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的病变性质,探究其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及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的病变性质,并对比其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病理诊断胃息肉差异的影响因素。  结果  145例患者中单发息肉124例(85.52%),多发息肉21例(14.48%)。共检出171枚息肉,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电切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的共119枚(69.59%),不一致的共52枚(30.41%)。两种诊断的病理学诊断结果的Kappa值为0.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息肉大小≥2.0 cm是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与电切术后病理学诊断间组织学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性质及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尤其对于年龄≥60岁、息肉大小≥2.0 cm的患者的差异更大,在临床诊断中应格外注意此类患者的胃息肉与癌变病灶并存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胃息肉内镜下钳夹活检术(EFB)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125例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EFB与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 125例患者共192枚息肉,73例患者为1枚,37例为2枚,15例为3枚息肉.143枚息肉行圈套高频电切除术,49枚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共有163枚(84.9%)息肉的EFB病理诊断与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有29枚(15.1%)息肉的EFB病理诊断与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在EFB病理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管状腺瘤各组中,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率分别为20.0%、17.7%、12.5%、9.7%.结论 胃息肉EFB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存在不一致性,尤其多见于EFB病理诊断为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胃息肉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在湘雅医院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患者资料,重点比较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48例胃息肉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单发42例(88%).共检出息肉55枚.多位于胃窦和胃体,37枚(67%)息肉直径大于1cm.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仅为60%,Kappa值为0.38,P<O.01.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钳夹活检术与切除后的标本病理结果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根据钳夹活检术对胃息肉进行分类不一定可靠.内镜下治疗胃息肉安全、有效,对于无内镜下治疗禁忌证的胃息肉患者,建议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即予以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大肠腺瘤,在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电切摘除后全瘤活检诊断上的差异,探讨腺瘤在病理诊断方式方面,对早期癌发现的影响及局部摘除预后的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3年来,经内镜下粘膜活检诊断的各类型大肠腺瘤,再经内镜摘除送全瘤活检的155例病理报告,对两种病理学诊断方法,在诊断上存在的差异性加以探讨。结果 内镜下息肉活体组织检查,钳取活检病理阳性结果,对息肉性质有确诊意义,可作为大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阴性结果。特别是形态异型特征显著的息肉,不能作为最后诊断依据。原因多为临床医生疏于取材部位准确性和多点性的重视,或因取材过浅未取及病变组织。粘膜活检的局限性,有可能导致具有恶变潜能的腺瘤漏诊。结论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其癌变潜能与腺瘤的组织学类型、腺瘤的异型程度、腺瘤的大小等有关。大肠息肉是否癌变,以及恶变的程度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评估预后密切相关,多种因素影响组织学评价。内镜活检主要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异型性来确定肿瘤的性质。由于内镜活检深度仅为粘膜、粘膜下层,很难判断其侵润深度。临床能摘除的息肉,提倡全瘤活检,对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进行完整的判断,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内镜下准确的活检和高频电切全瘤切除连续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则更可靠。对大肠早期癌的发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经纤维结肠镜对87例179枚息肉行高频电切术进行总结,其中腺瘤性息肉134枚,错构性息肉5枚,炎性息肉33枚,另有7例病理证实为癌变,术后肠道出血4例,无肠壁灼伤及穿孔,息肉癌变以老年患者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 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影响再发的因素.结果 息肉患者共1401例,检出息肉3955颗,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 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P<0.05);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3.7%;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6.7%,38.1%于1年内再发,78.2%于2年内再发;多发性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1.0 c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P<0.01).结论 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施行胃镜下息肉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7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73例患者,110枚息肉均予内镜下切除,治疗过程中37枚采用圈套电凝电切,31枚采用电凝烧灼,40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2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该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胃息肉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的差异,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内镜活检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结直肠息肉样病变52例,内镜活检病理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所有患者根据内镜下分型及大小选择不同的内镜下切除方式: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活检病理及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差异,分析病理结果发生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患者中,24例的活检病理与内镜切除病理存在差异,总体差异率为46.2%。其中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LGIN以及HGIN活检与内镜切除病理的差异率分别为20.0%、42.9%、44.4%及54.5%。直径大于2.0 cm和病变表面充血是影响病理学差异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性质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警惕其对结直肠癌前病变及癌变的延迟诊治以及漏诊。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的临床病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大肠息肉电切前活检与电切后息肉组织的临床病理状况。方法 :回顾 5年间在我院接受大肠息肉电切的病例 ,对比分析每一病例电切前、后的临床报告及病理诊断 ,要求 :电切前后的病理来源于同一息肉 ;对多次电切病例只取第 1次进入病例分析 ;多发息肉患者取第 1枚电切息肉入组 ,其余排除 ;去除电切前活检已有癌变的病例。结果 :在 2 2 0例病例中符合要求的病例共 1 2 0例 ,年龄 59.8± 1 3 .3 ,其中男性占65 .8% ;活检和电切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3 .3 % (40 / 1 2 0 ) (P <0 .0 1 ) ;活检和电切分别诊断腺瘤性息肉 88例(73 .3 % )和 1 0 0例 (83 .3 % ) ,其中不典型增生分别有 2 9例 (33 .0 % )和 46例 (46 .0 % ) (P <0 .1 ) ;电切后发现5例腺瘤性息肉癌变 ,占 5 % (5/ 1 0 0 ) ,全部来源于 2 7例绒毛状腺瘤 (占其中 1 8.5 % ) ;活检诊为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的病例 ,电切后分别有 60 % (1 5/ 2 5)和 4/ 7被诊断为其它息肉类型 ;电切后发现活检未曾诊断的幼年性息肉 2例、间质瘤 2例、平滑肌瘤 1例 ;绒毛状腺瘤的直径较大 ,为 1 .43± 0 .58cm ,其余各型息肉直径平均为 1cm左右 ;癌变息肉直径最大 ,达 1 .8± 0 .57cm ,其最小直径是 1cm。结论 :大肠息肉电切前后的临床病理存在较大差异 ,活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