结转移,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如何更好地了解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对于合理的进行淋巴结清扫,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非急诊手术治疗的376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情况并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术后慢性疼痛者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 DN4)评估疼痛的强度、性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7%(78/376)患者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其中中重度疼痛占16.7%(13/376)。腹部手术(OR=3.148,95%CI 1.047~9.467)、术前非手术区域的慢性疼痛史(OR=6.852,95%CI 3.246~14.464)、手术时间大于3 h(OR=2.803,95%CI 1.089~7.217)是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20.7%,其中1/6为中重度疼痛;腹部手术、术前非手术区域的慢性疼痛史和手术时间长是术后慢性疼痛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
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
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
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
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
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 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
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
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范逸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4):86-8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研究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P<0.05);两组1年内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显著,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取疼痛调查问卷、BECK焦虑及抑郁自评问卷、简明MG疼痛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以及生活质量SF-12表对我院94例慢性疼痛患者与同期的94例健康者予以比较分析。结果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失眠得分远远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得分明显小于健康组,不同疼痛部位数目、不同疼痛程度的慢性疼痛患者之间生活质量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多种,需采取多方位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手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确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成人患者共3110例,术后6月调查CPS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评价疼痛对患者日常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采集受访者围术期病史信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明确CPSP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月CPSP发生率为29.6%,其中轻度疼痛占71.3%,中度疼痛占24.6%,重度疼痛占4.1%,20.8%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CPSP对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随疼痛程度的加重而增大。CPSP患者中,30.3%处于焦虑状态,24.4%处于抑郁状态。术后6月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为:年纪较轻、女性、体重指数较高、无配偶、有吸烟史、有饮酒史、术前手术部位疼痛、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较长、术后48h内平均静息和运动疼痛评分较高、切口感染和术后住院日较长。结论:CPSP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对患者日常功能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不良影响,围术期多种危险因素与CPSP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98例行择期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患者予以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49例予以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治疗后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切口小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3(6.12%)例少于对照组18(36.73%)例,术后LCSS评分(9.27±5.76)分,对照组术后LCSS评分(11.66±6.58)分(P0.05)。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性肺癌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创伤,对患者预后效果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NSCLC中COX-2和survivin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访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NSCLC中COX-2和surviv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8%(45/65)和66.2%(43/65)。COX-2和survivin表达均与NSCLC的P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病人预后有关(χ^2=4.32~9.35,P〈0.05)。NSCLC组织中COX-2表达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1,P〈0.05)。结论NSCLC组织中COX-2与survivin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均可作为预测肺癌转移和评估病人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ucin-1(MUC1)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MUC1 mRNA在N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人(t=2.01,P〈0.05);鳞癌与腺癌病人MUC1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与NSCLC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F=25.62、34.61,t=2.05,P〈0.05)。结论NSCLC病人外周血中MUC1 mRNA表达与NSCL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判断NSCLC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CA50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意义。方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行4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为NP、TP或GP,监测第1次化疗前和第3次化疗前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CA50水平的变化,并根据化疗前后肺部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第3次化疗前,非小细胞肺癌病人CEA、CA125、CA50水平较第1次化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t=2.367~3.125,P〈0.05、0.01)。化疗有效病人第3次化疗前CEA、CA125、CAS0水平低于第1次化疗前,差异有显著意义(t=2.123~3.089,P〈0.05、0.01)。结论监测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50水平的变化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PET-CT检测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于每一例病人病变处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同一病灶分别取肿瘤组织内SUVmax位于2.5~5.0与〉5.0的区域穿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部不同区域VEGF表达。结果 NSCLC组织VEGF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SUVmax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表达在不同的原发肿瘤直径、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t=2.62、4.91,P〈0.05);SUVmax在不同的原发肿瘤直径、临床分期中的差异有显著性(t=2.62、2.34,P〈0.05)。NSCLC组织SUVmax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结论 NSCLC组织SUVmax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为NSCLC放射治疗剂量的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urvivin、Caspase-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2步法)染色技术对47例NSCLC组织石蜡标本进行Survivin、Caspase-3蛋白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Sur-vivin、Caspase-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9.57%、57.45%;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病理分级、TMN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U 2.325;P<0.05)。结论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其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肺癌癌变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Sur-vivin通过与激活的Caspase-3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止细胞凋亡,其阳性表达亦预示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R-CRT)不同靶区的设计对放射治疗效果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4例应用3D-CRT治疗的65岁以上、病理确诊的NSCLC病人,其中以原发病灶、同侧肺门及淋巴引流区为放疗靶区的病例36例(A组);以原发病灶及累及淋巴结为靶区的病例58例(B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放射损伤的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MST)、1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4.795,P〈0.05),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及心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NSCLC病人淋巴结区预防照射和累及野放疗,预后无明显差异,累及野放疗可减少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建议对老年病人采取累及野照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羟考酮控释片在治疗慢性癌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观察伴随疼痛的肺癌患者在接受奥施康定镇痛治疗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疼痛的评价采用0-10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并记录剂量滴定达稳态时间和维持剂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EORT CQLQ-C30(V3.0)中文版对其中28名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入组的48例患者中,有46例可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其中42例(87.5%)患者达到了满意的疼痛缓解,平均滴定达稳态时间为2.1天。用药期间,25名(52.1%)患者曾经发生至少1种不良反应。在疼痛缓解的同时,大多数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结论:奥施康定用于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它能改善肺癌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CD44途径免疫逃逸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检测Fas、CD44s和CD44v6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癌旁肺组织中Fas的表达阳性率为100%,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和46.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Fas的表达减弱(Hc=37.068,P〈0.01)。CD44s和CD44v6在癌旁正常肺组织中未见表达;CD44s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4%和46.4%,CD44v6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3%和39.3%。Fas、CD44s和CD44v6的表达均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u=2.476~3.986,Hc=10.657~20.210,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通过癌细胞表面CD44分子的构型由标准型向变异体改变,降低其Fas的表达,从而逃脱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非小细胞肺癌Fas、CD44s和CD44v6基因蛋白的检测可作为肿瘤进展程度的判断指标;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与CD44途径免疫逃逸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9)
目的:探讨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中晚期病人癌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07例肺癌中晚期病人和160例对照者GCH1-rs3783641位点的基因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病人治疗前的癌痛程度,记录阿片药物需要量。通过对这些分析探讨GCH1基因多态性与癌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癌痛程度病人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AT、TT基因型病人的疼痛发生率和疼痛评分依次降低(P<0.05);(2)与AA相比,AT、TT型病人的阿片药物需要量降低;AT与TT相比阿片药物需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等位基因A相比,等位基因T携带者的疼痛发生率、疼痛评分和阿片药物需要量降低(P<0.05);(3)GCH1-rs3783641等位基因T与治疗前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GCH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中晚期病人癌痛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香菇多糖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对9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晚期NSCLC的初治病人给予联合化疗,随机分为香菇多糖、吉西他滨和顺铂(GPL)组与吉西他滨和顺铂(GP)组。GP组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注射,第1、8天,顺铂25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第1~3天;21d为1个周期,每例治疗不超过6个周期。GPL组在GP组治疗的基础上,将香菇多糖1mg加入50g/L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周2次,连用8周,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1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为恶心呕吐,GPL和GP组的Ⅲ+Ⅳ度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8%和55.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0.620,P〈0.05);其余毒副作用轻微,可耐受。结论香菇多糖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治疗晚期NSCLC与单纯化疗相比疗效相似,而毒副作用轻,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