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秦晓霞  谢守付  刘晶洁  高琳  王艳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43-1244,1247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评估125例至少治疗3个月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入组患者曾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或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3组:单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A组)、合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B组)及单用情感稳定剂(C组).结果 125例患者,40例(32.0%)检出MS;A组患者MS检出率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3组间MS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发生MS.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均应定期检测BMI、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宋光明  李建华 《浙江医学》2018,40(14):1589-1591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氯氮平所致的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9例伴有氯氮平所致MS的B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甲双胍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16周末测量患者的腰围、BMI、血压、空腹血糖(FBS)、HDL、LDL、TC和TG。其中腰围、BMI、血压测量由一位经过培训的护士完成。FBS、HDL、LDL、TC、TG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两组间比较,治疗第8周末两组腰围、BMI及TG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6周末两组腰围、BMI、HDL、T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甲双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改善患者的BMI、腰围、HDL和TG。结论二甲双胍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治疗氯氮平所致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MS。  相似文献   

3.
邹德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496-1497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方法:评估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各项检测指标。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体重指数(BM I)较低,但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结论: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相似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主要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药师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9月就诊的双相障碍共病MS患者60例(MS组),按1∶1原则选取同期就诊的双相障碍、未合并MS的患者60例(非MS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指标,将2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障碍共病MS的危险因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MS组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模式,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临床药师干预模式。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3、6个月代谢指标(甘油三酯、BMI、空腹血糖)及干预前、干预6个月各项量表[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差值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高、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多、总用药时间长是双相障碍共病MS的危险因素[OR(95%CI)为1.244(1.135~1.363)、19.667(2.504~154.470)、5.859(2.820~12.171)和2.256(1.65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双相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代谢综合征(Met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生活方式.方法 收集148例双相障碍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资料,并采用自制量表评估其生活方式,随访6月,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在基线期、治疗1月、3月、6月MetS发生情况分别为:17例(11.5%)、23例(15.5%)、27例(18.2%)、31例(20.9%);病例组各个阶段MetS、BMI异常、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6.
7.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85-188
双相情感障碍(BD)是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同时可伴发多种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内分泌紊乱疾病,同样多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本文归纳并简述了相关文献在神经生化方面,主要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β-内啡肽(β-EP)、乙酰胆碱(Ach)、γ-氨基丁酸(GABA)等多种神经递质及受体在BD与PCOS之间变化的研究进展。由此得出,BD和PCOS在神经生化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神经递质变化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神经生化均参与了BD与PCOS的发病机制,其动态变化及关联性能够提示两者的发病、治疗关键及缓解途径。  相似文献   

9.
女性神经生化、内分泌等与男性不同 ,情感障碍临床上的性别差异国内报导尚少。单双相划分已广为接受 ,一般认为单相躁狂较少而单相抑郁几次才能确定目前争议尚多 ,DSM-Ⅲ和CCMD - 3均未限定次数 ,故本文仅对双相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1 方法与一般资料1.1 方法 顺次从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从我院及齐市某医院出院病历卡抽取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由 2名非原诊断者按CCMD - 3和DSM -Ⅲ标准再诊断均符合 ,取资料完整者 147例作研究对象 ,男 70例 ,女 77例 ,性别分布 ,男女之比1∶1.1,其中躁狂相为 1∶1.2 ,抑郁相 1.1∶1,混合相为…  相似文献   

10.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 BPD)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致残率极高的终生性精神疾病,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其患病率1.2%~2.4%,占心境障碍人群的20%~50%,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1]。认知功能损害是BPD 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就近年来BPD认知功能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Hu R  Ma CS  Nie SP  Lü Q  Kang JP  Du X  Zhang Y  Gao YC  He LQ  Jia CQ  Liu XM  Dong JZ  Liu XH  Chen F  Zhou YJ  Lü SZ  Wu XS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6,119(22):1871-1876
Background Peopl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re at higher risk for develop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The effec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on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CAD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characteristics, in hospital and long term prognosis of CA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DESIRE registry contains data of 3696 patients with CAD between 2001 and 2004. Mean long term followup was (829±373) days. Diagnosis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based on modified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Worldwide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using body mass index (BMI) instead of waist circumference. Results Of 2596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cords of height, weight, and so on, 1280 (49.3%) were identifie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Th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had higher level of body mass index,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fasting glucose and disordered blood lipid (all P<0.0001), with higher creatinine [(10.5±4.3) mg/L vs (9.9±2.9) mg/L, P<0.0001] and the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7.49±2.86)×10(9)/L vs (7.19±2.62) ×10(9)/L, P=0.008)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metabolic syndrome. Th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showed severer coronary angiographic alterations (left main artery and/or ≥2-vessel) (73.6% vs 69.6%, P=0.03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 (MACCE) or mortality in hospital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followup, the ratio of MACCE in CAD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11.8% vs 10.0%, P=0.044). Fasting blood glucose (≥1000 mg/L) and triglyceride (TG, ≥1500 mg/L) we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increased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djusted OR 1.465, 95% CI 1.037-1.874, P=0.032; OR 1.378, 95% CI 1.014-1.768, P=0.044).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very high in CAD patients. The metabolic syndrome confers a higher risk of long term MACCE in patients with CAD, and dysglycaemia and hypertriglycaemia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associated risk.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 2016 年12 月该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33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MS 将患者分为MS 组和非MS 组, 对两组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 分、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住院时间及28 d 病死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 素Logistic 回归分析MS 各因素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MS 组SOFA 评分和降钙素原(PCT)水平 高于非MS 组(P <0.05);MS 组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和MODS 发生率高于非MS 组(P <0.05),与非MS 组比较, MS 组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P <0.05)。将MS 作为一项危险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显示MS 对 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有预测作用[O^R=1.675(95%CI :1.024,2.336),P =0.036]。结论 MS 可加重脓毒 症患者病情,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钠代谢紊乱及其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的变化及其预后。方法 对13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钠检测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结果 46.4%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且随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合并腹水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58.6%,低钠血症时肝硬化的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结论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低钠血症,其发生与腹水的产生及肝功能状况有关,易引起严重并发症,是常见的死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4例初发AMI患者分为AMI+MS组(43例)和AMI+非MS组(51例),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左心室重构、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性病死率。结果 AMI+M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非MS组明显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较AMI+非MS组明显减少。AMI+非MS组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17.6%和9.8%,AMI+MS组分别为34.8%和30.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并有MS的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损害更明显,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发作率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黄宁  周善存  张煜 《海南医学》2008,19(7):23-24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受损(IGT)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厚街医院内科门诊50例新诊断IGT(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合并MS患者,采用吡格列酮干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HbAlc、胰岛素、HOMA-IR、TG及hsC-R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吡格列酮改善胰岛索抵抗,降低hs-CRP浓度,改善MS患者的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及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未使用药物干预,干预组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随访3个月,测定基础及3个月后体重指数、腹围、臀围、血压及生化指标,用记步器记录每日运动步数,以评价运动量的变化。结果3个月内,干预组平均体重下降4.0±2.4kg,对照组平均体重上升2.2±1.5kg(<0.01)。干预组每日步数从平均6969步上升至12197步,对照组每日步数从平均7660步上升至8214步。3个月后,在干预组中,腹围达标6例,甘油三酯达标5例,低密度脂蛋白达标6例,血压达标4例;而对照组中,腹围、血压无人达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仅1例达标,两组腹围及低密度脂蛋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纯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是代谢综合征综合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罹患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62例患MS的受试者入选并最终完成本研究,根据胰岛素敏感度指数检测(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甄别受试者胰岛素敏感性,分为胰岛素敏感组和抵抗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45 mg/d,设立安慰剂对照组。进行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QUICK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体内氧化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检测。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QUICKI增加(P<0.01);NO显著上升(P<0.01);hs-CRP降低(P<0.01);MDA水平降低(P<0.01),GSH轻度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组干预后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未改善者的NO,MDA,hs-CRP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吡格列酮干预能提高MS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吡格列酮治疗的血管益处并非完全依赖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对近期预后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ACVD)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08例,根据患者代谢异常分为代谢综合征组80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128例,分别对其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的病死率(41.25%)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病死率(10.16%)(P<0.01)。代谢综合征组的并发症也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并发症(P<0.01或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时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发现代谢综合征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