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9例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对症状、病因、细菌学、影像学、感染的间隙数目、并发症、治疗和结局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09例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吞咽困难和声嘶,有21例(19.27%)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一度以上的呼吸困难、纵膈感染、肺部感染及颈内静脉血栓等。性别、糖尿病及感染的间隙数量是影响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38例(34.86%)行手术治疗,4例(3.67%)脓肿自行破溃,67例(61.47%)单纯行静脉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感染的间隙数量及性别与颈深部感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脓肿一经确诊,应及时切开引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常见疾病 ,由于颌面部分成许多个肌肉筋膜间隙 ,脓液可以局限在某一间隙内 ,也可以互相扩散 ,形成多间隙感染 ① 。故早诊断 ,使用有效抗生素 ,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关键。现将我科 1995年以来收治的41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作初步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1例患者中 ,女性 13例 ,男性 2 8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76岁 ,绝大多数年龄在 2 5 - 40岁之间。1 2 感染来源 :牙源性感染 31例占 76 % ,腺源性感染 8例占 2 0 % ,外伤性感染 1例占 2 % ,上颌窦炎继发感染 1例占 2 %。1 3 发病部位 :颌下间隙 1…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0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颈深部组织感染6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43例,年龄13~59岁,平均36岁,病程2d~3周,平均8d。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22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2例,咽喉及食道异物9例,不明原因3例。感染的临床分型,咽后隙感染伴咽后壁脓肿的20例,单纯咽后隙感染的2例,咽旁隙感染伴脓肿形成的30例,单纯咽旁隙感染的3例,颌下隙感染伴脓肿形成的为9例,气管前隙感染伴脓肿的2例。其它疾病:心肌缺血1例,乙肝大三阳1例。1.2临床表现66例全部有发热,体温38℃以上,均有吞咽疼痛,不能进食,颈部活动受限,张口受限,吞咽… 相似文献
4.
颈深部感染21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深部感染包括咽后脓肿和感染及咽侧脓肿和感染 ,在临床上不很常见 ,但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我院 1993~ 1998年 2 1例住院病人颈深部感染的回顾 ,以期在 X线诊断 ,药物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及喉阻塞处理方面作一综合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例病人 ,男性 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75天~ 76岁 ,平均 37.2岁。病因 :异物史 6例 ,外伤史 1例 ,感冒史 3例 ,余无明显诱因 ,咽后脓肿 10例 ,咽侧脓肿 4例 ,咽后感染 2例 ,咽侧感染 5例。1.2 X线诊断 :2 1例均摄颈侧片 ,其中 9例显示有脓肿形 (有积气征 )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以男性为主(71.6%),年龄>50岁居多;感染主要来源于扁桃体周围脓肿和急性咽喉炎;最常见的症状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颈部肿胀亦不少见;合并全身性疾病53例(45.7%);CT征象多为颈部蜂窝组织炎,其次是脓肿,咽旁间隙最易累及;行脓液细菌培养22例,阳性者肺炎克雷伯菌居多;并发症以胸腔积液、上呼吸道窘迫和肺炎多见;行脓肿切开或穿刺引流72例(62.1%),余仅药物保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0.5±7.3) d,治愈率99.1%。结论:颈深部感染病情危重,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明确感染范围及程度,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积极予外科干预,重视及控制并发症,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
目的:分析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MSI)的高危因素,并探究不同抗生素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诊断为颌面颈部MSI者102例纳入MSI组(n=102),其余176例非MSI患者纳入非MSI组(n=176);对MSI组与非MSI组各项临床资料予以单因素比较,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予以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再将MSI组中行早期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86例患者,根据抗生素用药方案不同将分为观察组(静脉滴注+脓腔冲洗,n=49)与对照组(单纯静脉滴注,n=37),比较两组治疗5 d后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情况差异。结果:有激素/抗生素应用史、合并有牙周/牙髓疾病、合并有颌面颈部淋巴结炎症、合并有糖尿病均是导致颌面颈部M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热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脓腔闭合时间、切开清创引流例数、创口最大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需重视激素/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并加强对合并有牙周/牙髓疾病、颌面颈部淋巴结炎症及糖尿病患者的原发疾病治疗观察与感染控制工作,针对早期颌面颈部MSI者,应及时采取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同步治疗以增强疗效,并减低切开清创引流损害面容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颈深部脓肿病因复杂、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较多,治疗方法和疗效亦有较大差别.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28例颈深部脓肿患者资料.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5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患部切开引流手术,对照组采用抗感染、营养支持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白细胞计数状况、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试验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2.47±0.41×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6.25±0.68×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同时应考虑进一步结合手术切开患部进行引流的方案。两种方案互相补充能减少患者痛苦、及早康复,降低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宝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33-33
肛门直肠周围多间隙脓肿是指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肛管直肠周围共有12个间隙,这些间隙是相互沟通的,各间隙间充满疏松的脂肪组织,神经少,容积大,并由大量肌性纤维隔离成许多网络。一旦细菌或稀便经肛窦进人肛腺导管造成感染,炎症扩散形成一个间隙的脓肿,此时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和脓液会从一个间隙向另一个间隙扩散,从而形成多间隙的脓肿。肛门直肠周围多间隙脓肿属肛肠专科的疑难危重病症之一,现将我科诊治的3例难治陛肛门直肠周围多间隙脓肿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期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治疗的22例颈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入院后积极予以广谱抗生素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2例行颈侧切开脓肿引流,其中1例同时行胸腔镜胸腔脓肿清除;1例患者术前颈部CT及三维CT显示为扁桃体异物伴脓肿,行扁桃体切除术+咽部异物探查术,见扁桃体周脓性分泌物,未见异物,好转后出院观察;1例患者术前颈部CT显示为颈部异物伴咽后脓肿,本例插管困难,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后行咽后脓肿切开引流+异物探查+食道镜探查,见大量脓液未见明显异物,好转后出院观察;4例B超下穿刺持续引流,其中1例引流效果不佳并发脓毒血症放弃治疗;1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后行修补;其余3例保守治疗。出院后随访1个月,除放弃治疗1例外其余21例均治愈且无复发。结论 颈深部脓肿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危急重症之一,术前诊断和紧急切开引流是治疗关键,诊断时应结合多种检查防止漏诊、误诊,必要时可行造影检查。呼吸...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临床特性和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复习病历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耳鼻咽喉科及颌面外科收治的27例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病因来源分别为:牙源性6例,咽及食管异物15例(其中伴有糖尿病7例),上呼吸道感染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医源性1例,原因不明2例。24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因为可蔓延多间隙而使病情复杂化,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重点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血管破裂、上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需加强伴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曹弘薇;阎艾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4,(5):434-438
目的 回顾分析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急诊手术治疗的166例颈深部脓肿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合计算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a CCI)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者各项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性别、年龄、纵隔感染、脓毒症、糖尿病、高血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CC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表明以上因素对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纵隔感染、高血压、aCCI评分是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纵隔感染、高血压以及aCCI评分是影响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初步评估颈深部脓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的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行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观察其术后反应、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50例均一次手术根治,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0d,术后随访5年,1例2年后复发,均未出现肛门失禁、肛门狭窄、肛门畸形等并发症,肛门功能均正常。结论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是目前治疗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咽旁间隙和咽后间隙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行颈部CT平扫,同时行增强扫描9例,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锁骨平面,扫描范围包括了整个肺野1例。颈部扫描图像行矢状面多平面重组成像,观察颈部脓肿累及范围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情况。咽旁间隙脓肿1例和咽后间隙脓肿5例行切开排脓,其中同时行下颈部纵隔引流2例。行穿刺引流抽脓7例。结果:多层螺旋CT均表现咽旁间隙或咽后壁间隙软组织增厚,其中CT平扫示局部梭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9例。咽旁间隙脓肿4例中,气液平1例,咽旁间隙内点状积气1例;咽后间隙脓肿9例中,气液平2例,咽后间隙内点状积气3例,肿块内有异物3例,合并纵隔脓肿2例,食管瘘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准确评价急性咽旁间隙和咽后间隙脓肿,可作为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筋膜间隙是筋膜层之间的潜在腔隙。由于颈筋膜层次较多,感染可从多处进入,而使颈深间隙感染复杂化,并可通过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等扩展途径,引起致死性并发症。作者曾遇两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51岁。咽痛发热4天,颈部肿痛1天并胸痛于1989年8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以急性会厌炎静滴青霉素及氟美松治疗3天,无效。查体:精神差,消瘦,38.8℃,左颈部肿胀、触痛,皮肤紫红,无波动感,左下咽侧壁充血、稍肿。其它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三间隙引流术对肛周脓肿患者疼痛、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切开挂线术,观察组行三间隙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肛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时VAS评分、术后3 d时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周脓肿患者实施三间隙引流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症状,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洲尼日尔地区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本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在援非医疗队尼日尔尼亚美医院诊治的62例颈深部脓肿患者行抗炎治疗,53例脓肿切开引流、5例尚未切开引流即死亡、4例因淋巴结结核转内科门诊治疗.经济条件允许者静脉用抗菌药物,1~2周后改用口服药;条件不允许者静脉用抗菌药物3~5 d后改口服用药,出院门诊治疗.结果 (1)牙源性感染18例、颈部淋巴结化脓性感染14例、扁桃体周围脓肿10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颈淋巴结结核4例、食管异物感染2例.(2)实验室检查:25例脓培养均阳性:铜绿假单孢菌8例,变异性链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大肠埃希菌1例.(3)影像学检查:6例B超检查提示有脓肿;2例行X线检查,其中1例提示梨状窝右侧有一球形阴影;1例食管吞钡摄片显示颈前脓肿有钡剂渗入,提示咽瘘;1例CT检查确诊颈前部大面积脓肿,并有气体,无纵隔脓肿.(4)62例随诊6个月~1年,痊愈49例、死亡8例、失访5例.结论 颈深部脓肿的并发症常威胁生命,在医疗条件差的非洲及国内部分基层医院,应该重视本病的临床特征,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合理、足量、足疗程地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