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肿物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结直肠肿物患者8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行ESD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结直肠肿物患者23例为研究组。统计ES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中,ESD术后出血为9例,占39.13%;术后腹痛为6例,占26.09%;术后腹胀为5例,占21.74%;术后穿孔为3例,占13.04%。其中术中出血患者给予止血药及输血治疗好转;腹痛、腹胀患者给予止痛及对症治疗好转;穿孔患者给予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好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肿物大小、手术时间、是否完整切除及术后疼痛为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肿物大小及手术时间为ESD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ESD治疗结直肠肿物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肿物大小及手术时间,通过加强术前准备,提高患者营养状态及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09-910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观察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观察组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取得了满意效果,手术时间短,患者胃肠道、肛门直肠功能恢复快复发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道和肛门直肠功能恢复,减少复发率,治疗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 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 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 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 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 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 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0例病灶直径4 cm的结直肠L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LST形态分型、部位、病理结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结果 150例患者中,颗粒型87例(58.0%),非颗粒型63例(42.0%)。部位分别为直肠109例(72.7%),乙状结肠13例(8.7%),降结肠5例(3.3%),横结肠8例(5.3%),升结肠13例(8.7%),盲肠2例(1.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4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16例。整块切除率为92.7%(139/150),完全切除率89.3%(134/150)。术中出血8.0%(12/150),术后出血1.3%(2/150),穿孔率为2.0%(3/150),术后狭窄2.0%(3/150)。结论非颗粒型巨大结直肠LST恶变率大。ESD治疗巨大结直肠L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采用ESD治疗的3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2例,穿孔1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做好各项准备;术中加强并发症的预防;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做好出院指导,对提高ESD治疗LST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1例接受ESD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设为ESD组,并将同期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3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灶平均直径、病灶大小分布以及手术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0.24%,其治愈性切除率为80.49%,显著高于EMR组的44.44%和47.22%(P<0.05)。2组患者的纵向及横向切缘阴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ESD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EMR组患者为11.11%。结论 ESD方案治疗消化道肿瘤,能够一次性切除较大病灶,提高了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直径 ≥ 3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下表现,并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94例在该院行ESD治疗的直径 ≥ 30 mm结直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组( ≥ 60岁)49例,中青年组(30~59岁)45例。记录LST形态、部位、大小、ESD术后并发症、标本切除完整性、术后切缘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整块切除手术。老年组结直肠LST的平均大小为(43.10±18.49)mm,中青年组LST的平均大小为(43.27±21.43)mm,两组病灶均以直肠多见,镜下类型以结节混合型(LST-G-NM)多发,两组病灶平均大小、LST分布及形态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7例术中穿孔(14.3%),3例术后并发出血(6.1%),中青年组1例术中穿孔(2.2%),2例术后并发出血(4.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病理均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多见,老年组中1例切缘阳性(2.0%),中青年组5例切缘阳性(11.1%),两组术后病理及切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4例患者中86例完成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无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 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的内镜下表现与中青年患者相似,ESD治疗老年结直肠大面积LST安全、有效,且中远期效果与中青年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52例经ESD治疗的GI-NEN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下形态,记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52例患者中胃16例,结肠9例,直肠27例;大部分病灶为黏膜下隆起,少数为不典型的息肉样改变;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其中G1 44例,G2 8例;完整切除率94.23%(49/52);2例直肠病灶侵犯固有肌层,追加外科手术;1例直肠穿孔,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全组病例未出现大出血,术后平均随访22.6个月,1例胃病灶发生局部复发,行第二次ESD治疗,未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严格把握内镜治疗适应证,ESD治疗GI-NENs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面积(剥离范围超过1/2周)食管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在该院治疗的55例病灶范围超过1/2周的食管早期癌患者资料。根据剥离面积不同,分为A组(1/2<术后黏膜缺损<3/4周组)42例,B组(3/4≤术后黏膜缺损≤全周组)1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随访周期3~48个月,A组狭窄率7.1%(3/42),B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00.0%)。两组在性别构成和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面积食管早期癌,但术后需规律随访。ESD术后黏膜缺损范围在1/2~3/4者术后狭窄发生率较低,术后梗阻程度与病变位置有关,食管上段的狭窄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4.
15.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rectal epithelial neoplasia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S: The techniqu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r en-bloc resection of gastric tumors. For oncological reasons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t may be desirable to use the same technique for rectal neoplasia.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rty-fiv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ectal neoplasia who had a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larg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 with submucosal fibrosis or located on the rectal folds were enrolled. ESD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ame technique previously described for the stomach, with some modifications. The efficacy, co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rates of en-bloc resection and en-bloc plus R0 resection were 88.6 % (31 of 35) and 62.9 % (22 of 35), respectively. Hemoglobin levels did not drop by more than 2 g/dl in any of the patients after ESD.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to receive blood transfusions or undergo emergency colonoscopy due to bleeding during ESD or hematochezia after ESD. Perforation during ESD occurred in two patients (5.7 %), who were managed with conservative medical treatment after endoscopic closure of the perforation. Excluding three patients in whom additional surgery was carried out, all but one of 32 patients were free of recurrence during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36 months (range 12 - 60 months). The exception was a patient in whom a multiple-piece resection was required; the recurrent (residual) tumor, found 2 months after ESD, was a small adenoma that was again treated endoscopically. CONCLUSIONS: ESD is applicable in the rectum with promising results, but the technique is still at a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patients should be informed of the potential risk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拟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D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 169例拟行ESD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72例治疗前行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检查者为观察组,另97例直接行ESD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9年2月~2010年2月内镜发现的食管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计20例,18例(90%)完整剥离,2例ESD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4~2.9 cm(平均1.3 cm),手术时间30~190 min(平均55 min).其中1例穿孔经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18例完整剥离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食管的SMT具有可完整剥离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