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颈深部感染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51例患者中,3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其中5例同期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咽旁脓肿及1例咽后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气管切开;1例颌下间隙脓肿行穿刺抽脓;其他患者均经抗生素治疗。除1例合并多间隙脓肿患者转院,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颈深部感染一旦形成脓肿,需尽早行切开引流,合并严重呼吸困难,需行气管切开术,用药宜选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2.
王冉红  曾黎 《现代实用医学》2021,(3):327-329,F0004
目的总结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9例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对症状、病因、细菌学、影像学、感染的间隙数目、并发症、治疗和结局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09例颈深部筋膜间隙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吞咽困难和声嘶,有21例(19.27%)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一度以上的呼吸困难、纵膈感染、肺部感染及颈内静脉血栓等。性别、糖尿病及感染的间隙数量是影响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38例(34.86%)行手术治疗,4例(3.67%)脓肿自行破溃,67例(61.47%)单纯行静脉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感染的间隙数量及性别与颈深部感染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脓肿一经确诊,应及时切开引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张大为  陈仁杰 《当代医学》2011,17(33):91-93
目的 探讨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深部感染伴有扁桃体炎20例,伴有牙源性感染9例,糖尿病伴感染患者8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程为3d~2周,平均6d,合并糖尿病患者病程10d~3周,平均14d.19例脓液细菌培养,其中5例培养阳性.3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中17例未形成脓肿的患者经大剂量抗生素全身用药治疗均治愈;其他19例(52.7%)患者通过CT检查确定脓肿形成,其中8例糖尿病患者有7例患者有脓肿形成,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加多联抗生素联合治疗,36例患者痊愈出院,伤口愈合好,无并发症.结论 颈深部感染继发于咽部或口腔感染引起.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患者疗程长、进展快,较易发生脓肿及严重并发症.CT检查应成为深颈部感染患者的常规检查,颈深部感染一经确诊: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脓肿形成的患者,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颈深部感染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颈深部感染者中,41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其余40例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和脓肿切开引流术。患者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深部感染主要由咽部和口腔感染所引起,CT为颈深部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确诊后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脓肿切开引流术,对于颈深部感染合并糖尿病者,需要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颈深部脓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7例颈深部脓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及时抢救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治愈,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深部脓肿一经确诊,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朱天正  谢刚银 《海南医学》2014,25(6):879-880
目的评价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的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行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观察其术后反应、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50例均一次手术根治,创面平均愈合时间30d,术后随访5年,1例2年后复发,均未出现肛门失禁、肛门狭窄、肛门畸形等并发症,肛门功能均正常。结论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是目前治疗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的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7.
赵杰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75-1676
目的 探讨非洲尼日尔地区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本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在援非医疗队尼日尔尼亚美医院诊治的62例颈深部脓肿患者行抗炎治疗,53例脓肿切开引流、5例尚未切开引流即死亡、4例因淋巴结结核转内科门诊治疗.经济条件允许者静脉用抗菌药物,1~2周后改用口服药;条件不允许者静脉用抗菌药物3~5 d后改口服用药,出院门诊治疗.结果 (1)牙源性感染18例、颈部淋巴结化脓性感染14例、扁桃体周围脓肿10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颈淋巴结结核4例、食管异物感染2例.(2)实验室检查:25例脓培养均阳性:铜绿假单孢菌8例,变异性链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大肠埃希菌1例.(3)影像学检查:6例B超检查提示有脓肿;2例行X线检查,其中1例提示梨状窝右侧有一球形阴影;1例食管吞钡摄片显示颈前脓肿有钡剂渗入,提示咽瘘;1例CT检查确诊颈前部大面积脓肿,并有气体,无纵隔脓肿.(4)62例随诊6个月~1年,痊愈49例、死亡8例、失访5例.结论 颈深部脓肿的并发症常威胁生命,在医疗条件差的非洲及国内部分基层医院,应该重视本病的临床特征,一旦确诊,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引流,合理、足量、足疗程地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颌部间隙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50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30例间隙有脓肿形成者在局麻下切开引流,其中开髓引流术2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治愈48例,无效转院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结论 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治疗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采用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9.
颈深部感染21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岳鑫  王微 《四川医学》2000,21(12):1150-1151
颈深部感染包括咽后脓肿和感染及咽侧脓肿和感染 ,在临床上不很常见 ,但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我院 1993~ 1998年 2 1例住院病人颈深部感染的回顾 ,以期在 X线诊断 ,药物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及喉阻塞处理方面作一综合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例病人 ,男性 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75天~ 76岁 ,平均 37.2岁。病因 :异物史 6例 ,外伤史 1例 ,感冒史 3例 ,余无明显诱因 ,咽后脓肿 10例 ,咽侧脓肿 4例 ,咽后感染 2例 ,咽侧感染 5例。1.2  X线诊断 :2 1例均摄颈侧片 ,其中 9例显示有脓肿形 (有积气征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1例重症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结果:31例患者,治愈30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30例治愈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全部行脓肿扩大切开引流,6例行气管切开,3例伴发纵隔脓肿,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识别,应采取血糖控制同时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切开引流,足量、有效使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全身基础性疾病等综合治疗措施,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82例,分析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和感染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全身给予支持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局部形成脓肿时,要切开引流彻底清除病灶,可行多切口引流.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80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5%.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合并糖尿病并发全身感染而死亡,1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并发面部多间隙感染而死.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合并症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脓肿穿刺联合切开引流术治疗糖尿病合并深部脓肿与单一方式治疗的疗效差别。方法:将 48 例经B超或CT检查确诊为深部脓肿的患者分为超声引导穿刺引流组(穿刺组)、手术切开引流组( 切开组)以及穿刺联合切开引流组(联合组),比较3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脓肿愈合情况及复发情况等。结果:采用穿刺引流联合切开引流患者术后较另外两组患者术后脓腔愈合时间更短,术后1年复发率较穿刺组低,住院时间及切口长度较切开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深部脓肿,将脓肿穿刺引流后再行切开引流效果优于两种中任何一种单一治疗方法,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用于更好的治疗深部脓肿。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吉武  李兵 《当代医学》2009,15(1):90-91
目的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远处扩散、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缩短疗程。方法自2004年以来,在我科收住17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全身综合治疗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容易感染部位及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本细病例完全治愈,没有任何后遗症发生。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预防感染扩散,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及放置引流条等全身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10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给予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综合治疗,加之局部手术切开排脓并保持通畅引流,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结果:本组103例患者通过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积极早期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5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的治疗,探讨分析其发病因素与并发症。方法:对5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积极综合治疗,以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为首选,其中8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行局部切开减张引流术。结果:牙源性感染35例、腺源性感染15例、血源性感染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5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用药剂量要大,疗程要足;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与腐败坏死性感染的早期局部切开减张引流,防止并积极治疗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深部感染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6例颈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以男性为主(71.6%),年龄>50岁居多;感染主要来源于扁桃体周围脓肿和急性咽喉炎;最常见的症状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颈部肿胀亦不少见;合并全身性疾病53例(45.7%);CT征象多为颈部蜂窝组织炎,其次是脓肿,咽旁间隙最易累及;行脓液细菌培养22例,阳性者肺炎克雷伯菌居多;并发症以胸腔积液、上呼吸道窘迫和肺炎多见;行脓肿切开或穿刺引流72例(62.1%),余仅药物保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0.5±7.3) d,治愈率99.1%。结论:颈深部感染病情危重,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明确感染范围及程度,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积极予外科干预,重视及控制并发症,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正>0引言颈部及上纵膈脓肿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常呈多间隙发展,严重者及处理不当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及死亡。临床上常采用颈外侧切开引流脓液,脓腔内放置橡皮引流片~([1]),但常常存在脓液引流不充分,治疗时间长,尤其对合并上纵隔脓肿者引流更加困难,易导致脓腔进一步扩展等难题。我科于2016年3月收治1例右颈部多间隙脓肿伴上纵隔脓肿的患者,通过实施脓肿切开后放置可冲洗引流管,一侧接负压引流,一侧接生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5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采用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观察手术后疗效、住院时间,随访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103例患者采用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后痊愈,住院时间13~15 d,平均20 d;2例患者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后形成肛瘘,二期行肛瘘手术治疗痊愈;100例(约95%)患者随访12~24月,无脓肿复发、肛门畸形及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采用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84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群分布,感染来源,易联合感染的组织间隙,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72例痊愈,12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10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基本原则,首选广谱抗生素,经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若出现气道阻塞行气管切开术等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童永青  施更生  金杯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2):984-984,986
目的探讨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40例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早期抗生素治疗,及适时作切口引流等处理。结果牙源性感染29例,颌下淋巴结炎3例,扁桃体炎2例,颌下腺炎1例,医源性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者2例。积极治疗1~4周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足量敏感抗生素,适时作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