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后,将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对降低胆红素和改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疗效,胆红素以术后1周下降最明显,术后3周趋向正常。结论 有效的胆道引流可降低胆红素,使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为以后手术和化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方法对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 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患者自护能力、护理满意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在某市三甲医院因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的9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基于自护理论的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率及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 干预1个月后实验组自我护理能力4个维度评分依次为(25.71±2.38)分、(16.29±2.87)分、(35.79±3.84)分、(47.45±4.7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06±3.42)分、(13.75±3.11)分、(32.68±4.12)分、(38.26±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5.7%,对照组为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4,P=0.010);2组对伤口观察、PTCD管护理、并发症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X线引导下PTCD术治疗,联合组患者接受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TCD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手术用时和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2.33%(1/43)]低于对照组[20.93%(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联合X线介导PTCD术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能缩短透视时间与手术用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透视下行PTCD术并行胆道支架植入术。结果胆道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右叶胆管19例,穿刺左叶胆管12例,左右胆管均穿刺9例,胆道支架植入28例,其中有5例行2次支架植入术,引流管留置时间最短7d,最长达10个月。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在100-700ml,术后2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5.4μmol/L。其中有31例患者胆红素下降至80μmol/L以下,有32例患者自觉症状有缓解。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和评估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TCD)对老年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6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老年患者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留置内支架及引流管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结果62例病人均经皮经肝穿刺手术成功。PTCD治疗后TBIL、DBIL和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TCD治疗老年性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点,是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1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术式分为ERCP组与PTCD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治疗成本及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74% vs. 71.43%、84.21% vs. 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分别为98.25% vs. 78.57%、68.42% vs. 92.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DBIL、TBIL术后2周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 vs. 17.1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黄疸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 vs. 2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治疗费用分别为(13.54±2.54)d vs. (20.14±3.38)d、(2.62±0.15)万元 vs. (2.15±0.41)万元、(4.82±0.69)万元 vs. (5.04±0.71)万元,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低位梗阻首选ERCP治疗,高位梗阻首选PTCD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易感因素分析,术前术后加强健康教育,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术后做好PTBD引流管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护理。结果:45例患者经积极的护理干预后,感染均得到控制。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经控制血糖并给予抗感染措施后病情稳定。2例内外引流改为单纯外引流后得到控制,1例死于败血症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护理,明显降低了胆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男15例,女7例)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9例、胆囊癌4例、肝癌及肝转移癌6例、胰头癌3例。结果21例患者成功实施PTCD,其中3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1例患者PTCD未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95.5%,术后患者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发症有胆道少量出血、发热、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atheter drainage,PTCD)治疗对阻塞性黄疸病人胆红素水平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阻塞性黄疸病人100例,均接受PTBD.术后对所有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病人近期疗效和生存时间;测定治疗前后病人各项肝功能指标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病人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在术后第1周为77.66%,而术后第2周为90.11%.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姑息疗法,该法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肝功能,缓解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的影响.[方法]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82.2) 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88.4) 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93.0) μmol/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并阻塞性黄疸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16例原发性肝癌并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回顾性统计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之内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并电话随访了全部患者家属以获得生存信息。结果9例患者行胆道内外联合外引流、6例行外引流,1例同时行右肝管内外引流加左肝管外引流。介入术前、后谷丙转氨酶分别是(123.3±69.8)IU/L、(54.1±27.5)IU/L;谷草转氨酶分别是(186.5±149.2)IU/L、(96.8±72.9)IU/L;白蛋白分别是(30.5±3.8)g/L、(27.7±4.3)g/L;总胆红素分别是(368.9±148.1)μmol/L、(218.3±145.7)μmol/L;直接胆红素分别是(272.2±133.2)μmol/L、(141.5±115.7)μmol/L。除白蛋白外,介入手术前后相对应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lt;0.05)。患者2月、4月、7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6.7%、22.5%、7.5%。中位生存期3月。结论原发性肝癌并阻塞性黄疸积极行PTBD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术前或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和(或)引流的梗阻性黄疸、伴术前或术后感染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前感染发生的10个变量及术后的11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采用逐步回归法,引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0,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5(α入=0.10,α出=0.15)。结果:得到7个有意义的术前感染相关因素(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糖尿病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史、梗阻部位及梗阻时间)和5个有意义的术后感染相关因素(性别、梗阻时间、引流方式、血培养情况、白细胞情况)。结论:男性、年龄>60岁、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糖尿病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史(ERCP)、梗阻部位及梗阻时间是术前感染的相关因素,男性、梗阻时间、引流方式、血培养情况、白细胞情况是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2008年6月~2010年3月就诊的4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以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D4+、CD8+、CRP分别为(40.8±7.0)ng/L、(1.37±0.26)μg/L、(34.7±3.0)、(28.±2.3)、(29.5-+1.8)×10^3mg/L,与引流前的(40.5±7.3)ng/L、(1.39±0.24)μg/L、(34.4±3.2)、(28.3±2.5)、(29.0±2.2)x10^3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45、0.3706、0.4485、0.3861、1.1534,均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为(1.05±0.23)μg/L,与引流前的(1.42±0.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2,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PBD)的有效性.方法 以“术前胆道引流”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为关键词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搜索2015年10月前的所有中文和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合并效应量用风险比(RR)或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来估计.结果 6篇RCT,共498例良性或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BD组和非PBD各249人)符合纳入标准.PBD组和非PBD组的术后并发症(RR=0.966,95%CI:0.775~1.203,P=0.757),住院时间(WMD =2.409,95%CI:-0.970~5.788,P=0.162)和治疗的病死率(RR=1.156,95%CI:0.660~1.027,P=0.06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并发症方面PBD组比非PBD组患者有显著增加(RR=1.445,95%CI:1.027~2.033,P<0.05).结论 现阶段术前行胆道引流减黄治疗在增加着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并没有为梗阻性黄疸患者带来其他好处,因此,在RCT中不推荐常规行PBD治疗.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可重复性体内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建立可重复性梗阻性黄疸的体内外引流动物模型。 方法 :将新西兰白兔的胆总管截断 ,分别将其近端和远端用直径 3mm的硅胶管连接后 ,建立皮下隧道 ,并用三通管连接 ,建成可重复性梗阻性黄疸时体内外引流模型 ,测定对照组、拟手术组及术后第 2周以及胆道内、外引流后第 2周的生化指标及体重的变化。 结果 :梗阻模型术后第 2周与对照组相比 ,γ GT、STB、SIB、Alb/Glb、CHO、LDL、TBA、BUN、UA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Alb、ALT、AST的差异显著 (P <0 .0 5 )。当施行内、外胆道引流术 2周后 ,内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 ,除了CHO、LDL、TBA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外 ,其余各值差异不显著。外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 ,Alb/Glb、CHO、LDL、TBA差异极显著 (P<0 .0 1)。内外引流的Alb/Glb相比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Alb、CHO、LDL、TBA的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为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重复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经皮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皮肝胆道引流(PTBD)术在不以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姑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不能手术根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PTBD术,其中肝门部胆管阻塞(A组)35例,胆总管下段阻塞(B组)15例。外引流17例,内外引流33例。A组中10例合并右肝管阻塞者行前路+右路术式的左、右肝管双管外引流。结果:术后疗效评定,优:A组24例,B组11例;良:A组11例,B组4例,两组优良率为100%。两组外引流和内外引流两种引流术式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经十二指肠砂的内外引流,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经十二指肠乳头的内外引流术。结论:PTDB术能有效地降低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血胆红素。正确选择PTDB术式是保证疗铲和减少并发症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